王丽 高亚宁 王军锋
摘 要:如今随着钻井技术的不断发展,钻井业务也不断扩大,固井业务也快速的发展,固井所需的水泥及添加剂也日益增多。而干混站,采用的是气力输送装置,在移送中的粒子与管壁之间就产生了碰撞和撞击,导致输灰管道磨损严重,管线磨损受很多原因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每年的配灰总量高达几万吨左右,生产任务比较重,必须确保设备完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或缓解管线的磨损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输灰管线;磨损;影响及措施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05.073
0 引言
长庆固井公司第三固井工程项目部靖边干混中心,为第三固井工程项目部提供大部分固井所需水泥。由于第三固井工程项目部,主要服务的是气井市场,主要有常规井、水平井、定向井以及和道达尔、壳牌等公司合作的重点井等。气井地层复杂多样,固井要求也相对较高,特别固井水泥的用量也相当大,因此,干混中心的配灰量也相对比较繁重,对工艺管道的损耗也比较严重,特别是输灰管道的磨损相当严重。
1 背景
靖边干混中心工艺管道主要分为输灰管道、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并分别用绿色、红色和黄色区分,通过日常使用发现,其中最容易磨损的是输灰管道。管道的磨损,尤其是输灰管道的磨损,会导致停工,维修管道,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使工作处于停顿状态。磨损是不可避免的,磨损部位泄漏的物料不仅影响设备工作,而且还会污染环境,破坏整个系统的气密性,因此,有必要了解并掌握磨损的原因,合理进行参数选择和结构的改进,并对易磨损部位定期检查和维护,使输送设备的性能得到最好发挥并具有最长的使用寿命。
一般井深3500米的預探井完井,领浆30t,中浆13t,尾浆26t,反挤领浆24t,反挤尾浆13t,一口井总共需要配水泥106t。而与道达尔、壳牌合作的重点井完井,每口井领浆需90t,尾浆24t,合计104t。这些水泥,都得经过干混中心的输灰管道运输配制,可见对管道的损耗是比较严重的。
2 输灰管道损坏的原因分析
2.1 主要原因
(1)物料与管道摩擦产生的磨损:工艺管道在使用中磨损严重,产生磨损的原因是,气力输送过程中,由于物料和设备管道的内壁有接触式的相对运动而产生摩擦,会使管道内壁产生摩擦。物料的粒度、密度及硬度越大,对管道磨损越严重;气流速度越高,弯管曲率半径越小,磨损也越严重。
(2)物料与管道表面撞击产生的磨损:物料在非直管道内运输时,会有一部分的物料直接撞击在管道内壁上,使表面的组织产生局部破损和脱离。
(3)管道内壁刮痕磨损:由于物料深入表面,产生局部剥离。
2.2 其它原因
(1)工作量大:随着固井业务的发展,对固井水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干混中心每日配灰量非常巨大。根据干混中心的配灰日志记录,每月配灰量3500吨左右,日平均配灰100多吨,日配灰峰值可达360多吨,月配灰最高达5360吨。水泥在管道内运输时,会摩擦内管壁,造成内管壁损伤,并且主要配灰管道,每日走灰量巨大,损耗程度也相对较大。
(2)管线焊接点易损坏:管线焊接处,焊接不均匀,存在细小的气孔,在长期高压气流的作用下,粒子深入表面,产生局部的剥离,经常导致焊缝裂开小口,水泥迸出,污染环境,影响继续配灰,需停工处理。
(3)连接扫线的管线易刺漏:当配灰转罐路径较远时或天气潮湿时,容易发生水泥堵塞在管线中,需要配合扫线,扫通管线,便于水泥输送。而扫线时,该部位气流速度特别大,撞击和摩擦的能量就越大,会加大对该部位管线的磨损。
3 输灰管道磨损的影响因素
(1)输送气流影响:输送时气流速度对管壁磨损的影响最大,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合理选择气流速度是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关键。
(2)撞击角的影响:撞击主要发生在弯道处,由于突然改变气流方向,物料会直接撞击管壁,造成磨损。著名的mason弯管磨损试验表明,当入射角分别为22°、45°和75°~85°时,磨损部位通常发生在弯道的外侧、内侧和外侧。
(3)输送物料的物性的影响:物料的物性对管道的磨损也有影响,主要表现形式有:物料颗粒越大、硬度越大、物料颗粒表面棱角尖锐,磨损量加剧,物料浓度增加,磨损量加剧。
(4)弯管的结构及形状对磨损也有一定的影响。
4 防止输灰管道磨损的措施及管道的改进
(1)弯管是最容易磨损的地方,所以弯管部分可以选用耐磨材料制造,或者填充耐磨材料。利用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制造弯头可以有效地减少弯头的磨损,经工业运行证实:其耐磨寿命是淬火钢的十倍甚至几十倍,而且内表面光滑,运行阻力小。另外,将磨损显著的弯头外侧附加易更换的衬板,或者把弯头易磨损的部位加厚。并在弯头两端焊接法兰盘,方便随时更换。
(2)在输送过程中,采用三通减少管道的磨损。
5 结论
在整个输送系统中,输灰管道的磨损问题影响着系统的正常运行,我们要善于观察、总结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思考解决办法、优化设计,将系统运行中出现故障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伦.气力输送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刘朝儒,清华大学工程图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教研室.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