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入人心

2019-03-13 13:24王茜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德富纤夫示例

王茜

大多数的学生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只是缺乏一个讲述故事的突破口,或者说是一些叙述故事的技巧。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老师要把记叙文的各种要素细化,理出多个“线头”,让这些线头成为学生写作的依据与抓手,并且顺着“线头”抽出一条行文脉络。

声音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在影视作品中,声音着实是不可忽视的。而在以文字为载体、以视觉为唯一感官的阅读与写作中,从听觉角度设置的声音力量仿佛被弱化。其实声音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元素,展现了生活的真实状态,记录了世界的纷繁多样,也传递了每一个生灵的丰富情意。

生活中处处有声音,文学作品中的声音也广泛存在。笔者选择“声音”这一“线头”,以经典文学作品为范例,来探讨作文中的声音写作技法。

一、准确设置声音

准确是声音设置的基础性要求,只有准确,声音才能够与文章相融合,与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情节相关联。那么,在作文中如何合理准确地设置声音元素呢?

首先,预设声音任务。所谓任务,就是声音在作文中所起到的作用,或者需要达成的目标,如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氛围、烘托人物心理或是具有某种象征暗示的作用等。

其次,确定声音类型。依据声音任务,选择所需要的声音类型,比如话语声、叫喊声、钟声、雷声、点击鼠标的声音、玻璃碎裂的声音等等。

第三,确定声音特征。声音特征包括声音的音色、音质、音调等,如尖锐、沉闷、浑厚、苍凉、窸窸窣窣……当明确所需要的声音类型后,可以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声音特征,比如叫喊声的特征是高亢的、刺耳的还是破碎的。

示例:“德富老汉吆喝了一声,这吆喝声显得格外尖锐,划破长空。阔大的田野渗进了德富老汉的声音,使德富老汉显得十分突兀而伟大。”——胡炎《德富老汉的最后结局》

在这一示例中,我们首先要明确声音任务:烘托出田野的寂静与空旷,衬托出德福老汉的形象。在明确任务后,作者选择的声音类型是吆喝声,这与德富老汉庄稼汉的身份相匹配,也符合此時耕地的场景。而这吆喝声应该呈现出怎样的特征?作者选择了“尖锐”,来展现环境的寂寥,而这一与“高亢”“嘹亮”相较而言显得突兀刺耳的声音,也预示着故事走向悲剧。

二、鲜活表达声音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中在“发展等级”部分对写作提出如下要求“有文采:用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富有表现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会让文学作品夺人眼球,受到青睐。因此,在写作中,善于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声音更为鲜活,让作文散发魅力。

那么如何让语文富有表现力,让声音深入人心呢?

方法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艺术手法的使用可以让声音表达更为生动。“阔大的田野渗进了德富老汉的声音”(《德富老汉的最后结局》)一句中,作者运用比喻、化虚为实的手法,“渗”赋予声音以水的形态。

示例:“当那人失魂落魄地奔跑来时,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的喊叫像破碎的玻璃片一样纷纷扬扬。”——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叫喊声比作是纷纷扬扬的玻璃片,“玻璃片”凸显了声音的尖锐,“纷纷扬扬”体现了声音的破碎,进一步描绘出“那个人”此时的惊慌失措。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让原本只能靠听觉感受的声音立刻在文字中鲜活起来。

方法二:让声音富有变化。就如我们听音乐一样,如果声音仅仅停留在一个音调上,毋庸置疑,这个声音是单调的、枯燥的、机械的、乏味的。同样在写作中,声音也需要呈现变化,比如渐强、渐弱。变化声音让更为灵动,更好地点明情节的走向,展示人物心境的起伏,烘托环境氛围的变化。

示例:“海洋的声音,清晰地传来,愈加响朗,有时像大炮轰发,有时像森林呼啸,有时又像远处人声嘈杂,有时又完全寂静。既而老人的耳朵里,听到了长叹的声音,或者也像一种呜咽,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风暴开始在咆哮了。”——亨利克·显克微支《灯塔看守人》

在示例中,作者通过老人的听觉来展现海洋风暴逼近的整个过程。因为处于深夜,视觉作用被弱化了,于是听觉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将风暴逼近的过程设置成前后三个阶段,风暴的声音,由远及近,愈发猛烈来展现海洋惊心动魄的力量。

方法三:多种声音重奏。音乐可以多种乐器有序合奏,歌唱也可以呈现出二重唱、三重唱……带给听众美妙的享受。同样,在写作中,多重声音合理有序的叠加与重奏可以让文字更加绚烂。

示例:“刹那间,静静的草原人声鼎沸:‘喔嗬……依嗬……啊嗬……男声、女声、老声、童声响成一片。最近处嘎斯迈小组的几个蒙古女声,分贝高、音质脆、高低起伏、经久不息。嘎斯迈领喊的声音尤其异峰突起,全队的女人男人拿出下夜喊夜、吓狼轰狼的功夫,一时间声浪翻滚,声涛汹涌,向西北压去。”——姜戎《狼图腾》

在示例中,作者用声音来表现蒙古人民围捕狼群的雄壮气势。在声音的描述上很有层次感,由面到点。“男声、女声、老声、童声响成一片”是面,也构成了整个宏大场面人声鼎沸的基础音,而“嘎斯迈小组的几个蒙古女声”,又因为分贝、音质的鲜明特点而成为典型音,而“异峰突起”的嘎斯迈本人的声音则成为特写音,体现了蒙古女性的坚毅与刚强。因此,点面结合,让声音呈现层次感,更为绚烂。

三、让声音成为叙事的脉络

当我们掌握了设置声音、描写声音的技法后,同时还要能够灵活的运用声音。因为声音在作文中不只是一个辅助的和弦,它完全可以支撑起行文的框架。

贾樟柯在影片《站台》中讲述了三个时期的故事,为了向观众展示时间线索,于是他在站台上设置了一个高音喇叭,用高音喇叭的声音来展示时代的变化。在影片中,高音喇叭播放了三类声音:歌曲《火车向着韶山跑》、“为刘少奇同志平反默哀”和 “邓小平检阅三军”。这三种声音分别暗示了三个时间段:文革初期、1980年、1984年。因此,在影片中,声音就成了叙述的脉络,向我们展示故事的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

同样,我们也要学会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声音,让声音成为脉络,贯穿全文,使文章前后照应。

路翎在其小说《滩上》中多次设置了声音,以声音作为行文线索,来架构情节脉络,塑造人物形象。

①纤夫们,那肉色的、向前倾斜的紧张的整体里面,发出了年青的男子的嘹亮的歌唱声,而后就是那一声柔和而宏阔的应和,那个整体向前移动了一步。

②“这不得了呀,赵青云!你那个女人她过去了!”老女人大声叫着,跑了过来,看着他。他的脸忽然地发抖了,他的歌唱声音破碎了,他觉得有一阵眩晕。

③他突然有燃烧的奇异的快乐,他用可怕的眼睛望着江面的远处,于是他用轻柔的、美丽的、动情的声音唱到……

④辉煌的太阳升起来了,照耀着这沉默的、静肃的、褴褛的一群。

笔者以《滩上》为例,从声音任务、类型、特点三个方面来分析让声音成为叙述的脉络时的注意点。

首先,声音任务前后相承。所选择的声音必须能够准确地承载任务要求。在小说《滩上》中,作者对纤夫的歌声的设置一直与声音任务紧密相连。纤夫赵青云是整个拉纤队伍的领头者,因此作者给他设置了“嘹亮”的歌声。为了显示整个纤夫队伍的配合默契,作者在赵青云“嘹亮”的歌声后,又接上了“柔和而宏阔的应和”。所以,任何一类声音的设置必须提前预设声音的任务。

其次,声音类型前后一致。在小说《滩上》中,纤夫的歌声贯穿全文,是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着眼点。虽然文章中出现了其他的声音,比如老女人的叫喊声和哭声,但是,在写作时,主脉络“歌声”是必須紧紧抓住,不能受到其他声音的干扰。

第三,声音特点起伏变化。声音的改变必须以声音任务为依据。为了凸显江流的湍急,纤夫们的默契配合,此时的领头纤夫赵青云的歌声是“嘹亮”的,并伴随着其他纤夫“柔和而宏阔”的应和。当赵青云得知妻子死亡的噩耗,他的歌唱声音“破碎”了。然而在不幸的打击下,赵青云的悲愤情绪到了极致时,他的歌声却变得“轻柔、美丽、动情”。最后,生活的打击已经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无力反抗时,歌声消失,一切归于“沉默”“静肃”。

在本文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声音来叙述故事、展现情节的走向、烘托人物的心理变化、呈现底层百姓的悲剧命运、深化文章的主旨。

综上所述,声音在作文中自有其独到的作用。合理准确设置声音、鲜活地描写声音,会让作文增色不少。同时,声音是记叙文写作诸多要素中的一个“线头”,教师当引导学生顺着“线头”,抽出作文的脉络,让学生从平庸的写作中找到新的写作视角,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提供了独特的创造空间,让作文鲜活生动有才气。

【佳作展示】

巧匠

钱 言

阿桑山深处的鸣钟声悠悠而来,像极了山脚下那一泉水,不疾不徐。

店铺准时开张了。

街坊邻居都知道这家铺子。它刚开张的时候,人们时常围拥在门面儿前,讨论那古怪的招牌。与其他店铺铺张热闹的大红底不同,它的底色是深蓝色,浅浅地绘着格桑花。匾额的正中央题写着一串人们不认识的字符,据说是藏语中的“巧匠”。

这天,天色正好,阿桑山的鸣钟声再次响起,乘着鸟儿的翅膀,轻快地落在店铺的柜台上。老匠与小匠挨着肩膀站在柜台前,老匠用浑厚的藏语教导小匠设计新衣上的勾花。老匠最拿手的莫过于藏式八宝图。暗红的底色,金线穿梭其中,宝瓶、金鱼、海螺、莲花,线条柔和而又流畅,衬得那暗红庄重而典雅。

小匠听得入神,老匠讲得投入,偶有孩童的嬉闹声从门前掠过,岁月静好。

一声尖利的汽车鸣笛声硬生生的截断了老匠的话语。老匠长长地叹了口气。藏服的生意是越发难做了,老匠时常需要等上几个星期才能盼来一个顾客。穿藏服的人越来越少了,穿着西服洋装的人越来越多。老匠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也欣赏不来他们千篇一律的黑白搭配。老匠带着小匠将店里无人问津的衣服一件一件铺展开,黄红搭配的双龙抢宝纹、深蓝底子黑线暗花的缠枝花纹……每一件的染色、针线、图案都各不相同,拥有着他们自己的文化语言。

老匠与小匠离开阿桑山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阿桑山的鸣钟声似凝成了霜。老匠与小匠将绣着各式勾花的藏服包裹好,小心翼翼地安放在行李箱的最底层,再小心翼翼地合上箱子。自己的语言是否终究要老去。

又是一声鸣钟响,震得人心头一凛。老匠与小匠离去的背影在日光的照射下越拉越长。他们身上那一套暗红藏服在黑白色的人群中溯流而行,直至淹没。

锣鼓喧天,又是一家新铺子开张了,大红底子,金字招牌,正中央写了一串洋文,翻译过来就是“巧匠”。

阿桑山的鸣钟声孤寂而苍凉。

[作者通联:江苏淮安市清江浦区清江中学]

猜你喜欢
德富纤夫示例
染成岁月的一砣金黄(外一首)
最后一个猎人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示例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全等三角形”错解示例
月下白菊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找牛
暮秋,想起嘉陵江的纤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