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萍 李雪
【摘要】 2018年广播综艺节目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打造本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同时,媒体融合得到更深度发展,在广播行业智能化背景下,广播综艺节目呈现由深化互动到交互性融合以及强化融媒体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广播综艺 智媒 交互性融合 融媒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传媒蓝皮书2018》指出,2017年移动互联网的市场份额接近一半,传统媒体市场持续衰落,总体规模仅占市场五分之一,其中广播电视的市场份额为13%,报刊、图书等平面媒体的市场份额不到6%。广播在大众传媒功能升级上担当了先导者的角色,率先完成由大众传媒到交互性融合媒体的转变。2018年,人工智能的介入成为推动融媒体发展演化的新动力,广播综艺节目在内容、体制机制、经营管理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广播综艺整体形态:迈入智能化的融媒体时代
“在互联网技术改造下,广播呈现了全新的形态,代表着数字技术的广播4.0概念应运而生。”2018年是我国媒体融合战略实施的第四年,是移动互联网向智能互联网转型的一年。智媒时代呈现出万物皆可作为传播媒介、人与媒介传受关系不再单一固化、媒体自我进化等三大主要特征。一人或一个机构为权威主导的媒介形态开始被打破,各种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的交互融合,正在推动传媒产业链条的新变革。这场以技术革新为推动力的智媒变革,随着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术的迅速发展,让广播媒体开始蜕变。
当下,中国在智能语音开发运用上如火如荼,整个广播综艺行业呈现深度性融合态势。微软“小冰”人工智能主持人于2017年8月22日上线,在智能化运用下可以自主创造不间断的电台节目,还可以与听众互动,根据听众喜好改变节目内容。目前微软“小冰”分别与北京广播电视台青年广播FM98.2和湖南广电集团音乐之声、河北广播电视台综艺广播FM104.3《今日十万加》栏目确定合作。“小米AI音响”面世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也与之合作,在小米智能音箱上推出《品味书香》《王冠红人馆》《大铭脱口秀》等精品节目,为用户提供更快捷精准的收听体验。不仅如此,以湖南广电集团、海南广播电视台为代表的多家媒体甚至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广播媒体发展的“人工智能+”的媒体融合之路:将智能语音和文本编辑系统引入节目内容生产中,通过人工智能虚拟主播实现声音的智能化打造。如海南音乐广播“椰子FM”的虚拟主播“萌音小妹”,就是使用了科大讯飞公司的人工智能技术,生成二次元主播的声音,并与直播节目完美结合。
总的来说,智能化技术加入是2018年融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新形态,它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深度变革。
二、广播综艺精神:打造声音精品与传递文化自信
2018年,广播综艺节目在注重智能化运用转变的同时,更加强调文化自信和主流价值的建构。6月2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12集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生活。节目在声音打造上采用习总书记的原音,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天津广播电视台滨海广播推出了历史文化专题节目《城市记忆》,展现天津的历史文化。福州广播电视集团民俗类广播节目推出《记忆老福州》,从人文角度探寻福州老建筑、老风俗。如今更多的地方台纷纷注重对各地方文化进行节目包装,以各具特色的旁白声音、脍炙人口的地方故事,向受众展现当地文化,承担起文化传播者的社会责任。
广播带给受众独特的听觉体验,自然而然形成了独有的媒介形态和文化氛围,广播向融媒体发展的实质就是听觉文化在喧嚣陈杂的视觉盛宴之后的一种价值回归。总而言之,文化层面上的聲音优势在当代社会开始慢慢体现出来,并逐渐成为丰富人们视觉体验之外的一种媒介手段。
三、广播综艺发展态势:由互动层面触及融媒体发展核心
当下,广播的媒体环境已发生了改变,以机构为单位的传统架构正被以个人为主体的传播方式所冲击,广播电台不能只依靠单一部门发挥作用,而要将自身优势最大化,触及融媒体发展核心,即从内容、生产方式、生产机构多重角度融合进步。广播媒体融合强调以内容为王,提升内容质量和优化人才结构,让内容、技术、人才并重,实现分众化、差异性传播。全国各地广播电台对以往融媒体产品的功能进行深度调整设计,更加注重细分本土受众和多功能的娱乐化发展(见表1)。可以说,2018年是整个广播综艺行业在内容、运行制作上极具变化的一年。
(一)传播渠道——传受一体迈入社交化
“我国传媒与受众的互动方式嬗变大致经历了通信互动、热线电话、短信与平台互动以及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互动阶段,互动时效逐渐由‘延时向‘即时和‘全时转变,互动形式也逐渐由信息反馈向人际交互发展。”当代传播环境下传播者与受众区分界线不再明显,广播综艺大多已脱离封闭式制作后投给听众的单一传播模式。在智能化时代,对于节目制作或是节目播出环节,传受者都可互为彼此。主持人可以随时得到听众的反馈,节目流程也可以让受众参与讨论。例如在江苏广电“大蓝鲸”客户端平台,传受互动和主持人两个要素被有效结合起来,用户可以使用图片、语音、表情在广播节目下进行话题“盖楼”、与主持人进行问答、点赞,集直播互动、社交分享等多功能于一体。“喜马拉雅FM”“荔枝FM”“蜻蜓FM”在音频互动直播上进行创新,以面对面零距离的方式,为听众提供“专属订阅”“意见窗口”渠道,平台和受众意见反馈不再受到过多干预,受众获得只属于自己的频率,只收到自己订阅的节目以及各类相似节目推荐。
(二)内容质量——打造差异化、个性化、场景化(方言的流行)
内容为王的时代,广播综艺节目偏向打造个性化、差异化、场景化节目内容。如何留住受众、吸引关注是2018年广播综艺节目主攻方向,具体表现在对本土文化的挖掘,打造差异与个性。“传播学调查显示,受众对信息的需求程度依次为:与自己相关的事、身边的事、社区的事、所处地区的事、国内外的事。”因此,为了在众多竞争栏目中脱颖而出,各地的广播综艺将视线固定在本地,迎合本地受众口味。在节目运行上,关注到受众需求,意识到要将受众细分为个性化与场景化人群。如广东广播电视台的粤语移动电台——“粤听”客户端,以本地粤语为特色、岭南情怀为卖点,为听众提供地区化的音频服务。
随着移动音频新生态的建立,场景成为广播媒体洞察听众需求的重要视角和设计广播产品与服务的核心要素。由于听众转变为用户,综艺节目更加注重听众群体个性差异与场景需求,如上海东方广播中心推出的“阿基米德FM”,配置许多生活化的场景来区分它的音乐音频服务,如“跑步”“起床”“学习”“上班路上”等。当今的受众群体不再是以群像的面貌出现,而是一个个具象化的用户个体,广播综艺传播更偏向个体化的窄播方式,如主打情感类的网络电台“程一电台”,音频节目针对社会未婚男女群体、爱好文史的中年人群体等进行推送。
(三)人才结构——着力打造广播综艺复合型人才
随着融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和获取渠道更加多元化,广播运行机制的转型促使广播综艺节目主持人向复合型人才转变。所谓复合型人才,即知识结构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作为一个“中心点”,与其相近的、作用较大的知识作为网络的“纽结”,相互连接,形成一个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应用的知识网。主持人不再单纯局限在音频工作室按节目流程单工作,还需要主动运用互联网的各种技能,适应与受众互动方式的转变,包括对图片、文字、音频的准备等,保持自己的粉丝凝聚力和节目吸引力;不但要具备主持能力,同样要有策划、写作、摄影等相关能力。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旗下的“大蓝鲸”客户端,打造主持人IP,使主持人成为节目话题和节目粉丝的重要引流标识。
(四)经营管理——共建“广电+”新型服务型云技术平台
随着技术创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运用,平台、受众、产品、服务成为2018年综艺广播“广电+”的关键词。第一,“广电+云技术”彻底改变广播制作运营,从广播的节目设计、制作、编排,到节目内容辅助呈现、渠道分发,都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发起的云平台建设,是当下广播媒体融合改革的主要模式之一,其核心思路是组建一个“超级融合编辑部”,统筹台内外各种资源,打破了资源条块模式和部门壁垒,以新媒体的思路和运营模式来生产信息。云平台的建设,提高了大数据与舆论分析的能力,这一平台的建立,使得其与用户真正实现无缝对接。它除了可以整合、挖掘各类节目资源外,还包括生产制作、投票、抽奖、留言、对主播打榜、点赞等多种功能,改变了原有电台依托微信、微博等第三方平台进行留言互动的局面。这类平台建设在2018年逐步推开,如天津的“津云”、湖北的“长江云”,共通之处都在于依托大数据平台,实现海量信息分类、精编。广播综艺类节目通过大数据截取听众最喜欢的精彩亮点,分别制作成不同内容的音频,再為这些音频标记分类,实现互联网传播的可搜索、可归类,将广播节目做到真正系列化、细分化。第二,在以受众为中心的时代,各地争做“广电+服务”的平台。2018年广东珠江经济台提出“人人都是店小二”的新形象口号,重新打造服务与传播的理念,以音乐广播节目、广播剧类节目搭建文艺演出及服务产业链;江苏常州地区广播坚持“信息衍生品+社区服务”的发展模式,广播节目更加注重受众群心理及生活状态,广播媒体由一个信息娱乐传播平台逐步向城市综合服务体转变。
四、结语
2018年中国广播在“融媒体”环境下,以智能化、数字化为依托,不仅在节目内容打造上强调个性化、差异化,还在运行机制、人员管理上迈入新型服务媒体行列。广播综艺节目更注重受众的细分、本土文化的传扬以及主持人和制作人能力的转型,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
注释
崔保国主编:《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武鹏:《从类型化电台到互联网音频媒体——“珠江模式”对广播转型的启示》,《传媒观察》,2015年第8期。
吴生华:《广播引领传统媒体向交互型融合媒体进阶——对广播媒体40年交互功能进化的研究》,《中国广播》,2018年第4期。
胡颖娟:《媒体融合视域下网络广播节目本土化策略探析——基于湖北广播电视台“九头鸟FM”客户端建设的思考》,《中国广播》,2018年第8期。
杨秀丽:《浅谈融媒时代主持人的职业素养》,《中国广播》,2018年第1期。
黄一樑:《智慧化开启新型广播未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年第8期。
(本文编辑:聂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