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清
骨折创伤会改变患者的凝血功能,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如果未及时治疗则可能出现致命性肺栓塞[1]。在对凝血功能相关疾病进行检测时,D-二聚体是最常用的一种指标,其检测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方便,而且阴性预测值较低,常常用于评估骨创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2]。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不同部位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希望能为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选855例骨折患者均为我院2017年1月-12月所收治,全部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证实,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血栓病史等疾病患者。855例患者中,573例男性,282例女性;患者年龄18~83岁,平均年龄(46.6±2.5)岁;77例患者为多发骨折,77例患者为脊柱骨折,75例患者为上肢骨骨折,127例患者为足骨骨折,295例患者为股骨骨折,204例患者为胫腓骨骨折。
1.2 方法 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来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在入院24 h内开展首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术前2天开展第2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术后7天开展第3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于接受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在入院24 h内开展首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第5天、第14天分别开展第2次、第3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如果患者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正在形成的临床体征,则应随时开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②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患者入院第2天,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受检者静脉血1.8 mL并置于枸橼酸钠真空抗凝管中,迅速将其血样颠倒混匀8次,将采血管置于离心机中以3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上机检测,仪器为赛科希德SF-8100全自动凝血仪;太阳配套试剂。该机每年参加省室间值质评均为合格。
1.3 统计学方法 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 ±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取χ2检验,选择Spearman分析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观察 多发伤骨折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最高,其次则为股骨骨折和胫腓骨骨折,血浆D-二聚体水平最低的为脊柱骨折、足骨骨折和上肢骨骨折;骨折部位不同,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观察(x±s)
2.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观察 855例患者中,85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9.9%,股骨骨折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最高,其次则为多发伤骨折、胫腓骨骨折以及脊柱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最低的则为足骨骨折和上肢骨骨折。
2.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分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05µg/mL,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4.23 µg/mL;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分析(x±s)
骨创伤后会暴露内膜下组织,损伤血管内膜,促进血小板黏附作用,同时让凝血系统被激活,导致血液高凝状态,骨折后患者需要卧床制动,减缓静脉回流,血液淤积,因此静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较高[3];除此之外高凝状态会导致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亢进,转化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增加纤维蛋白的降解[4]。D-二聚体作为血栓溶解的一种特异性产物,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相比较,D-二聚体的抗原性更加理想,体内半衰期大约为8 h,而肾脏则是其主要排泄途径[5]。D-二聚体的检测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方便,能快速得到结果,是对凝血功能进行评估的常用指标之一,可初步筛查骨折患者可疑血栓疾病[6]。
临床研究发现,创伤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因为血栓形成后继发纤溶所导致的,然而血栓形成过程启动可能不会形成血栓,因为还存在溶解血栓的因素[7]。分析本研究结果发现,多发伤骨折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最高,其次则为股骨骨折和胫腓骨骨折,血清D-二聚体水平最低的为脊柱骨折、足骨骨折和上肢骨骨折;骨折部位不同,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骨折的损伤程度、发生部位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联系非常密切。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在发生下肢长骨骨折时,会破坏挤压骨结构,同时这些部位存在丰富的血管,损伤血管壁的完整性,髓腔内容物进入到血液中,导致凝血纤溶系统被激活,进而让血浆D-二聚体水平上升。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骨科创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为12.4%[8];本研究全部855例患者中,共85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9.9%(85/855),骨折部位不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所选患者的构成比存在差异,进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总体发生率存在差异。本研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呈正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能有效预测创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本研究结果与临床相关研究报道结果类似[9]。
总之,在对创伤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诊断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特异性并不理想,而且假阳性率较高,然而临床中针对胫腓骨骨折、股骨骨折、多发伤骨折等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骨折患者,当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上升时,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时开展诊断性检查,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进而预防和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引起的致命性肺栓塞减少,让患者的生命健康得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