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小明
(中铁十六局集团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100022)
建筑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关系到经济增长,更关系到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建筑行业因为其特殊性,也是安全事故的高发行业。现代事故理论是随着科学发展,建立在对大量事故统计分析基础之上的产物,能从理论深度剖析现代建筑施工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内在规律和诱发因素,是一门逐渐发展完善的科学理论,为我国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建筑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因为其操作和施工特点导致多种安全事故频发,以高空坠落、坍塌、机械伤害以及火灾等多种人身意外伤害为主。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其必然因素,但只要遵循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律,是可以合理地减少或者规避事故隐患,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的。
科技落后时代,受制于生产力水平和认知水平,人们往往把事故看做人类无法控制的天灾,但是现代事故理论是通过对大量事故的综合统计分析而产生的科学理论,并就事故中的连锁反应进行了解释。其致因理论认为,安全事故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明确的因果关系导致的连续事故,每一次事故的发生都必然有其前因后果,多种因素造成的一系列因果关系导致了一瞬间的事故发生。对于建筑施工而言,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物所处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施工事故的主要诱因,另外受制于社会环境、生产条件等因素,施工安全事故的诱因多种多样,在建筑施工项目中,减少和消除引发安全事故的诱因,即,消除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能有效减少工程施工的事故发生几率。
能量释放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吉布森认为安全事故从本质上是多种能量的意外泄露。对建筑施工项目而言,要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就要有效地减少和防止能量的意外释放,以及减少人和能量的直接接触。在建筑施工项目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能量源头,如,机械能,这是在建筑施工项目中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第一大能量。电能,电器设备的漏电、接触不良等现象引发的火灾、爆炸等。热能,电器、机器引发的热能释放可能给人体带来烫伤、灼伤等不同程度的伤害。化学能,化学能量的无规则释放导致人员中毒,或者诱发疾病。在能量释放理论看来,规避安全事故的本质是加强对建筑施工能量源的控制,减少能量的意外释放。
轨迹交叉理论认为安全事故的产生是人、机械和外在环境等多种不安全因素交叉产生的后果。即,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一定诱因下互相作用导致各种安全事故。于建筑施工项目而言,要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就要有效地控制人和物等不安全因素的激发。
(1)突发性
安全事故的首要特点是突发性,指的是安全事故发生过程中突发并且迅速完成,这类事故一旦发生就具有不可控的特点,很难中途进行挽救或者规避,如,高空坠落,因此针对这类事故应当建立提前预警和防范措施。
(2)因果性
因果性主要指安全事故的发生并非孤立的,而是有特定的诱发因素,主要指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这些危险因素会在一定的作用机制下产生,甚至多种危险源互相作用,在施工过程中造成多种隐患和故障,最终导致事故发生[3]。
(3)潜伏性
部分安全事故是存在潜伏期的,在潜伏期内很难被发现,但在某个时刻会突然被触发导致安全事故。
现代生产条件下,建筑施工项目是一个耗时较长、内容复杂,具有独特属性的过程。在施工期间,工程人员、施工技术、机械设备等都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偶然性和随机性。这是诱发建筑施工项目安全事故的主要根源。
1)建筑施工项目具有唯一性。任何一个建筑施工项目,其产生和发展必然有其目的和功能性目标,如,住房功能、办公功能和商业功能等,这些功能性目标直接导致了建筑施工项目的唯一性。
2)建筑施工项目的经济效益性。任何一个建筑施工项目都有其各自的经济效益目标,要综合考虑其成本、利润等多种经济因素,正是经济因素的差异性导致建筑施工的方式和过程各不相同,也是建筑施工项目唯一性的体现。
3)建筑施工的复杂性和不可重复性。建筑项目并不是在孤立空间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在现代自然条件、气候条件下产生和进行的的,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导致了其具有不可重复性。首先,从动工到生成施工产品,项目工程的投资再到利润回报要经历一段十分漫长的时间,期间要经历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以及包装销售推广阶段等,多个阶段导致了建筑施工是十分复杂的。其次,建筑施工项目的设计层面较多,牵扯多个部门,包括审批部门、设计部门、施工部门和监管部门等,而影响施工的因素又非常多,如,工艺、技术和管理制度等。再次建筑施工项目也要受到社会因素、政府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并且施工场地内现场人员流动性较大,施工管理有一定难度。
4)施工项目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建筑施工项目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过程中必然要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操作,这个过程是动态向前发展的。而且施工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往往是结束一个项目之后转向另一个项目,施工的地域、环境经常改变。多种因素造成的动态性也是影响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的重要因素。
(1)减少人身危害和经济损失
安全事故一般会带来人身伤害甚至危害人身安全,每年建筑施工现场因为高空坠落、火灾、机械伤害等因素导致人员伤亡,不仅给建筑施工单位带来巨大经济损失,造成工期延误、人员替换、支出增多等多种经济损失,更会给施工工作人员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
基于事故理论对建筑施工进行安全管理能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维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保障施工顺利进行。
(2)提高施工效率
事故理论对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概括,基于此进行安全管理能有效减少事故诱因,确保施工能按照前期规划顺利进行,提高施工效率,推动建筑施工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从而推动建筑行业的规范发展。
(3)推动建筑施工项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首先,基于事故理论下对建筑施工项目进行管理和研究,则要对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因素进行全面的排查和分析,进而结合相关的事故理论进行验证。这个过程也是将安全事故理论应用到建筑施工项目中的过程,能很好地起到预防事故发生的效果。
其次,在安全事故理论下对建筑施工项目进行管理能更好地统一安全管理,加强规范化管理,对建筑施工的施工准备、施工现场、施工验收等多个环节进行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有效约束施工人员行为、机器设备操作等,对危险源进行分析和监测,明确安全施工和安全管理的方向、任务和目标,从而将整个建筑施工项目纳入到规范化管理系统中。
事故理论认为安全事故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进行干预、减少甚至规避的。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诱因。因此基于事故理论,规避建筑施工的事故发生频率,首先应当从立法上进行规范,针对我国当前建筑施工行业乱象横生的现象,从国家层面上来讲应当确定立法规范,从建筑项目的招标、投标、分包和施工等多个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约束,确定权责关系,对项目进程实施制度化管理,明确各个项目责任人,在施工环境、机械装备、原材料引进等环节建立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作用,对当前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黑幕和偷工减料现象进行有效揭发和检举,保证建筑项目的合规操作。
事故理论对引发建筑施工的诱发因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静态诱因,一类是动态诱因。
(1)静态诱因
依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静态诱因指的是建筑施工中可能产生安全事故的静态危险源,
表1 建筑施工中的主要安全事故以及静态危险源[1]
如上表所述,危险源是无法完全消除的,针对静态危险源一般采用事先预警和规避的方式进行,选择合理的施工设计方案,注重施工防护措施,采用质量优良的施工材料。
如,针对施工火灾,可以选择用压力或者液压系统代理电力系统,降低可燃气体浓度,从而规避电力事故和火灾事故。另外,针对静态诱因可能造成的安全事故要提前建立避难和救援措施,一旦事故发生要尽快把损失降到最低,如,设置安全逃生通道,建立报警和救援绿色通道。因为静态危险源主要规避事故方式也就是消除危险源,因此应该尽可能选取合理施工设计方案,确保施工工艺的正确使用。另外还需要最大化实现施工材料质量和工程的契合度,以此有效消除危险源。比如对于电力系统可以采用压力或液压系统进行替代,以免发生电力事故。如果是在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范围内,也就可以采用屏蔽隔离方式,以能够有效保障安全控制工作的开展。比如,可以采用防护罩以免出现物质进入,对于电弧光线对眼睛的伤害可以采用电焊镜进行防护等。另外施工单位一定要主要消除不安全能源,如果是在易漏电区域可以采用压缩空气动力,有效防范出现漏电情况。
(2)动态诱因
动态诱因主要指的是致使能量措施无法发挥功效的不安全因素。事故理论认为人和物体是造成能量意外释放的直接原因,动态诱因包括人、物和外部环境三个方面[4]。而这三方面都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导致的。
对动态诱因的控制,一般分为几个步骤:
对人为诱因,可以先通过警告,提醒人在施工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另外要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机器操作失误,适当增加对施工现场机械的资金投入,选取功能足够好的元件,增加机械操作的安全性。
对物的诱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技术处理方案,当机械、设备发生故障时,采取两种措施:一种是立即停工修复,如,熔断器的熔断功能切开电路,在电路修复前无法运行,从而保障现场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另一种是保障设备发生故障后,仍可以发挥正常功能。
在动态危险源控制中,应该最大化降低接卸设备中的故障发生率。在施工现场应该尽可能选择较大功能的设备元件和装置,以能够保障机械设备在运行中功能重组,提升设备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另外建构施工作业安全监控机制,提高各个机械设备在操作中的安全性。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可以制备具体措施保障机械设备安全运行,以能够保障在出现故障的时候,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实现设备的安全运行。基于实际情况可以设定三种方案,其中分别是:消极方案,也就是在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机械设备状态为低能量,也就要立即停止,并对其实施修复处理;积极方案,一旦发生故障就算是没有立即对其进行修复,设备也可以保持一定时间内的安全能量状态;正常方案,出现故障后在对机械设备设施校对之前可以保障运行正常。安全管理需要对施工环境做好安全管控,其中包括施工环境中的自然环境物理环境,结合实际制定安全管理对策,以能够保障可以有效实施安全管理工作。
根据对我国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相关调查,建筑施工人员的整体素养和文化水平是造成事故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知识普及,安全操作培训是提高施工质量,规避安全事故的有效手段。这要求施工单位或建筑公司在进行安全教育时,不能把安全防护条例教育停留在表面,更要进行紧急事故演练和安全操作宣讲,一方面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提高施工人员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
建筑施工的根本目的,一方面是为实现建筑功能,提高生产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其本身并不是为了提高安全生产事故和事故处理能力。在事故理论下研究建筑施工项目的目的则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最大可能地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因此要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行为、施工管理进行有效全面的评价,以提高建筑企业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这就要求在任一建筑施工项目中,相关人员要结合建筑项目的功能、进度、环境、质量和成本等进行综合考量,并要考虑施工场地的外部环境、政策法规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保证施工过程能稳步进行。同时对于建筑施工项目的实际完成情况要不断进行调整,以应变复杂多变的施工状况。
想要有效减少安全事故损失,有效的方法也就是隔离。隔离中缓冲措施能够对意外泄漏能量有一定的吸收作用,从而有效减少能量破坏程度;远离措施也能够将可能会发生能量泄漏的危险设备,尽可能在原理居民区位置放置;封闭措施可以对安全事故态势起到有效控制,从而最大化减少安全事故损失。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现场工作人员应该先做好自身防护,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具,并进可能远离危险环境。如果一旦出现能量意外泄漏,可以最大化在装置设备薄弱区域中释放能量,以有效减少损失。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也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事故应急方案,为工作人员安全撤离提供通道,以保障可以在出现安全事故后施工人员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撤离危险区,对于可能无法撤离人员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救援计划,立即抢救,减少损失。
总而言之,建筑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建筑行业是一项高危行业,对其进行安全管理的难度较大,但基于事故理论,建立高效的安全管理机制是切实可行的,要通过对事故诱因进行分析,建立静态和动态诱因规避机制,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于建筑施工项目而言,安全管理是切实可行,并且是具有动态性、可控制性和交叉性的系统工作,从系统方面对施工现场资源进行整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原则,降低安全事故爆发几率,减少能量意外释放几率,从而有效地实现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建筑项目的速度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