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创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总体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27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万亿元,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2008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和投资增速均出现大幅下降,GDP增速放缓,从2007年的14.2%降至6.9%。
2018年我国经济受部分短期因素影响,出现流动性偏紧、地方政府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加之美国单方面挑起了贸易争端,给国内市场信心带来较大压力。但同时国内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一大批科技成果,新动能明显增强;CPI、PPI等市场价格运行平稳,供给在总量和结构方面动态跟进、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明显提高。总体来说,宏观经济形势正向高质量、高效率、公平、可持续方向发展。
2007年以来的十年间,钢铁工业处于加速和减量发展阶段。2007-2014年,全国粗钢产量从4.9亿吨逐步上升至8.2亿吨;2015-2016年,受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影响,粗钢产量有所下降,经历了减量发展阶段;2016年粗钢产量降至8.08亿吨,虽然2017年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市场需求回暖,粗钢产量回升至8.3亿吨,但行业减量创新发展的大趋势并未改变。2016-2018年,全国共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5亿吨,同时淘汰地条钢1.4亿吨。
“九五”计划后期,国家开始加快钢铁行业工艺装备技改升级步伐,以不断提升高炉、转炉和电炉的淘汰落后标准为特点,推动了行业装备大型化发展,为提升节能减排水平、增强产品质量、优化品种结构等奠定了坚实基础。《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等产业政策规划明确要求全面关停并拆除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电炉(高合金钢电炉除外)等落后生产设备。
我国钢铁行业装备大型化发展趋势明显,2017年炼铁、炼钢、焦化先进装备产能占比分别比2007年提高31.4、12.4、34.4个百分点。
2007-2015年,我国电炉钢产能总体呈下降趋势,且电炉钢占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6年以来,随着国家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工作持续推进,特别是“地条钢”依法取缔后,电炉钢产量出现明显增长,2017年电炉钢比提高到9.3%,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我国钢铁产业治炼流程结构进入动态调整期。随着中国废钢资源持续增长、环保标准和考评的不断严格、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未来电炉钢快速的发展将成为产业趋势。
钢铁行业效益的近十年可谓一波三折。2007年行业效益处于周期性高点,随之出现逐年波动下滑,直至2015年钢材价格历史最低、全行业亏损。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2016年、2017年钢铁行业经营效益持续提升,但由于多年来的行业低迷,短期的利好仍然难以彻底扭转多年来的沉重包袱,销售利润率较2007年仍有34%的降幅,资产负债率与十年前相比上升10.36个百分点。
从行业经营质量看,钢铁产业在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方面有了大幅提升。去产能方面,已提前2年完成1.5亿吨去产能上限目标,截至2018年前3季度,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8.1%,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76.6%);去杠杆方面,资产负债率由2015年的70.1%持续下降,截至2018年9月份为66.42%;去库存方面,主要钢铁企业库存下降,钢材价格合理回升;降成本方面,2018年1~9月销售利润率为7.50%,同比上升2.88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补短板方面,钢铁并购重组加速推进,行业集中度提升。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十年间,从《新环境保护法》的正式实施到《排污许可制度和环境税》的确定,钢铁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深化。通过环保改造项目和持续技术升级,取得了吨钢二氧化硫排放84%的削减量和有组织烟粉尘排放量下降78%、废水排放量实现了87%降幅的成绩,整个行业的环保绩效明显改善。环保质量的提升背后是经营成本的上升,目前中国钢铁行业环保设施平均吨钢运行成本约90元,而宝钢、太钢、邯钢等先进企业环保设施吨钢运行成本则高达200元以上,由于环保成本与绩效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市场公平性方面依然亟需政策保障,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产生。
自2016年以来,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明确2020年、2030年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并从强度、总量两方面提出控制目标;强调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指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截至2017年9月,7省市试点碳市场(其中,湖北、天津、上海、广东、重庆5个省(市)有钢铁企业参与交易)累计成交量为1.9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成交额近45亿元人民币,试点范围内碳排放交易和强度呈现双降趋势。目前,全国碳交易试点启动在即,钢铁行业也正在按照部署积极准备,包括数据上报、碳核查、配额分配研究等工作正在开展。
科技创新在企业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政府已从制度层面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对产业的引领作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均明确提出:支持技术创新,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现有科技资源充分整合。
在产业趋势和政策引导的双重驱动下,我国钢铁技术已实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飞跃,通过消化引进技术、自主集成和自主创新, 中国已经跻身于轧制技术发达国家之列,如国内钢铁企业采用的双辊薄带连铸技术、ESP生产技术、轧制退火酸洗等变革性轧钢工艺技术等。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钢材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已经能够满足机械、汽车、造船、家电、化工、电力等行业用钢数量、品种的普遍需要,支撑了国民经济建设和下游行业发展。
品种结构不断优化,高强度高性能钢材生产和应用比例提高,钢材品种结构不断改善,满足了下游用钢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换代的发展要求;高端产品研发能力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一批自主开发的关键钢材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大批高质量钢铁产品成功研制和生产,这些高档钢铁产品的开发,有力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品牌理念初步建立,品牌培育初见成效,企业逐步树立以质量和品牌为核心的发展理念,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紧跟国家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逐步主动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全球布局中,逐步从以资源获取为目的转变为形成资源、钢铁治炼、加工配送三位一体的产业链整体布局;以直接投资为主要手段转变为形成产业链协同、工程建设、技术管理、资本输出的成熟投资和运营模式。如2016年河钢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不到半年即扭转连续7年亏损局面;青山集团开发的印尼中苏拉威西省青山工业园区项目,4年的时间已将小渔村打造成300万吨不锈钢新工业基地。
随着钢铁产业的发展,标准化在规范行业秩序、促进市场竞争方面的作用不断凸显。标准为钢铁行业设置市场准入门槛,规范行业秩序、优化发展环境,在国家监管、社会监督过程中,以标准化为约束,更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标准已成为钢铁行业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由单个产品之间的差异化竞争逐步演变成所在范畴的标准竞争,通过在标准中制定先进技术指标,体现企业技术水平,掌握市场主导权,彰显行业龙头地位。如沙钢布局热轧薄规格钢带产品,填补利用无头轧制技术生产热轧薄规格产品的国内标准空白,通过标准快速跟进新技术,满足用户需求,快速抢占市场,引领行业发展。
国家产业政策为钢铁产业智能制造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钢铁行业逐步以强化制造环节的智能化水平为着力点,打造集约高效实时优化的生产新体系;同时围绕提质增效,在生产全过程管控、质量全流程追溯、设备预防性管理、能源综合管理、供应链集成等方面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不断探索基于数据的产业生态圈、产业链集成共享平台等新模式。截至2017年末,大型钢铁企业平均智能制造就绪率已达到18.3%,居于各行业前列。
工信部先后印发了《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和《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年~2020年)》,要求到2020年我国钢铁企业劳动生产率要达到1000吨/ (人·年),先进企业超过 1500 吨/(人·年)。根据中钢协数据,我国钢铁产业劳动生产率在经历“快涨-小落-快涨”三步走后,整体保持震荡上涨态势,2017年中钢协会员单位主业劳动生产率593.3吨/(人·年),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1.59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动力已完成从扩产到优化人员结构的转变,实现了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实质性提高,对钢铁企业经济效益增长贡献巨大。
1.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
受美国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带来的溢出效应、特朗普政策不确定性、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和民粹主义,以及美国加息、美元升值和很多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动荡,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同步收紧,以及恐怖袭击、中东、东北亚地缘政治风险等诸多因素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2018年和2019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7%,较4月份预测均下调了0.2个百分点,这也是2016年以来的首次下调。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保持3.1%的强劲势头。其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今年经济增长或加快至4.5%,2019年升至4.7%。发达国家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将分别放缓至2.2%和2%。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世行预计中国2018年的经济增长为6.5%,美国是2.5%,欧盟国家是2.1%,日本则较1月的预测下降0.3%至1.0%。
受到全球贸易冲突及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增长风险等因素影响,全球增长的下行风险已经上升,全球经济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和诸多风险。
2.经济下行风险上升
WTO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全球贸易景气指数(WTOI)持续下滑,三季度受贸易摩擦升级影响,WTOI下滑至100.3,世贸组织预计,2019年贸易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至3.7%,贸易保护主义负面影响显现,全球贸易复苏受阻。
美国税改、加息、投资安全审查趋严以及其单方面挑起贸易战等宏观政策变化引发资金回流,全球直接投资地区分布重新调整。促使美国跨国公司将海外留存收益大量汇回国内,对欧洲及其它地区投资大幅下降,全球投资布局发生调整。
发达经济体复苏分化。美国经济良好,但受明年财政政策刺激作用减弱、贸易摩擦影响逐步显现影响,上行压力加大;受到汇率、贸易及外部市场波动等短期因素影响欧元区经济减速;日本经济温和复苏基调未变,但受贸易战影响外部需求疲软,出口增长陷入停滞。
受石油价格上涨、美元收益率上升、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影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整体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且货币面临贬值压力,部分国家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风险加大。
3.制造业PMI指数下降趋势凸显
2018年8月份,摩根大通全球综合PMI指数为53.4%,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为52.5%,较上月走低0.3个百分点;摩根大通全球服务业PMI为53.5%,较上月走低0.5个百分点。制造业PMI自2017年12月以来呈下降趋势,8月份降至2018年来新低52.5%,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加。
4.贸易保护愈演愈烈
为减少对华贸易赤字,促使制造业回归;为美国中期及后续选举创造有利于特朗普与共和党的条件;以及为美国遏制中国新兴产业,进而中国崛起的战略服务,美国单方面挑起贸易战,且贸易保护趋势呈现愈演愈烈趋势。
1.建立防范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的推进,钢铁行业脱困发展取得巨大成绩,钢铁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成效显著,但距离真正建成钢铁强国仍有差距,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行业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曾多次出现过欣欣向荣的形势,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好景不长,陷入周而复始的循环。与以往依靠固定投资拉动消费增长的周期性复苏不同,此次钢铁行业脱困主要依靠压减产能、环保倒逼的结构性供给升级;若不利用当前良好势头进行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及时巩固取得的成果,那么钢铁行业很可能将像以往一样再次陷入困局,未来再调整的难度也将更大。
2.优化产业布局
过去钢铁发展“北重南轻”,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和一些密集地区,钢铁相对过剩,优化钢铁产业布局刻不容缓。钢铁产业布局要综合考虑市场分布、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交通运输条件、环境容量等问题,对于过于密集地区的钢铁发展条件要限制,向一些有较强发展期望、发展动力和优势的地区倾斜。
3.提高产业集中度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钢铁产业兼并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指导意见》,是钢铁业去过剩产能、结构优化调整的顶层设计方案。《指导意见》设定的总目标是,到2025年中国钢铁产业60%-70%的产量将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集团内,其中包括8000万吨级的钢铁集团3~4家、4000万吨级的钢铁集团6-8家和一些专业化的钢铁集团,例如无缝钢管、不锈钢等专业化钢铁集团。同时,《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明确,到2020年钢铁行业的CR10产业集中度达到60%。
在企业重组的过程中按照六种模式进行推进:优势企业强强重组、细分产品市场特色企业重组、区域市场龙头企业重组、海外并购重组、上下游产业链重组以及破产重组。在重组过程中按照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服务的基本思路推进我国钢铁企业重组进程,优化产业结构,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4.夯实绿色发展能力建设
“绿色制造工程”作为《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五大工程”之一,明确了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到2020年,建成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和百家绿色示范园区;到2025年,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我国钢铁行业全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绿色矿山、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产业”六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钢铁企业应树立绿色发展战略思维,积极谋划制定绿色发展战略规划,主动创新,加强落实切实有效的绿色发展行动。
5.提升产品质量
顺应发展趋势和政策要求,通过产品升级、创新驱动、需求倒逼和标准引领四个方面全方位地推动我国钢铁产品高端化高质量发展。
谋求产品转型升级,增加高质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如汽车板、硅钢、轴承钢、齿轮钢、海工用钢、核电用钢等重点高端产品;通过科技创新把握未来钢铁工业工艺、技术、产品发展方向;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装备,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钢材要不断提升质量,以满足下游用钢行业提质提标、升级换代对钢材质量的要求;充分发挥标准在建立供需双方互信、方便用户使用、提升生产效率、保障产品(服务)品质等方面的作用。
6.推动产品结构升级
从满足下游产业升级发展与战略新兴产业高端需求出发,推动品种结构升级。钢铁产品品种升级方向:支撑下游产业升级包括减量化、降成本、易成型、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发展。
7.推进服务型制造业转型
全面确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理念和服务意识,推进钢铁企业由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提供高水平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围绕用户需求,结合先期研发介入、后期持续跟踪改进(EVI)模式,创新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及时有效地覆盖和服务大批量、跨地区、有实时供给需求的中小型客户,提高效率、节省成本,更能广开客源,挖掘原有钢厂营销系统无法覆盖的市场机会;发展仓储和加工配送体系,面向下游汽车、家电、建筑、造船、机械制造等行业,构筑能够向用户提供快速响应的钢材深加工及配送体系,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增强钢铁企业的服务功能。
8.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各国之间互联互通的铁路、公路、港口等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发展空间巨大。钢材需求增长将带动“一带一路”沿线钢铁产业的发展。钢铁企业可以通过海外投资建厂、直接出口、“协作式”走出去以及与国际承包商或建筑单位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钢铁行业国际化步伐。
9.持续推进智能制造升级
智能制造是一个不断演进发展的大概念,可归纳为三个阶段: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新一代智能制造。西方国家智能制造按照三阶段串联式顺序发展,我国采用并行推进、融合发展的模式推进智能制造。钢铁企业的智能制造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企业战略演进,管理理念、生产组织模式不断优化,经验积累促进知识转化,都需要对智能制造系统进行迭代更新。这就要求企业在智能转型过程中做好统一规划,深度参与,自建团队,持续推进。
10.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
标准是发展质量的硬约束之一,健全钢铁行业标准体系,一方面发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划底线”兜底作用;另一方面鼓励钢铁企业制定团体标准、企业标准满足下游客户需求,提高服务水平,树立企业品牌。同时,充分发挥标准“树标杆”的引领作用,通过标准创新引领钢铁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特别是,发挥“标准化+”的门槛效应,在推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展现技术支撑作用,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企业升级,服务“三去一降一补”。
11.强化品牌建设
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全面推进,利于塑造我国钢铁企业品牌工程。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的通知》的相关精神,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制定钢铁企业自身的品牌管理体系,提升钢铁企业产品品牌意识,提升品牌价值,实施品牌战略,树立品牌形象。
12.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国企改革持续推进,中央企业逐步全面推进,地方国企全国遍地开花。政府搭建国企改革的制度框架,组建改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高管人员契约化管理、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实施财务等重大信息公开、建立防止利益冲突机制等改革举措,逐步从管生产经营完成向管资本转变。
2016年8月24日,山钢集团改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获批,定位为:山东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投资主体,以优质资源和多种平台为依托的融资主体,以钢铁为平台培植非钢主业的产业整合主体。按照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功能定位,集团总部着重定战略、管班子、核薪酬、控风险、创环境,各产业公司逐步向利润中心转变,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绿色低碳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应用为重点的创业投资主体。
随着山钢集团《改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实施方案》的出台,山钢集团改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大幕正式揭开。公司目标到2020年,将山钢打造成为钢铁产业竞争力强,非钢产业协同发展,治理规范、经营高效的具有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综合能力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近两年来,按照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山钢集团开始建立与以管资本为主相适应的管理关系,探索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双轮驱动,推进产融结合。山钢集团以董事会年度授权事项为载体,创新权责划分方法,着手厘清经营层、总部部门、子公司与集团董事会之间的权责划分;聚焦解决母子公司权责问题,清晰界定总部、产业、市场的边界和相互关系;确定详细的管理权限清单,从战略规划、固定资产投资、股权投资、考核分配等方面向各子公司下放权力,从体制机制上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公司逐步健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推进契约化高管人员向职业经理人转变。
宝钢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了阶段性的管理变革:由单体公司到钢铁集团,再到多元化产业集团,宝钢的管控从操作型到战略型,再到集团化管控演变。
1978年,宝钢在创建之后的起步发展阶段,将企业的主要管理权力和管理业务集中于公司上层,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个环节都有专门的职能部门进行专业化管理,而下属工厂基本为成本中心,主要职责是做好生产运营,完成生产指标并进行技术创新,对下属企业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全流程管理。此时期可以归结为宝钢的集中一贯式管理时期。
1998年,宝钢与上钢、梅钢进行合并重组,企业规模扩大,生产运营更为复杂,集团不再直接干预下属企业生产运营,而是对子公司的经营方向与发展目标进行指导,并协调各子公司的发展战略。此外,在这一时期,宝钢逐渐形成了钢铁主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多元化集团态势,宝钢对各业务板块的战略定位和行业特点分别选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此时期可以归结为战略设计型管理。
2003年之后,宝钢在坚持做大做强钢铁主业的同时积极进行适度相关多元化,在产业链上分别进行纵向和横向扩张,先后形成了资源开发与物流业、钢铁延伸加工业等六大多元相关产业板块,集团业务架构更加成熟,管控由此将重点由对集团企业的管控提升到对整个产业链的管控,对集团各业务板块实施紧密一体化运作。
在改革发展阶段,南钢先后实施了两轮“三包一挂”承包经营和厂长负责制改革,以及公司制改革和实施上市,并实行了整体改制和重组。2003年4月,南钢推进完成以“调整资本结构,理顺劳动关系,降低企业负债”为核心内容的“三联动”改革,转变为非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南钢实现了从国有独资向混合所有制企业转变。改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国企身份置换,所有制结构重设,与外部合作伙伴资产重组;企业内部二级单位机构再造和员工身份置换、机制转变和减人增效等。
通过建立健全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机制,稳妥推进,南钢显现突出的混改效果:抢抓机遇,企业效益再登历史新高;战略先行,南钢转型发展掀开新篇章;精益生产,高效率低成本智造精品钢屡破纪录;资本助力,金融运作做出新贡献;改革深化,组织内生动力全面释放;品牌铸就,南钢高端产品扬名海内外;共创共享,全员合伙人机制激发巨大创业热情;安全环保,树立绿色南钢新形象;两化融合,打造南钢C2M生态圈。
中信泰富特钢于2017年收购青岛特钢,成为年度钢铁行业并购重组的重大事件之一。因城市钢厂搬迁,青岛特钢老厂区于2016年全部关停,新厂区同年部分建成投产,产能300万吨/年。由于搬迁新建投资巨大,资产负债率连年攀升,时值钢铁行业整体市场低迷,导致企业连年亏损,其控股方青岛市国资委基于企业状况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虑,拟将其控股的青岛特钢进行重组转让。对中信泰富特钢而言,收购青岛特钢有益于完善中信泰富特钢板块产业布局,其产品结构与中信泰富特钢的产品线具有很强的协同效应,且青钢所在地青岛为中信集团各业务板块的重要市场,基于以上战略考虑,中信泰富特钢与青岛特钢达成重组协议。
中信泰富特钢根据先期制定的整合方案,首先提供资金和贷款,尽快降低其财务成本;其次通过集中采购、整合销售、文化渗透,使其降本增效;第三,在集团内部为青岛特钢提供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资源支持。青岛特钢迅速改变其原有管理方式,融入了中信泰富特钢的管控模式,对产品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对原有产线实施产品升级改造;紧紧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开展工作,生产经营管理取得明显进步,品种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扭亏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2017年9月份开始实现扭亏为盈,并持续盈利。
欧治云商是宝武集团在“互联网+钢铁”领域探索的结果,自成立以来,虽然流量增长和能力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运营状况不理想,2016年亏损2.9亿元,2017年上半年亏损1.11亿元。重要原因之一是欧治云商处于完全竞争的钢铁电商行业,需要灵活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吸引和留住大批优秀人才,作为央企实质全资控股企业,体制机制缺乏足够灵活度。
在国资委发布《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后,经宝武集团申请欧治云商作为唯一一家亏损但属于战略新兴行业背景的企业,成为10家首批员工持股试点企业之一。
2017年5月,欧治云商按照“增量引入”原则,采取增资扩股方式开展员工持股,并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引进战略投资人的同时完成员工持股。因此,员工持股模式为“增资扩股+员工持股”。欧治云商持股员工范围是6级以上核心岗位的技术、业务管理人员,共计126人,包括欧治云商及其下属控股子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业务)骨干,持股员工占欧治云商职工总数的20%。
欧治云商已经成为股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引进的新股东既包括外资企业,也包括民营资本,还有公司员工,成功实现了国资、外资、民资与员工出资的融合,这对欧治云商公司治理体系的转变突破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企业建立市场化的运营机制,通过建立股权层面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极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吸引和留住公司所需的各类优秀人才,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通过把员工与企业利益捆绑,激发员工奋斗热情。
聚鑫物云为山西立恒全资子公司,平台业务包括销售、采购、库存、物流、大宗物料管控、智能结算支付系统等,将整个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以及外部社会物流、财务资金结算管理等进行互联互通,实现现场撮合、车货匹配,成为区域性运行规模最大的汽车平台。平台不仅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还使人均收入提升了20%,2017年人均产出由原来的800吨钢提升到了1300吨钢、500吨焦。
目前公司已注册车辆13万辆,平台承运量7000万吨,撮合产生交易金额约27亿元,注册车队、物流公司累计435个,日最高承运量22万吨、日均10万吨。还申请成立聚鑫物云,通过无车承运人资质,打通后市场消费抵扣链条,通过代个体运输户开具增值税发票后,增值税可以抵扣3%,10%减去3%,还剩7%。同时平台还打通油料、过路费过桥费等再抵扣一部分,从而降低企业运输增值税税负。依靠货源、车源的资源积累,规模效应,开展汽车后服务项目,实现油气、维修、零配件等多方面的服务,实现综合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