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体系的构建

2019-03-12 06:43荣长海高文杰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4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现代性

荣长海 高文杰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  现代性  依据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7-0037-07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蓝图,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也就提出了职业教育现代化问题。而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首先要弄清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标准。本文根据职业教育主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特点,就省市两级区域范围内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研制的依据、价值取向和基本框架提出初步见解。

一、研制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的依据

(一)以党的教育指导方针和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为指引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变迁的一种形式,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自身在内的现代性的增进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路径来说,它又受到该国经济、政治等禀赋和发展现状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执政党的理念和政府的意志又是决定一国现代化目标和进程的重要依据。因此,探索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问题,制定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首先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献,其中关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相关论述是党的教育指导方针的最新表述,因而无疑是我们研制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的根本性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很多,可以简要地概括如下:

第一,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里提出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融合的大职业教育体系问题,同时肯定了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方向。第二,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劳动力资源供给方面将指向知识、技能和创新型,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力大军,这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第三,在我国新经济发展中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区域协调、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和军民融合战略。这些战略集中规定了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而且更加适用于职业教育。第四,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办好特殊教育、网络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这些既是对教育的一般要求,也必须在职业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有明显表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上述内容,与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所一直倡导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具有新的重要含义。我们研制中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必须以这些思想为根本指导。

世界各国和地区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是一个规律性特征。因此,我们研制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标准,还要以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相关规划为依据。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三个步骤,教育现代化更要走在前列。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即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以此类推,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教育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建成现代化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其标准也要体现这个特点。

(二)在总结我国教育现代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把控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走向

自邓小平1983年提出教育“三个面向”以来,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一直持续开展,广东、上海、江苏等发达地区率先进行了教育现代化实践并提出了相关评价指标。2008年,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案(试行)》。2009年,上海市公布《上海市20l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20世纪90年代初,江苏省从学校、乡镇层面开始了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并于2013年初出台了省域层面的《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这三个关于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所体现的内容基本一致,迄今尚未見到系统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但对我们研制职业教育现代化指标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作用。

关于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阐述,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是二次现代化理论。该理论指明我国职业教育正经历从工业社会职业教育向知识社会职业教育的转变,此时职业教育表现出来的现代性包括终身性、网络性、生态性、多样性、开放性、国际性、二重性(公益性和商业性)和普及高等教育等。这一论述表明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自身特色,是这方面比较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按照现代化理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后发性和曲折性的基本特征。正如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是后发追赶型一样,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借鉴与内生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充满曲折、艰辛并且过程缓慢。总的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职业教育现代性增进的过程。当前,我国积极拥抱“第四次工业革命”,提出“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要求职业教育加快现代化步伐。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从业者的智能和技能结构以及劳动力资源结构都提出新的需求,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面对新产业、新业态、新职业的不断产生,职业教育必须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第二,制造业的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与价值链的重组,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数量大幅提高。第三,随着移动互联、物联网、机器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新能源和智慧城市等建设要求的提出,对从业者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提出新的诉求,对从业者的合作性、创新性,以及情境判断、情绪管理、自我激励等智能要求也明显提升。这些都是我们研制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必须考量的重要依据。

(三)借鉴国际社会关于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与主张

世界范围的教育现代化过程,也是世界思想界形成教育现代化理念的过程。这些无疑是我们研制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的思想渊薮之一。在国际组织关于职业教育的文献中,有些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如1972年的《学会生存》、1996年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2015年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教育2030年行动框架》、2016年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的建议书》等。其中的一些理念需要特别关注。例如,《学会生存》阐明教育应扩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对未来社会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重新设计和组织,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出,将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并实现从公共利益向共同利益的转变。

国际社会学术研究极少用“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这样的提法。如果认定关于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可以集中渗透或嵌入在“职业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之类的文本中,那么相关研究则可以作为我们研制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的参照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8个维度54个指标审视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发展情况。其中,维度1:机会和范围;维度2:TVET体系内部效率;维度3:人力和物质资源;维度4:经费;维度5:职业融合率;维度6:教育与就业的一致性;维度7:教育与就业间关系;维度8:劳动力市场。欧盟依据其职业教育政策的三个重心——就业能力、供需匹配度和机会,构建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评估框架,对每一个维度均从背景、输入、过程、产出和结果方面展开,形成由73个具体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指标体系吸纳了OECD与欧盟等关键指标的意旨,结合其职业教育政策指向,提出了包括6个维度53个指标的评价体系,且在指标设计中融入背景、参与、结果、产出、资源的分析范式。从以上关于职业教育评价指标的设计与呈现方面看,都强调联系社会背景,将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形式,以此考察其质量与效果,其具体指标特别注重联系人口、经济、就业和社会生活背景。

二、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的定位与价值取向

本文基于前述关于研制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的一般依据,尝试提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的基本定位和价值取向。

(一)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的基本定位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式”定位。前已指出,我们研制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其对应的范围是省市两层行政范围的区域。由此决定了我们设计的标准框架倾向于“质性”的标准阐释,基本在中观视阈上展开。这样便于突出核心要素,也相对容易做成,也能克服难以量化和细分的困难,从而使标准框架更具“生成性”。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定位。标准框架基于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阶段目标,即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教育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愿景是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努力形成有力支撑和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世界潮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灵活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努力实现层次结构更加科学,基础能力更加现代;学习方式更加灵活,教育质量更加优良;基本制度更加完备,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国际合作更加全面。职业教育将在产教融合性、终身性、国际性(开放性)、民主性、法治性、自主性、科技性、优质性、公平性和多样性方面达到空前的高度。

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架构的逻辑定位。一个省、市区域的职业教育作为自觉的连续的社会活动,涉及目标、功能设定、资源投入、运行过程、教育产出和反馈调节等子系统及其相互协同,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是包括这些子系统在内的所有构成的“现代性”的呈现与增长。因此,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可以从上述方面入手,其目标功能定位集中体现在“现代化目标”,具体包括职业教育规划、发展目标和立德树人、文化传承。资源投入体现在“职业教育条件保障”,具体包括经费投入、经费使用。运行过程体现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信息化教学与管理”“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职业教育产出体现在 “人民满意度”“全方位社会服务”“职业教育社会美誉度”。除了这些一般性标准之外,还应当设立体现区域特色的标准。由于历史禀赋和区域经济、产业定位的不同,以及职业教育社会活动不同子系统耦合形态的不同,不同区域的职业教育会产生差异、形成特色,这些特色会在投入、体制、机制等方面表现出来。

(二)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的价值取向

本文基于“背景—投入—過程—产出”的模式,提出十个维度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架构,即职业教育现代化目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信息化教学与管理、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人民满意度、全方位社会服务、职业教育条件保障、职业教育特色和职业教育社会美誉度。这十个方面都有特定的价值取向,以下分别予以阐述。

关于职业教育现代化目标。目标定位是职业教育的承办者或参与者对职业教育的目标、本质、地位和作用功能的确定或认识,带有根本性的、意识形态性的、相对稳定性的认知,也是特定区域体现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现代化目标的程度和动态。同时,要体现特定区域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指导方针的具体程度,包括:职业教育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职业教育的德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工业文明、工艺文化和职业文化的传承。

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一是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规模体量、功能定位及其与其他教育类型的相互融通关系;二是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层级的设计和规模比例、承接关系。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其功能标志可概括为:对学习者个体而言,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对社会而言,能够符合与助益现代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契合产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各种类型的人力资源。基于此,需要着力的方面包括:第一,以终身教育为理念引领,全面筹划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二,健全非正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第三,开发“国家资历框架”,理顺职业资格与学历的关系;第四,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及其职业教育内部之间的关系制度;第五,从体系的视角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与其他教育体系、外部环境的关联机制。

关于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公共利益事业和共同利益事业,其利益代表范围涵盖政府、产业、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市场、社区、社会组织、学校和学习者。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标志包括:第一,职业教育的相关组织架构和机制有效支持,以及包容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表达和平等协商的议事格局;第二,建有完备的治理效果评价反馈与调整机制,并不断导向“善治”;第三,形成“管办评分离”的治理格局,政府成为治理平台的搭建者、公共利益的集中代表者。

关于信息化教学与管理。这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部分,包括教育资源与手段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人性化建设等。当前与将来一个时期的着力点,一是拓展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教育资源的专业覆盖面;二是加大推进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建设和应用;三是坚持信息化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相适应、互动的原则;四是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与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师、学生各方积极参与并不断提升能力,就是现代化的具体表现。

关于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或鲜明特征之一是实行开放办学、走向国际化。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走向是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壮大自身并在国际上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其要点包括:第一,倡导引入国(境)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模式或标准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对接、耦合;第二,鼓励职业教育组织机构与国(境)外优秀职业教育组织开展教育项目、师资和学生交流;第三,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事务,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第四,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融入人类共同价值观和国际交流能力,使职业教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关于人民满意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理应是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对职业教育而言,人民满意的重要维度是教育公平、学生发展和社会满意。职业教育公平可集中反映在招生覆盖面的普惠性,消弭各种偏见、歧视和“特惠”制度;反映在随迁子女就近无障碍进入中等或高等职业院校;反映在教育资源公平享有使用权,克服“马太效应”(当然也要防止“绝对平均主义”)。在学生发展上,反映在就业质量、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社会满意反映在各个教育利益攸关方如学生、家长、企业和投资人等的满意程度。

关于全方位社会服务。职业教育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社会培训和满足终身学习需求。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从本质上是依赖产业的起源、运行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适应产业需要是职业教育的本然使命;同时,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也要走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前列。据此,实现全方位社会服务,必须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形成相对稳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关模式,并在实践层面不断得到丰富并创生新模式;第二,形成相对稳定的体制、行动结构;第三,形成相对稳定的制度体系;第四,形成相对稳定的对教育和社会双方的激励或惩罚性机制。在这些方面,创新是贯穿其中的一根红线。创新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表现,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之中,并将创新创业类教育作为显性的通识课程开设;二是设置创新创业的机构平台,如双创孵化平台等;三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建构创新创业激励機制,推动其持久开展。

关于职业教育条件保障。职业教育投资兼具消费性与生产性,职业教育服务兼具“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属性,这就决定职业教育投入的合理方式是以政府为主,企业、社会组织与个人为辅的多元投入。为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经费稳定投入与保障机制,健全的社会投入激励机制与政策,健全的资金使用绩效管理与评价制度。另外,教育投资非营利性、连续性的属性,要求职业教育投资在保持长期稳定的基础上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与需要实现递增。着眼于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需求,人力资源建设方面需要发力的点是很多的,其中比较关键的首先是继续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其次是补强职业教育教师在高新科技、前沿工艺的知识和技能。财力资源方面,要在持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和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关于职业教育特色。不同区域的历史、经济、产业基础不同,再加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每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均会形成自身的特色。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更应当鼓励各地各校在服务过程中创出特色业绩。可以说,高质量的发展特色正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关于职业教育社会美誉度。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在理念、规划、投入等方面长期形成高地,会使该地的职业教育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由一系列有形的“符号化”等级标志组成,经过一个时期的累积,会形成特定的职业教育文化,进而对经济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明确列出这一价值取向,将激励各地区各学校去争取更多的国家级荣誉、省部级荣誉和行业性荣誉。

三、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的架构及其指标解析

综观各国职教现代化特点,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认定: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是一个层级化的系统结构,如果把前述的十个维度看作这个标准体系中的一级指标,那么对其做出进一步解构则可视为二级指标。这里仅从二级指标这个层面对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加以简要说明。

现代化目标用来表征区域(省市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愿景、规划等范畴,可集中反映在职业教育规划、发展目标和立德树人三个二级指标上。职业教育规划作为职业教育发展走向的“制度性”谋划,需要建立在科学论证、理念牵引和合理预期的基础上。既要具有现实性,也要具有“理想性”;既要有远景规划,也要有近期设计,形成梯度;规划的详细度和可行性应是规划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目标是一个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具体指向,一个好的发展目标从“技术”侧面看,既应有总目标和分目标的体系构成,又应有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时间序列。立德树人是从职业教育现代化“教育产出质量”的视角界定发展目标的内容。立德树人是一个丰富的体系,突出表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优秀文化传承的成效。

人民满意度是从我国兴办职业教育宗旨的角度表征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属性,是判断职业教育现代性优劣的终极依据。人民满意度涉及诸多方面,可集中反映在教育公平、学生发展和社会满意三个维度。教育公平可从招生覆盖面、随迁子女就近无障碍进入职业院校和教学资源公平使用等关键点来呈现。学生发展要强调全面成长,可用就业质量、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指标加以表征。社会满意是公民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价值评判,涉及的社会群体包括家长、企业和投资人等。

全方位社会服务是现代职业教育功能的具体表现,是在职业教育与社会关系范畴中生成发展出来的。全方位社会服务可从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社会培训和满足终身学习需求等方面来描述。适应国家发展战略是指职业教育要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为其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可从职业教育的规划对接、专业对接和形式对接等侧面来刻画。职业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反映在专业群对接产业群、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服务平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品质可由科研成果转化、专利转让、横向课题经费和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数量等方面综合呈现。提供社会培训主要反映在两类形式上,一是职业教育与其他社会组织的联合培训,二是专项培训。满足终身学习需求的构成单元包括服务终身学习规划、服务终身学习课程和服务社区建设与发展等。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现代化教育架构的重要组分,构建这一体系是我国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也是职业教育质量与发挥功能的基础与前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优质性可由以下三点集中表征:一是学历教育与培训的沟通;二是不同层级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三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协调。学历教育与培训的衔接当前要突破的是相关制度的安排,以及实施中的推动。不同层级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关键是中高本硕通道的畅通和中高本联合培养机制的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协调的着力点是普通应用型高校向职业教育转型、中职与高中规模协调、职普学分转换制度及实施。

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体现,也是现代性的重要构成。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的质效反映在政府统筹职业教育的效力、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建设、职业教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职业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体制建设等。政府统筹职业教育的效力可由政府协调职业教育外部关系、政府职业教育督导工作来体现。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建设蕴含地方职业教育法规内容全面(完善度)、可操作性强和院校长职业化(工作机制不同于普通教育)等方面。职业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包括大数据平台建设、监测指标体系建设和监测与评估机构建设等。

信息化教学与管理是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活動中的具体应用,反映了职业教育中的“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可划分为智慧校园建设、教学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等二级指标。当前,智慧校园正处于发展中,有的地方和学校甚至已提出建设智能校园。现阶段可从覆盖面、教学资源库和文献使用方便度来度量。教学信息化可用覆盖面和从课程到评价的信息化程度来表征。管理信息化要结合传统管理模式,涉及管理流程的再造、信息化管理的覆盖面、“无纸化”智能程度等。

职业教育国际化表明职业教育融入“全球化”的办学自觉,而且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准。职业教育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国际交流与合作;二是引入国际先进专业标准;三是合作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质量要在广度、深度和内容上标明差异性。引入国际先进专业标准的学科数、专业数是其重要判定指标。合作办学可分为境外合作办学、境内招收留学生两个主渠道。

职业教育条件保障反映国家、社会对职业教育“有形投入”的制度建设与效果。职业教育条件保障主要包括经费投入、经费使用。经费投入的关联维度有政府财政投入、社会力量投入和人均经费增长等。经费使用重点考量制度建设,包括政府监管制度、社会投入资源制度。

职业教育发展特色是标志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独有特征”,是区域职业教育优势的反映。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现代化在各个地区各有特色,主要包括投入特色、体制特色、机制特色和办学特色等诸多方面。

职业教育社会美誉度是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取得良好效果的“标签化”评价或定位,也是全面评判其优劣的重要依据之一。职业教育社会美誉度包括国家级、省部级和行业性荣誉,如示范区、实验区、示范校和骨干校的数量。国家行业指导委员会、教学专业委员会以及入选国家教材的数量,也是其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毫无疑问,这些方面的数字较大,即表明该地区的职业教育现代化程度较高。

[参考文献]

[1]何传启.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事实和理论假设[J].教育学术月刊,2013(8).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4]李玉静.国际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28).

[5]本刊编辑部.理论探讨: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理论与路径——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论坛观点摘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6).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现代性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重构现代性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艺术追问多样的世界
关于现代性
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