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电信诈骗防治探析

2019-03-12 04:52蒋巍
理论观察 2019年11期
关键词:电信诈骗人工智能时代防治措施

蒋巍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电信诈骗;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1 — 0124 — 03

前言

计算机领域内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被重视,被广泛地运用在经济分析、机器人研发和运用、自动控制系统、政治决策、企业管理经营、仿真系统中。尼尔逊教授这样定义人工智能:“它是有关知识的学科――如何表示、获得、使用知识的一门科学。”麻省理工的温斯顿教授指出:“它是分析如何让电脑做以往只有人类才能做到的智能工作。”这些观点体现了人工智能学科的重点内容和基本思想,人工智能重點分析和把握人类智能活动的相关规律,研发具备了一定智能水平和能力的人工系统,分析如何让计算机去实现过去人类智力方可胜任的各种工作,研究如何通过电脑软硬件来模拟人类若干智能行为的方法、理论与技术。

本文所指的电信诈骗以最高法等三部门于2016年12月20日发布的《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为基准,它指的是借助互联网、通讯工具等多种技术措施和方式开展的各种网络、电信诈骗犯罪活动。最近若干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设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领域的普及和进步,不少非法分子借助模拟人声和人工智能,筛选受害人的电话,开展诈骗活动;或者是借助有虚拟人像的各种视频网络开展诈骗活动,或是借助人工智能网络破解验证图片,盗取受害人的账户信息、身份信息。如今此类案例频频见于网络、新闻报道中。这种新型犯罪让不少人遭遇了残酷的电信诈骗,陷于悲惨的境地。如今电信诈骗形势依旧非常严峻,很多犯罪分子利用先进的通讯、网络技术,开展跨国界、跨地区的电信诈骗犯罪活动,持续强化了电信诈骗的专业化与产业化。

一、电信网络诈骗的特征概述

(一)目标对象选择非常精准

如今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突飞猛进,新时期电信网络诈骗出现了精准诈骗的发展趋势。它和个人信息被大量泄露关系密切,电信诈骗收益高、速度快,催生出公民信息泄露的不法产业链。不法分子非法窃取了个人的隐私和信息,和诈骗人员开展交易,获利众多。诈骗人员得到了准确真实的各种个人信息,为他们量身定做针对性的诈骗方案,受害人识破骗局的难度加大。精准诈骗让犯罪分子更有针对性地确定诈骗对象,电信诈骗也更能够成功。

(二)电信诈骗手段迅速更新

国家加大了对电信诈骗犯罪进行打击的力度,不少政府部门持续颁布了打击、治理此类违法犯罪活动的政策,然而不少诈骗分子却能够“与时俱进”,紧跟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步伐,找出相关防治措施和政策中的漏洞,演化出更新、更难以防范的诈骗手段。如央行规定从2016年十二月初限制了个人开设银行账户与借记卡的具体数量,而且采取了“二十四小时延迟到账”的措施,以阻断电信网络诈骗中的洗钱分赃款、提取赃款等环节。不少诈骗者当时就调整分赃渠道,借助第三方支付平台开展洗钱活动。尽管国家多个部门颁布了电信诈骗措施和举措,然而犯罪分子依旧设计了新的手段和措施,不断转变作案手段,逃避国家的打击和治理。

(三)形成突出的产业链化趋势

从2016年、2017年、2018年破获的多起大型电信网络诈骗案能够看出,如今电信诈骗形成了显著的产业化发展趋势。电信诈骗产业链重点涵盖了三大环节:非法获取信息,针对广大公众开展电信网络诈骗,然后是分赃洗钱。从这三大环节来看,又涵盖了多个分支环节,比如盗窃个人信息与交易,贩卖电话卡与银行卡,培训诈骗人员等。每个环节都是自成一体,环环相扣,分工明确。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警方侦查破获此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难度。

(四)跨境实施诈骗,隐蔽性更强

不少电信诈骗者为躲避我国公安部门的抓捕与侦查,纷纷在境外开展电信诈骗活动,比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等多个国家。他们借助非常先进的网络技术与通讯工具,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隐蔽性更高。诈骗集团的主要犯罪分子一般都在境外指挥,对电信诈骗实施幕后操纵。雇佣各类技术人员在境外建立诸多电信网络平台,租借外国的服务器,采取VOIP网络电话、改号软件等技术,肆意更改来电显示号码,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他们的犯罪活动,隐蔽性更强。而且,诈骗人员在拿到赃款后,到国内外相关地区或者城市,向多个账户转移赃款。通过地下钱庄或者ATM机提现,快速地实现了此类犯罪结果与行为的分离、被害人与犯罪人员的分离,犯罪所得可以在相关国家或者地区快速提现,显著增强了隐蔽性和欺骗性。跨境电信诈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每个环节都安排了不同的犯罪人员。他们既能够独立操作,又能够随意组合,这些都能够让他们以更隐蔽的方式进行作案。

二、电信网络诈骗防治的主要问题

(一)诈骗技术持续翻新升级,反欺诈技术发展却比较滞后

如前文所述,最近若干年年来,电信网络诈骗人员巧妙设计诈骗内容,更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从中奖查询、冒充欠费欠税、亲友借钱等内容。转变为信用贷款、推销高息理财服务与产品、领取养老补贴、网购消费等。这样以来,被骗者更容易信任他们。而且他们的诈骗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往聚焦于群体,如今转变为个人诈骗,诈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如今,会员登记注册、网上购物、手机应用等,都能够有效地掌握客户的各种信息。正规机构可以强化管理与内部控制,以严防个人信息被泄露,其余途径难以被管控到位,人们的身份证信息、联系电话,家庭住址、职业、银行卡号、信用记录等都易于被非法买卖。这些信息有力地支持了不法分子拟订和落实各类诈骗方案,提升了他们的诈骗成功率。

(二)诈骗资金被迅速转移,堵截难度增加

不少犯罪分子借助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支付宝等多种途径,实现了诈骗资金的快速转移。因此速度快、渠道广,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难以有效、及时地拦截。和越来越新颖的诈骗手段比较,反欺诈技术却不够先进,没有充分地运用智能化、信息化的成果。如今国内业已组建并投入运行的“电信诈骗案件侦办平台”“网络电信新型犯罪违法交易风险事件管理平台”、和涉案账户快速冻结和紧急止付机制等,不具备智能分析模型、原始数据和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难以开展事中拦截、事前防范和事后追溯活动。

(三)系统功能不健全,政策落实难度大,源头治理进展比较慢

首先,未能有力地落实基层反欺诈政策。虽然我国颁布实施了系列化的打击与防范网络电信犯罪违法活动文件,在较大程度上实施了防治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然而基层人民银行在督查各类金融机构落实账户分类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注意到,因为一些银行工作人员不够重视此类工作,不能彻底地清理排查存量账户,能够变相开立两个Ⅰ类账户,新开立账户没有保留有效电话号码等。其次,还没有建成系统化的联网身份核查系统。如今国内银行可以凭借十多种证件开立账户,然而只有公民身份证可以开展国内联网核查,难以辨别港澳台通行证、外国护照等证件的真伪,居民身份证是否为本人持有,是否出现失效,银行难以介乎联网核查系统精准地识别,给各类不法分子冒名开立银行账户预埋了隐患。

(四)民众缺乏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缺乏针对性的维权措施

尽管很多部门大力宣传、积极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违法活动,然而一些民众依旧不能准确地认识和理解账户实名制、手机实名制、账户清理等多项工作和防范网络电信诈骗活动的关联程度。重点体现在下列方面:首先是没有主动配合电信、支付、金融机构和部门进行手机、账户实名制登记。其次是如今创新性的闪付、云支付、扫码付等便捷式支付产品与服务越来越多,民众安心地享受着支付过程中的便捷服务,却没有关注支付风险。再次,不少手机软件都加载了非法攫取消费者信息的一些小程序,但是不少用户在实际安装的过程中,对其授权提示不闻不问,泄露了自己的隐私信息。

三、人工智能时代的电信诈骗防治措施

(一)积极受理客户的投诉,做好快速反馈

首先,银行应该提醒客户,给电脑和手机安装规范化的杀毒软件,而且要定期杀毒,不能轻易相信、点击手机收到的图片或者链接。告诉客户从正规渠道下载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的客户端,决不可通过其它链接、二维码等方式下载。在资金转出的过程中,银行都会对银行卡的相关取款密码进行校验,所以应该提醒客户,登录密码不能雷同于取款密码,当然也不可和网上商城、互联网账户、其它银行卡的密码相同。

(二)推进多地联合执法与国际司法合作

如今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过程中,公安机关主要将案发地当作管辖范围。但是,电信诈骗团伙通常情况下属于流窜作案,跨省市乃至于跨国作案,形成了不同地域的犯罪案件,这些案件可能由同一伙犯罪分子实施。因此应该突破如今的属地管理模式,大力推进多地联合执法,各地公安机关共享信息和情报、协作追查和补充案件线索,协助抓获相关案件的嫌疑人等。只有大力开展联合执法办案,才能更有力地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其次,预防和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国或某个地区。我国应该主动出击,和他国进行谈判和协商,开展司法合作。公安机关针对跨国(边)境作案的各类电信诈骗案件,强化国家间的警务合作与司法合作,强化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违法活动的力度,为侦破跨境作案提供更多的可行性途径。

(三)强化社区警务建设,从源头预防电信网络诈骗

社区警务是第四次警務革命的重中之重。社会是形成犯罪的最主要根源,人民群众是抑制犯罪活动的主力军,因此应该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防范电信诈骗活动。如今电信诈骗越来越隐蔽化,必须强化防范电信诈骗犯罪的教育和宣传活动。居委会、村委会要实施可行性较强的预防措施。如对外来人口进行监督和监控,对可疑分子、陌生人员保持警惕,做好充分的早做准备。

(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十九大报告要求强化互联网内容建设,打造网络综合治理机制,创设清朗的网络空间。最近若干年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保护公民隐私信息的相关法律法规。比如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就明确设立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了《民法总则》,清楚地规定国家依法保护自然人或者公民的个人信息;2017年六月一号起正式实施的《网络安全法》,清楚地规定了国家依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具体范围、电信运营上、公安机关、网信管理部门等机关在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职责。公安机关要切实落实和实施这些新法,有所作为,和相关机构打造科学顺畅的合作体系,理顺关系,严格而有力地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权利不受到侵犯。

(五)建立沟通疏导平台

公安机关要结合国内居民普遍以社区、村庄为居住群落的特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破除双方之间的沟通障碍。要立足于居委会与村委会宣传组织防范电信诈骗的活动,举行诸多类型、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它可以强化广大居民、村民与基层民警的关系,又能够早发现、早处理电信网络诈骗的诸多苗头。可以采取下列具体形式:居委会、村委会牵头,联系本地区派出所的相关社区民警,向村民或者居民进行教育和宣传,普及防范电信网络的技能和知识,强化人们的心理防备意识和能力;通过游戏、问答、表演等方法,强化加深群众这些电信诈骗活动的理解;或打造常驻岗亭,便于居民村民举报或者联系,让他们有安全感等等。坚持专群结合、常抓不懈,不遗余力地打造人民长治久安的良好环境。

(六)以人工智能技术打击人工智能犯罪

为了有力地打击和消除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违法犯罪活动,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击人工智能网络诈骗。公安机关、科研院所、高校等应该和人工智能技术企业进行业务合作,强化研究神经元网络、量子计算、大数据技术等领域的力度,增设防范控制人工智能犯罪的行政主管部门,尽快开展借助人工智能,研判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发展趋势,深入地分析这方面的违法犯罪活动,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并运用这些规律,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以防范于未然。

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多方严厉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势头在一定程度上被遏制,然而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很难彻底根除电信诈骗。为此,相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变化,打造常态化、系统化的电信诈骗防范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晓伟.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理念转变与机制创新〔J〕.人民论坛,2016,(01):42-44.

〔2〕韦尧瀚.电信诈骗犯罪防控举措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11):98-104.

〔3〕闫姝.当前我国电信网络诈骗防治工作难点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金融,2018,(05):77-79.

〔4〕崔明镜.电信诈骗犯罪的防范对策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电信诈骗人工智能时代防治措施
人工智能时代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探讨
人工智能时代应对失业问题的策略
人工智能时代编辑工作核心算法初探
电信诈骗犯罪的形势与对策
《人工智能时代》博弈不确定的未来
互联网世界如何实现隐私权的保护
电信诈骗的社会化治理:体系构建与实践推进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无孔不入的“电信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