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动力融合探究综述

2019-03-12 00:51耿娟张贞珍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期

耿娟 张贞珍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力激发研究》(批准号:2019-ZZJH-412)阶段性成果

【摘 要】 本文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两方面介绍了理论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探讨了将二者有机融合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及方法。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应与时俱进,在总结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融合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动力,在实践过程中挖掘规律,激活动力,构建合力育人体系,更科学的达到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动力;融合探究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客观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作用发挥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密切相关。在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库检索2008年--2018年相关资料文献,分析发现学者依研究倾向不同,分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过程规律、规律三个模块,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1、以研究其工作规律为主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之初即开始摸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张蔚萍和张俊南最早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若干规律,认为掌握思想教育,应从思想上建党,加强党性修养等,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尝试的积极摸索和有益开端。[1]石亮元在《思想政治工作原理初探》中从概念、内涵视角出发系统全面表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相关观点。

2、以研究其过程规律为主

从专著的角度来看,邱伟光最早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学说首次从知行、情理、环境教育、教育与自我教育四个具体方面解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探求其深度关联。[2]结合西方心理学和行为科学,陈秉公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本身运行过程中的内部因素人格、自我、過程和外部因素社会、要素进行探讨,凝练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子规律。教育部思政司的专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1999)中,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科学方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思维加工,取其精华,由表及里的从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两个方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3]罗洪铁、董娅从教育主客体出发,分施教、受教和互动规律三个维度系统性分层次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并首开先河概括出各自的子规律,为后续研究创新了思路方向,拓宽理论视角。

3、以研究其规律为主

本世纪以来,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关注及研究从未间断,理论成果不断涌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张耀灿、郑永廷将研究回归到规律是事物本身发展过程中内在固有本质的联系,从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两个空间层次解析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并分别面向微观层面的个人和宏观层面的社会,抓住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关系这个基本矛盾概括基本规律,为自我全面发展,社会稳步运行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孙其昂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角度分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过程规律是两个不同层级的概念,是包含与被包含的逻辑关系,纵深推进其研究进程。[4]

王礼湛、刘书林、吴潜涛、陈万柏等学者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过程规律、规律问题发表了独特见解,从不同视角具体纬度展开讨论,虽有不足但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深入推进研究进程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发散空间。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研究概述

探究动力问题是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推进其实践进程的必然要求。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网络资源库检索近十年相关文献发现,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构成要素、组成结构、机制及接受主体等角度有所研究,相关观点表述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构成要素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属性相互作用构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学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观点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亦离不开矛盾这两种属性的功能发挥。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张耀灿、邱柏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主观理解的思想品德需求与教育对象德育现状的矛盾。[5]王礼湛、余潇枫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运行中内外部影响要素与教育对象自身思想品德现状的各种矛盾抽象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6]邵献平和马奇柯对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持相同的看法,两位学者都认为需要与满足的对立统一以及需要的永不满足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周晓波在具体领域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动力,认为激励原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驱力,合理遵循利益原则,有效运用激励措施,会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半功倍。[7]李海林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源定位在受教育者的价值观。

2、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组成结构

刘居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结构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动力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动力系统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标、过程、本质由外到内由现象到本质纵深推进其作用发挥。刘先进依据力学知识较为完整具有前瞻性的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构成的合力系统抽象总结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结构。[8]

3、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

张耀灿、邱伟光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所以能自我运行自我调节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在发挥作用,推动这种自我运动不断稳定向前发展。马奇柯以人的自我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提高其内在积极性为目标,把政策和利益导向、精神动力、竞争、创新归纳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组成部分,创新思路方向。[9]张栓兴、单舒平举一反三,尝试通过结合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力,约束和激励教育对象进行教育与自我教育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保障机制。

4、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

一批学者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接受过程、动力、行为机制为立足点各抒己见,总结凝练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类型、结构、功能、特点等知识框架。其中刘居安眼光独特最有代表性的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动力研究方向定位在接受主体的内在矛盾和需要两种本质属性。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出发,认为接受主体因外界客观刺激引起内在矛盾运动,因发展完善自我产生内部需要,自我内在矛盾运动和内部需要产生接受动机,直接推动接受主体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转化为自身稳定的行为习惯。[10]

范树成、刘卓红、孔伟英、冯东飞等也阐述了需求动力论、现实动力论、文化动力论、美学动力论和精神动力论等研究成果,以独特视角在特定领域内开花结实,成效卓著,使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研究过程锦上添花。

三、简要述评

综上发现,学者在多种领域以多维视角结合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分析闡述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动力问题,充实其基础理论框架。目前的成果多停留在总结经验层面,较少面向实际操作环节,未针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精神实质、发展规律、运行模式、过程分析等客观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以继承创新的高度给出方略举措,增强其系统性和实践性。

研究理论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校图书馆文献资料库等网络资源库里尚未查询到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动力融合起来探究的研究成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兴未艾,今后的研究应拓宽理论视角、拓展思路方向、发散思维空间,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动力融合探究,以为政府育人决策提供理论参考,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方法借鉴这一终极目的为出发点,在实践过程中挖掘规律,激活动力,构建合力育人体系,寻找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为促进其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做出绵薄贡献,以期使实际研究工作在严肃的理论层面和活泼的实践层面开花结果,兼收并蓄。

【参考文献】

[1] 张蔚萍,张俊南.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2] 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190.

[3][5]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司组编,1999.114-115,108.

[4]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江苏: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82-83.

[6] 王礼湛,余潇枫.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247-254.

[7] 周晓波.激励原则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驱动力[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56.

[8] 刘先进.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探析[J].求实,2006(7)80.

[9] 马奇柯.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J]. 江汉论坛,2004(9)25.

[10] 刘居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问题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4).

【作者简介】

耿 娟(1989—)女,汉族,河南安阳人,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