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治理路径研究

2019-03-12 00:51潘梅芝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有效路径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摘 要】 文章就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概念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加快城乡融合进程;改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模式;优化多元化治理主体;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

【关键词】 新时代;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有效路径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中,乡村振兴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更是其基础所在。换而言之,没有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加强对新时代乡村治理路径的研究,就是要准确把握当前乡村治理现状,并准确分析其中的原因,探索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概述

“乡村治理”简而言之就是指对乡村进行有序、科学、和谐的管理。乡镇治理主要包括治理的主体、目标、对象及方式四种要素。乡村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村支两委及村民,目标是实现有序、科学、和谐的管理,推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治理对象是乡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公共事务,治理的方式是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其内涵主要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是创新社会治理體制机制,其次是以乡村社会建设为基础。目的就在于形成一个促进乡村与城镇协同发展全面发展的体系结构。而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确保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形成的必备条件。[1]

二、推进我国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差别较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城乡的收入差距日益缩小。但是,由于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阻碍,导致乡村发展的路上困难重重。通过推进新时代乡村治理有利于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在多元化治理主体的协同下,能够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加快推进乡村进入小康社会的步伐。

2、有利于缓和社会主要矛盾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随之而来的则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下,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国家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都在城镇集结,严重影响了农村发展,也制约了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强新时代乡村治理,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化解乡村治理矛盾,增强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3、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总要求,而“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推动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现代化,探索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2]

三、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资源严重缺乏

一方面,“人去村空”现象普遍存在。在我国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向城镇集中,而乡村中的农民工纷纷涌入城镇,农村的学生通过读书就业都纷纷离开家园,选择在各种条件优越的城市生活,农村成为空心村。另一方面,在城镇化建设中,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城镇,同时,社会上的各种优质资源也集聚在城镇,而乡村财政日益减少,乡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有着巨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乡村长远发展规划及科学布局等方面,都非常缺乏,从而严重影响了乡村治理成效。

2、治理结构僵化

在乡村治理中,主要是依靠乡镇党委政府、村支两委,而忽略了大部分村民的参与。村与乡镇政府缺乏共同的利益驱动,加上村支两委成员的经济待遇较差,在西部地区,村主任的年工资总收入只有一两万元。正因为待遇低,就难以吸纳那些年富力强、优秀肯干的农村能人成为乡村的“领头雁”。此外,由于乡村治理中的村级权力监督体系缺乏,村级财务、事务、党务等公开不到位,导致广大村民不知情,从而使得村民对村干部不信任,对村里的基础建设和发展不支持不理解,甚至加剧了干群矛盾,导致上访群众增多。

3、公共产品供给低效

公共产品供给低效是影响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教育、医疗来看,城市的条件要优越得多,而乡村教育医疗的软件和硬件资源都严重不足。乡村文化建设也严重滞后,物流快递等电子商务更是不足,严重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有效推进。[3]

四、加快推进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

1、加快城乡融合进程

加大对乡村治理的资源配置优化力度,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契机,让乡村享受到融合发展带来的红利。一是科学规划。对乡村发展进行远期中期和近期的科学合理规划,按照规划一体化推进水电路及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大投入。通过城乡融合,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吸纳到乡村建设中,并能够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在这一过程中,推动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的有效改变和创新。三是改变模式。可以借助农村的闲置土地、剩余劳动力、空置的房产、山水树木等资源,加大对乡村治理的投资力度,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进一步支持,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乡村旅游、种植养殖和建立合作社等方式,助力乡村治理。

2、改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模式

加大对乡村公共产品及服务供给力度,改变供给方式,创新供给方法。一是加大对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投入力度。通过加大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完善和优化乡村教育医疗条件,特别是建好管好和用好乡村卫生室和乡村学校,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二是加大交通物流建设。在修好路的同时,采取政府补贴、企业运作和村民参与的方式,加大交通和物流业的建设力度。如加大对乡村公交车的奖励补贴,通过政策优惠和当地产业发展的优势,以此推动物流业的发展。三是加大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农民医疗、教育、养老、失业、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等方面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力度,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享受到各种优质的社保服务。

3、优化多元化治理主体

新时代乡村治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这就需要它们各负其责、相互协同,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一是发挥基层党组织龙头作用。乡村党组织是我党最基层的组织,是我国长期执政的基础所在。因此,作为乡村党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凝聚人心的核心力量作用和引领发展的龙头作用,夯实党的基层基础,让党建优势转为乡村治理的效能,为乡村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发挥农民主人翁作用。农民是乡村的主人,是乡村治理的主力军。在推动乡村治理中,应该充分发动农民,充分相信农民,充分依靠农民,充分造福农民,最大可能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发挥乡村两级作用。在确保村级自我管理的前提下,乡镇政府应该加强政策、技术、资金、公共产品等方面的支持保障。作为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的组织,应该发挥职能作用,组织带领乡亲们推进乡村治理,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发挥乡村企业作用。乡村企业,包括各种农民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是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其作用不可小觑。通过发挥乡村企业、农民合作社的带动作用,让更多的农民参与乡村经济组织发展中来,从而带动就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五是发挥公益组织作用。加强农村公益性服务组织在乡村的推广,吸纳更多人加入到公益性组织中来,从而为乡村治理注入新鲜的血液,整合更多的社会公益性组织带来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

4、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

为实现新时代乡村治理目标,就必须加强自治、法治和德治的“三治合一”,相互合作,有机互动,形成强大合力。

(1)理清“三治”的关系。首先,自治是核心,也是基础。自治具有主体性和工具性,实现村民自治,这是乡村治理的最根本途径,不论是法治还是德治,都必须依托自治才能实现最佳的治理效果。因此,在乡村治理体系中,自治是核心和基础所在,是乡村自治的内核,是激发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是具有源源不断造血功能的本源所在。如果自治不行,实行再强有力的法治和德治都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其次,法治是手段,也是保障。在乡村治理中,需要有一个遵纪守法的社会秩序,这就需要法治作为保障。如果乡村法治出了问题,社会综合治理一团糟,则乡村治理也会陷入到无序甚至是混乱的局面中去。因此,必须借助法治这一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再次,德治是根基,也是最高境界。法治强调的是强制执行,自治强调的是自主发挥,而德治则注重的是道德在乡村治理中的导向、激励、约束、规范和评价等方面的作用。中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根脉很深,影响很大,是乡村治理中必须依托的文化资源。通过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弘扬,成风化人,风化成俗,移风易俗,就能够树立新时代的乡村文明新风尚。[4]

(2)构建“三治合一”的对策与建议。一是立足村民自治,狠抓现代农民培养。通过政策激励、培训教育、能人带头等方式,加强对培养现代主体意识的培养,让农民从参与乡村治理中看到希望、得到实惠,从而最大可能地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让农民的主体意识增强,才能最大可能地发动农民、鼓励农民、依托农民和惠及农民,为乡村治理夯实牢固的群众基础。二是强化法治保障,提升法治建设水平。在发挥村民自治作用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法治的强制保障作用。在农村中,要形成人人学法、个个懂法、时时守法的良好局面。笔者建议要对村民自治法进一步修订完善,并加快与之配套法规的制定出台。同时,要加大法律法规在乡村治理中的执行力度,切实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让人敬法、守法,从而为乡村治理的有序推进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作用。三是用好乡规民约,发挥德治的积极作用。在乡村治理中,除了用好法治和德治的手段外,还需要发挥德治的积极性作用。在农村长期以来的治理实践中,乡规民约、家规家训等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鉴于此,新时代鄉村治理更要用好乡规民约,用乡规民约来引导、规范和制约。如将村里的伦理道德、乡风民俗等用乡规民约的形式规定下来,在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对村里的婚丧喜庆事宜进行统一规范,倡导勤俭办宴,避免人情歪风泛滥成灾。

(3)构建“三治合一”的联动机制。一是完善党政主导的决策机制。乡镇党委政府在乡村治理中是主导,代表着党和国家的方向及要求,因此,乡镇党委政府的决策机制,是构建“三治合一”联动机制的首要任务。党和政府在乡村治理中应该发挥掌舵导航的作用,科学决策机制构建上下功夫,引领农民做好乡村治理之路,实现乡村振兴之战略目标。在乡村治理规划上,坚持党委领导,政府实施,承担好公共事务的服务职能。加大对乡村基础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指导规划,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此外,党委政府要加大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重视农民利益的补偿,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从而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二是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的协同机制。在当前社会中,农民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如果仅仅依靠当地党委政府,是很难满足的,因此,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将一些社会公共服务交由社会组织去实施,可以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让政府因此而投入的人力和财力压力减少。另外,因为社会组织都是在各自专业领域的专门组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他们在社会事务中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其服务质量也就更好。三是健全回应农民诉求的参与机制。要拓宽农民反映利益诉求渠道,引导农民通过正当途径来反映自己的诉求,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信访不出乡镇。[5]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基础工作,加强乡村治理,就是要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乡村治理必然会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广大农民朋友享受到乡村治理带来的红利,切实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玉娟.我国乡村治理中乡规民约的再造与重建[J].行政论坛,2018.25(02)46-49.

[2] 赵晓峰,冯润兵.乡村治理发展顶层设计:政策演变与前瞻——基于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回顾[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8.20(02)58-66.

[3] 张春华.缺位与补位:乡村治理中的现代乡贤[J].重庆社会科学,2018(03)74-80.

[4] 陈寒非,高其才.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实证研究[J].清华法学,2018.12(01)62-88.

[5] 夏红莉.新时代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思考[J].大连干部学刊,2018.34(01)48-52.

【作者简介】

潘梅芝(1978.12—)女,苗族,贵州黔东南州人,研究生,中共麻江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政治理论与社会管理.

猜你喜欢
有效路径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