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强,高汉义,王向前,杨 琪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潍坊261000)
康复医学是目前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提高ADL能力和生存质量(QOL)的有效措施。如何帮助脑卒中患者获得便利、专业的康复治疗服务,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生活,居家康复服务是较适合的途径[1],也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不断提高,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2],康复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家庭成员医疗知识的缺乏,医疗设备的不完善,出院之后的康复质量往往很差。因此我们研究出互联网+康复新模式引导新型家庭康复。悦得康复平台是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委托潍坊市墨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院后康复平台,内设有自主产权的康复视频、康复量表、康复指导等功能,使患者出院后与住院期间康复治疗有效地结合起来。本研究主要探讨康复相关手机APP干预居家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ADL能力和QOL的影响和意义。
1.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6年 10月-2017年10月因脑卒中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综合治疗,准备出院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定期门诊康复组40例和康复平台康复组40例。定期门诊康复组中男10例,女30例,年龄(61.25±20.98)岁。康复平台康复组中男9 例,女 31 例,年龄(64.39±19.58)岁。两组性别和年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病例选择标准
1.1.2.1 纳入标准 在康复医学科住院接受系统康复治疗 20~25 d;首次发病;生命体征稳定;有肢体功能障碍;70岁>年龄>40岁;居住在潍坊市区患者;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2 排除标准 四肢瘫患者;既往有痴呆病史、精神病史者;合并吞咽障碍及失语症;合并有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恶性进行性高血压者。
两组患者的康复治疗服务方式均由同样的康复小组负责出院后康复,包括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患者及家属。定期门诊康复组通过康复科门诊由各个部门的康复治疗师实施康复计划,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导、任务导向学习、ADL学习、低频调制中频电刺激、环境改造建议、患者生活自我管理等。45~60 min/次,2 d治疗 1次,连续治疗3个月。康复平台康复组在患者出院之后下载悦得康复APP,制订同样的康复计划,康复内容同上,APP将医生、康复师的知识转换成电子版本和在线视频版本供患者及照顾者出院后自我康复的参考标准。家属可以参考里面内容标准进行指导康复,必要时可以通过APP预约康复师上门进行康复指导。45~60 min/次,2 d治疗 1次,连续治疗3个月。
选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定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选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体中文版评定患者的 ADL,包括进食、洗澡、修饰、更衣、控制大小便、如厕、床椅转移、行走和上下楼梯10个日常生活项目。选用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中文版评定患者的 QOL,包含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4个领域的24个问题,以及2个独立的有关总体健康和总体生存质量的问题。两组患者分别由1名康复医师在入选时和结束时单独进行评定,实行盲法评测。
本研究调查所得全部数据皆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两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于服从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完全随机设计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方差不齐时,以校正t检验结果为准,配对设计的组间比较,差值服从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文化程度、病变性质、肢体瘫痪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基线资料可比,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例(%)]
两组患者 FMA、MBI、WHOQOL-BREF 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患者入组时 FMA、MBI、WHOQOL-BREF 评分可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FMA、MBI、WHOQOL-BREF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后各评分均有所提高。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FMA、MBI、WHOQOL-BREF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FMA、MBI、WHOQOL-BREF评分比较(分,±s)
指标 组别 治疗前 治疗3月后 t P F M A 门诊康复组 2 9.3 3±8.5 4 7 8.9 3±1 3.5 6-1 8.5 9 0 <0.0 0 1康复平台康复组 3 2.1 1±8.4 4 7 6.1 9±1 2.5 2-2 0.6 3 5 <0.0 0 1 M B I 门诊康复组 2 9.3 9±8.3 5 6 1.8 6±1 0.4 8-1 4.1 8 4 <0.0 0 1康复平台康复组 2 7.0 7±6.8 5 7 7.9 9±9.8 9 -2 9.2 6 2 <0.0 0 1 W H O Q O L-B R E F 门诊康复组 5 7.0 0±1 2.8 1 6 5.3 4±1 3.6 3 -2.8 6 4 0.0 0 7康复平台康复组 6 0.3 0±1 0.9 5 7 9.1 0±1 3.4 5 -6.7 2 4 <0.0 0 1
两组患者FMA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 MBI、WHOQOL-BREF 评分差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康复平台康复组评分的提高幅度大于定期门诊康复组,提示康复平台康复组效果更佳。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FMA、MBI、WHOQOL-BREF评分差值比较 (分,±s)
表3 两组患者FMA、MBI、WHOQOL-BREF评分差值比较 (分,±s)
组别 F M A差值 M B I差值 W H O Q O L-B R E F差值门诊康复组 4 9.6 0±1 6.8 7 3 2.4 7±1 4.4 8 8.3 3±2.5 4康复平台康复组 4 4.0 8±1 3.5 1 5 0.9 2±1 1.0 1 1 8.8 0±3.6 8 t 1.6 1 4 -6.4 1 7 -1 4.8 0 9 P 0.1 1 <0.0 0 1 <0.0 0 1
康复治疗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已被很多研究证实。在医院进行早期康复,出院后在家庭继续康复治疗是一种新型的康复模式,也是社区康复服务的一种新型模式,是患者回归家庭,融入社会的基础。国内其他同行曾经研究居家康复可提高脑卒中患者ADL能力[3],但是家庭指导者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这次研究中借助科技发展成果,将治疗方案和个人康复计划全方位展示在APP中,对于家属和护工在家庭康复中的指导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APP大数据整理功能,用数字更直观的让患者看到自己每天的进步,鼓舞了患者康复的勇气和动力。预约康复师上门或者APP的视频指导功能解决了家庭康复执行者专业知识缺乏的弊端。在这次研究中,康复平台康复组在出院之前由专业康复小组进行康复评定并且制定第1次的康复计划,具体计划通过APP下达执行,由家庭护工或者家庭健康成员辅助完成。经过3个月内5次不同的康复计划执行,患者的运动功能、ADL和QOL具有明显改善。两组患者入组时和3个月后FMA评分、MBI评分和WHOQOL-BREF评分比较,说明脑卒中患者后期在医院或者家庭都可进行康复治疗,并且患者功能状态都可以进行一定的改善。通过这两组结果的对比,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康复平台康复组的ADL能力和QOL评分明显优于定期门诊康复组。康复平台康复组在自己熟悉并且认可的环境中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医院环境。合理的康复环境需提供丰富的刺激和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和练习机会[4],APP内设视频指导和病历管理功能加上必要时的治疗师上门指导,解决了家属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APP对家属辅助康复的规范指导,患者在自己家中进行康复,面对着自己熟悉的群体,面对这熟悉的环境,患者对独立生活的责任感随之增强,加强了患者主动参与康复的能力和意识。也保证了家庭康复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在专业方向,APP中的视频指导、一键呼叫、医患互动、治疗师上门三方辅具商城完善了家庭康复所急需的软件和硬件措施,保证了家庭康复的专业性,这有利于增强患者的康复自信和开发其康复潜力,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强化患侧肢体的使用程度,这些因素均有益于患者的大脑功能重组。创造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环境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QOL,在居家康复服务中,新的康复模式让患者容易接受,并积极配合。定期的治疗师上门让患者充分信任家庭康复的效果及预期结果。专业康复治疗和家庭支持相结合,促进患者达到最佳效果。脑卒中患者的日常自我管理往往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目标,是融入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关键。通过高科技互联网+的辅助,康复平台康复组患者及家属参与进来以此制定康复目标和计划,使患者在科学的引导下,科学的康复,在家庭在社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性,加快回归社会的速度和提升康复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