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晓
陈毅元帅曾于1946年作《西江月 · 忆滨海》:“滨海岁月几度,罗陈朱萧谷符。抗日将士拼九死,英雄豪杰无数。更有少奇来鲁,指点胜利之路,转战千里沂蒙山,卧虎藏龙临沭。” 其中提到的“少奇来鲁”,指的是1942年刘少奇来山东检查指导工作,为山东 “指点胜利之路”,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中的一个转折点。
1942年,是山东人民抗战最艰苦的岁月。
这种艰苦,源于日伪疯狂的 “扫荡”和“蚕食”。日伪通过挖封锁沟、筑封锁墙的方式在我抗日根据地中心及周围建设据点,用这种星罗棋布的碉堡政策,把我根据地分割成“井”“王”“田”字形的若干小块,妄图困死山东抗日军民;从1941年起,敌人的扫荡异常频繁,仅大规模的扫荡就进行了29次。特别是1941年冬,日军调动5万余日伪军对我鲁中区发动“扫荡”攻势,采用“铁壁合围”,纵横拉网“梳篦”式推进,妄图一举歼灭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敌人所到之处,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给根据地带来严重灾难。
这种艰苦,源于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的反共高潮。在国民党“曲线救国”理论指导下,盘踞在山东的国民党军队,公开投敌。当时的山东有日军4万余人,而伪军却8万余人;友、顽军共106股,13万余人,坚决反共者59股,8万余人,这些反共力量长期与我作斗争,配合日军不断袭扰我根据地,捕杀抗日军民。
这种艰苦,源于遭遇几十年不遇的无情灾荒。山东连年干旱失收。机关、部队经常吃的是地瓜干、地瓜秧和带皮的花生饼。每到青黄不接时,只能以野菜、树叶充饥。
复杂的形势、残酷的斗争,艰苦的环境,使一些干部产生了消极情绪,对前途感到渺茫。尤其令人不安的是,山东分局高层领导之间,对形势的认识不一致,在对敌策略和群众工作等问题上产生分歧,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集体领导机制,致使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时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委员的罗荣桓深感焦虑。1942年1月30日和2月2日,他接连致电北方局和中央,请求派人到山东检查指导工作。
2月4日,3月3日、21日,中央三次致电“胡服”,告以“山东工作处在更加艰苦的阶段”,委托他“设法调整”,“注意解决”。
“胡服”是刘少奇的化名。当时的刘少奇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华中局书记和新四军政治委员。之所以派刘少奇来山东,是因为山东抗日根据地在1941年1月至4月间曾受其领导,他对山东情况有所了解。1942年春,适逢刘少奇准备从苏北去延安参加党的七大,可以取道山东,帮助山东解决问题。
3月18日,春寒料峭,刘少奇一行由苏北阜宁单家港启程,向北疾进,途中穿过敌、伪、顽的数道封锁线和陇海铁路,在苏鲁交通线掩护下,于4月10日到达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部驻地山东临沭朱樊村。
刘少奇是注重调查研究的典范。他到后住在农家、吃在农家,立马着手系统地研究山东地区敌情我情。通过与山东党政军领导同志、各部门和群众团体负责同志进行个别谈话,深入干部群众中调查访问,查阅研究分局主要负责人的报告、讲话和文章,查阅山东党政军各方面的资料和党报党刊等方式,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山东问题的症结所在。
4月26日 刘少奇召集山东分局委员开谈话会,首先从核心领导上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会议开始时,刘少奇没有作报告和指示,只是提出要从总结四年来的工作入手,重点查摆问题与经验教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讨论和决定当前和今后的战略策略问题。
刘少奇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之后就四年来山东工作和今后任务作了发言。他充分肯定了山东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严肃批评了山东工作尤其是领导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他用列数据清单的方式,分析了山东我党我军和抗日民主力量同日、伪相比,同友顽相比,没有取得优势,没有完成中央1939年12月指示“在山东争取优势”的任务,纠正了领导层中存在的盲目乐观倾向。
为首先解决山东分局高层领导之间的矛盾,建立起强有力的集体领导机制,4月27日,刘少奇召集山东分局和军政委员会联席会议。会议讨论山东的战略方针与部署,及主要干部的配备问题,决定:
(一)建立山东有力的政治军事统一领导中心,一切领导集中于山东分局,下设一军政委员会。
(二)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部、山东纵队司令部及山东分局合并办公,三个机关原有直属队共万余人,缩减至3500余人。加强各战略单位的工作与领导能力。师部、分局、山纵的干部统一分配。
(三)山东纵队一旅拨归一一五师建制,胶东五旅亦成为机动部队,将来亦拨归一一五师。山纵其余各旅均拨归各军区,并将大部分散插入各地方独立团、营。
(四)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和副书记黎玉均驻一一五师师部,与陈光、罗荣桓一块办公。
决定实际上是对山东分局、115师、山东纵队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这是在特殊时期特定环境下的一个创举,对于统一思想、抓住战机、巩固根据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述决策的实施,为扭转山东困难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坚持抗战为了谁?根据地建设依靠谁?要不要依靠农村基本群众?如何树立群众优势?在这些问题上,山东党政军领导层有两种相左的意见。如罗荣桓主张必须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分局主要领导人对基本群众力量估计不足,强调要依靠中间阶层和中间势力的统一战线,减租减息需要跟参议会商量,提请参议会通过,然后实行。
一场党与群众关系问题的争论就此展开。
刘少奇是我党具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的领袖之一。他一进入山东境内,就注意做群众调查,经常与农民聊天:“村里有农救会吗?老乡愿不愿意都参加?农救会开不开会?减租减息减了没?……”通过和老乡交谈,看党的政策贯彻得怎样,群众的反映如何。通过调研和开会,他认为群众工作是推动山东工作全面进步的“牛鼻子”。他严肃地指出:山东分局没有把群众运动摆在适当的位置,群众工作是山东各项工作中最薄弱的一项工作,关键是缺乏群众观念,不关心群众利益。为此,他专门在山东干部会议上作《群众运动问题》的报告,强调:
要将根据地各种工作做好,首先要做好群众工作。不发动和组织起千百万的群众在我们党的周围,是搞不好工作的,地方武装不能发展,主力也不能补充,财政经济、粮食生产也就搞不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大批的积极分子,党是不能发展的。
报告着重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和群众的关系,指出:
群众是共产党的母亲,党是群众的儿子。所以,我们的党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要与劳动群众结合起来,依靠自己的群众,依靠自己的阶级。无论哪一个党员,也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都应当十分注意做群众工作。
报告介绍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开展群众运动的经验,并对做好群众工作的原则和方法作了详尽的阐述。他明确要求:
在当前,减租减息就是山东的中心工作,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一中心来做。要全党来抓,党政军民各方面的干部都来抓。
关于开展群众运动的具体方法,刘少奇指出:
群众运动以农民运动为中心,以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为中心。
少奇同志的指示,像指路的明灯,照亮了山东抗日军民前进的道路。山东分局连夜召开会议,发布指示、决定,即知即改,立说立行。1942年5月,山东分局和省战工会《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开展群众运动的决定》《山东省租佃暂行条例》等文件接连下发。从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像暴风骤雨,在山东各抗日根据地迅猛开展起来。刘少奇一方面通过《大众日报》指导山东各地的减租减息运动,另一方面亲自深入东潘、夏庄、黑林子等村了解情况,及时为山东群众工作开展提出明晰的指导方针和切实可行的措施。
据萧华的回忆文章:在少奇的具体指导下,山东根据地的减租减息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人民从土豪劣绅如山的重负下得到了喘息,从切身利益中感到共产党、革命同他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抗战热忱,根据地的每座村庄就变成了坚强的堡垒。
山东分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会议连续进行了8天。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能够坐下来开如此长时间的会议实属不易,但却解决了几个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问题。为全面指导山东工作,刘少奇先后为山东干部作了《中国革命的战略与策略问题》《改造政权问题》《党内斗争问题》《民主精神与官僚主义》《何谓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关于财政粮食问题》等报告,对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为便于指导工作,他都联系山东实际,讲细讲实,有的一讲就是两天。为了准备这些报告,他虽然当时患有严重的胃病,但还是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他的这些报告,真正让山东党政军领导在思想认识上取得一致,也带来组织上的团结,萧华形象地称“实际上是办了一次很好的党校”。
在夏收后召开的全省地委书记以上高干会议上,朱瑞作了题为《抗战四年来我党工作总结与今后的任务》的报告。这篇报告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山东党组织历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它深刻总结了抗战以来山东工作的经验与教训,正确地指出了以后的斗争方向,统一了党员干部的认识,对山东工作的转变,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这份报告,处处倾注了少奇同志的心血,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对山东发展战略的全方位布局,节选如下:
加紧对敌政治攻势,反“扫荡”反“蚕食”,加紧瓦解日、伪,深入敌占区开展工作;加强疏通工作,调整友我关系,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战;建立统一的军区,大量发展地方武装,普遍发展民兵,开展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的游击战争;认真改善群众生活,普遍动员组织基本群众,真正地依靠群众,反对脱离群众的一切官僚主义错误倾向;改造政权,认真实行“三三制”;发展农业,奖励农民发展手工业,调剂金融,增加收入,建设自给自足的财政经济;改造锄奸机关,纠正锄奸政策的错误,展开群众性的反奸细斗争;彻底转变作风,深入整风学习,改造支部,培养干部,建设健全的党。
刘少奇在山东分局所在地停留了近4个月,7月下旬,离开滨海区。黎玉回忆说:当时从滨海去鲁西路程几百里,经过敌人层层封锁线特别是津浦铁路,大家都为少奇的安全担心。分局领导研究了两个方案:一是派主力部队一个营护送,二是由鲁南铁道游击队小部队化装护送。多数同志主张第一个方案,去请示少奇同志,少奇同志却毅然同意铁道游击队送。于是他就以一个普通战士的身份,站在战士的行列里起程了。
刘少奇一行经鲁南、湖西,于9月16日到达冀鲁豫边区中心区。在听取了边区党委的工作汇报之后,刘少奇就革命战略和策略、当前工作、群众运动、党内斗争等问题作了指示。此后,刘少奇一行穿越平汉线,西去延安。
从春寒料峭,到秋实累累,刘少奇在山东检查指导工作5个月的日日夜夜,始终和山东人民战斗生活在一起,共同探讨革命问题,制定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多谋善断、大智大勇的气魄,以及和蔼可亲、言传身教的风范。
萧华在《难忘的四个月》一文中回忆道:少奇同志以深刻的洞察力,高度的原则性果断地处理了山东问题,使得困难时期的山东形势迅速发生了转折。据高克亭、陈沂著文回忆:少奇同志在山东(分局驻地)住了4个月,作了8场报告,使我们深受教育,从而产生了战胜困难的巨大力量。刘少奇的山东之行,是山东人民抗战历史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