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2019-03-12 02:43
文史博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宣传队瘟神大队

“右派”编导的《送瘟神》使宣传队扬名

说来惭愧,当年我所在的宣传队在全国来说恐怕是“档次”最低的,那就是湖南华容县隆西公社八千大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1972年10月,以知青身份下乡的我,已在八千大队小学当民办教师。我新结识的朋友——念过高中的大队民兵营长老包突然找到我,说今年年底公社要搞文艺汇演,指令每个大队都要参加,所以支部决定迅速组队,并将我从学校调出,去当导演。

我顿觉惶恐。大队领导肯定是见我常带着学生排演文艺节目才作此决定,可那是领着学生娃胡喊乱唱的“小打小闹”,怎能登公社的“大雅之堂”?于是我想起了大我整整20岁的长兄贺绍禹,他原来是县业余剧团的编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却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眼下也下放在“八千”,正在大队的窑厂担砖。可他仍不吸取教训,工余饭后总是趴在桌子上乱写,故写成的稿子早就装满一箩筐,其中就有一份反映洞庭湖地区围歼血吸虫病的音乐短剧,篇名叫《送瘟神》,而曲谱取的是本地人都熟悉的花鼓戏腔调,应该挺适合排练献演。

我便将想法对包营长汇报,正担心老兄是“右派”,意愿难成,哪知这时已兼任宣传队队长的老包竟喜笑颜开一锤定音:这是好事!那《送瘟神》明摆是讴歌新中国的伟大成就,什么右派不右派,我亲自去请!

于是,我老兄便拿出在县剧团的看家本领,使《送瘟神》的排练几乎接近了县级水准。后来在公社举办的年终汇演现场,《送瘟神》一开场就使观众耳目一新,不断鼓掌,连公社专程请来当评委的县文化馆的老师,竟也两次从评委席上起立拍掌。演出结束,《送瘟神》即获殊荣:全场唯一一个特等奖!

过后我和老兄议论,《送瘟神》的成功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在那满场“一片红”、却让人久看生厌,并在无任何实际内容的“忠字舞”“三句半”“对口词”“万岁歌”中,它首先就使人觉得形式新颖,故吸引人眼球。二是其内容按照“奂美洞庭”“遍野哀鸿”“枯木逢春”“人寿年丰”四个曲章展开,层次分明,叙述清楚,使观众觉得“讲”的是实在事。三是“整篇”配用的是花鼓戏音乐,虽经“改造”,但本地人一听就舒畅悦耳,得到了艺术享受。另外还有一个“功劳”属于我,那就是上演前我曾力排众议,坚持要大队花钱置一台幻灯机,演出时将每句歌词都映放得清清楚楚,使观众弄懂了唱词含义,自然备受感染。再就是我坚持在木制的锄头、铁锹等道具的刃口处涂上白漆,故舞动道具时“刃口”不停闪光,观众说“像真的一样”。

我始终忘不了其中的一些唱词,如开头几句——

八百里洞庭似画笺,四岸划出好田园。

满田黄金是金稻,遍地白银是银棉。

高粱红来蚕豆绿,红绿宝石锦上嵌。

张张鱼帆仓仓满,压得满湖波浪翻。

我心目中两名优秀的文艺战士

《送瘟神》的演出成功,使“八千宣传队”交上了好运。公社党委考虑血吸虫病本属当地的最大病害,全社至少有1/3的人感染,便下“血本”,先拨给大队5000个“义务工日”(即让大队在当年的全社义务工统一摊派中少承担5000个工日),再拨给宣传队1000元,让我们添置服装道具,令我们将《送瘟神》往各大队巡回上演,以激发全社人民抗击“瘟神”的斗志。

我们俨然成了个半脱产单位,立即添置了话筒等设备,每人又置了一套簇新的绿军装,还扯起了“八千大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大旗,好不得意。

第二年,即1973年冬天,我们宣传队更出了大名。

隆西公社的南端堤外就是洞庭湖,故属湖洲平原,地势偏低,遇洪涝灾害时难排渍水。为此在1973年夏天公社就决定,秋收一完即举全社之力,开掘一条宽50米、长30华里、横贯全社、定名为“隆西大港”的长渠,接通洞庭湖,旱灌涝排以绝水患。这在当年的隆西公社可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我们接到了往工地上作“战地演出”的命令,却因时间仓促,颇为编演什么样的节目犯难,不料包队长却领着两位“高人”上门,不但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更使全队的演出获得了质的升华。

一位是康华胜,从“援越抗美”部队文工团复员回县的老兵,当时二十六七岁,剑锋眉英姿潇洒,时任县委工宣队驻八千大队组长。另一位小谭,我至今不知其全名,当时十七八岁,是一位眉清目秀、极为俊俏的女孩,时任县委工宣队队员。当包队长介绍我们相识之后,康组长就极恭谦地递给我一份有三段词的歌稿,题目叫“公社党委派我们到这儿来”,第一段词是:

公社党委派我们到这儿来,

隆西沟旁扎营寨。

革命哪怕千重险,

誓把山河重安排。

顶风雪、抗严寒,

战难工,扫障碍,

为了建设华容南大门,

千斤重担挑起来。

大港修成连接江和海,

把千百年的水患甩天外。

我们是英勇的公社社员,

为革命来把隆西大港开。

我看完心神激动,这歌词满溢着壮志豪情,在现场演出肯定能激发民工斗志。再按谱哼唱,未哼完我便意识到这次遇上了“高人”。我立马拉琴,请康组长示范演唱。但见他和小谭舒展歌喉,就听得高亢浑厚的男声和清澈悠扬的女音交织如天籁,一瞬间就将全场人惊呆,回过神后大家才猛拍巴掌。

于是,此曲便以康、谭二人领唱,十余人持锄头铁锹道具伴舞的形式在工地亮相,在26个大队演出了26场。记得那时正是常下雨雪的三九寒天,冒着冰雪演出的“康谭”和伴舞演员身上常堆满雪花,真像一组巍然屹立、又不时变闪着各种英姿的雕像。

没想到演出后康、谭就和我分别,从此杳无音讯。直到42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康组长的电话,约我在县城相见。会面后,两鬓都已变白的我俩禁不住久久拥抱,坐下后他说费了好多周折才访得我的电话,又将由他主编的一本《1965—2015,华容县援越抗美老兵联谊会纪念册》送给我。再将册子翻至某页,指着一首由乔国凡作词、朱广庆作曲,名字叫《毛主席派我们到这儿来》的歌说:当年我们那首写“隆西沟”的歌,就是按这首曲子填的词。

我眼眶尽湿。这曲子曾历经遥远的邻国越南的战火,又历经四五十年前我国农民倾尽其力、使全国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得以基本竣工的那场改天换地的战斗,何其珍贵!

“围垦”登台,文艺要为群众服务

1974年春天某日,我们宣传队接受与本大队仅一河之隔的幸福公社围垦大队的邀请,前往演出。到目的地后,围垦大队支书找到包队长和我,说我们这里有个叫张凤英的妇女,男人腿瘸,一家人的生活就由她担着。缺粮食时,一点米饭全让给婆母和一双儿女,自己只吃菜。队里为照顾她,常在集中搞冬修、防汛等事时,让她“搞饭”(当炊事员),记全劳力工分。可她却觉得受之有愧,一有空就在地里拾些没捡尽的蚕豆或棉花“交公”,还主动为冬修、防汛的劳力们洗衣缝补。没想到去年防汛时,她为劳力们在湖边洗衣,却不慎落水,连尸首都没捞得……

我和包队长听了都为之动容。这时又听支书说:现在你们宣传队名声在外,毛主席讲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所以能不能请你们为这事编个节目,以安死者家属和社员的心……

我和包队长都不敢当即答复。支书走后我脑海里不知为何蹦出了“大爱无痕”这词。接着,动笔急就了一篇《围垦怀念张凤英》的唱词。因距开演仅两三个小时,无法让队友按词排演,我只好决定自己登台。于是便将稿子誊写一份,交给打幻灯的队友。再交代乐队,演出时就用人人皆熟的《湘北鱼鼓》曲调,不过请其只奏前奏和每个乐段之间的过门,而演唱时的伴奏,就由我自己持二胡随词的长短“自奏”。夜晚开演后,我便持琴上台开唱——

围垦垸外是洞庭,

围垦垸内有好人。

她并非,顶天立地、叱咤风云的男子汉,

却本是,孝敬公婆、热心助人、爱国爱集体的平凡女子张凤英。

台下掌声立刻放鞭炮般炸响。此后每一曲段唱完后,总能听见掌声复起。10来分钟后节目将完,我这样唱——

洞庭恶浪吞凤英,

湖滨百里尽悲声。

但只见,婆母白发哭黑发,

更悲恸,尸骨不见难筑坟。

却劝君,勿再为已逝英魂枉悲痛,

当尽力,你一分、我一厘,助其儿女长成人……

出乎意料,此时台下却没响掌声,只听得窸窸窣窣的抽泣声一片。整场演出结束后,只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挽着只竹篮,由人扶着颤巍巍上台,近前一看,篮里还冒着热气,竟全是刚煮熟的鸡蛋。

原来,送鸡蛋的是张凤英的婆母。

我至今似乎仍能感觉到那篮鸡蛋的余温,也悟觉出文艺创作者的责任重大。故以诚挚之心,将这些真人真事记下。又想现在年代好,人的寿命长,我昔日的队友应该都健在,便真想问:包队长、康组长、小谭,及曾和我朝夕相处的各位队友,你们都还好吧!

猜你喜欢
宣传队瘟神大队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战瘟神
大疫
林散之《毛主席<送瘟神>诗联》
关于长征时期红军“宣传队”的功能探究
A Commentar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ho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THE PEOPLE’S ’ SQUEEZEBOX
驱猴大队
宣传队的跳舞骨干当年风韵今朝不减
当年的文艺宣传队今日迎来“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