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包青天齐名的『铁面御史』

2019-03-12 02:44
文史博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官员

宋代的包拯清正廉洁、不徇私情,被誉为 “包青天”,其故事广为流传,知者甚多。其实,宋代还有一位与包拯齐名的官员,他叫赵抃(1008-1084),比包拯小9岁,人称“铁面御史”。

赵抃,字阅道,浙江衢州人,少时成孤儿,专心读书,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27岁的赵抃进士及第踏上仕途。他的第一个官职为武安军节度推官,负责刑狱之事。

当时辖区内有人伪造了一枚官府大印,隐藏了很长时间没敢用,第一次使用就被逮了个正着。审案官员要判伪造官印的人死刑,因为朝廷禁止民间私刻官印的告示才发出,审案官显然要将此案作为典型,杀一儆百。然而,负责辖区狱政的赵抃仔细推理后认为,罪犯造假印是在皇帝下赦免令之前,而最新的规定是,谁在圣旨下达之后,再造假印当处以极刑,而这个人只是使用了规定上台以前造好的假印,规定上台之后他并没有再造假印,所以他不应被判死刑!——这个判定逻辑缜密,审慎严谨,很有说服力。所以,此案成为古代司法史上的经典案例。当地官员、民众都称赞赵抃断案能力强。

另一件事更体现了赵抃杰出的行政才干。赵抃升任泗州通判后,邻近的濠州知州克扣士卒衣食等,军队扬言要发动兵变。风声传出来,濠州知州非常紧张,太阳还没下山就早早地关闭衙门提前下班,导致行政事务积压耽搁。后来上级派赵抃代理濠州知州。赵抃到濠州衙署后,像平时一样大开衙署,镇定从容办公,气势上就压住了歪风邪念,同时认真调查前任知州克扣情形,与士卒积极沟通,成功解除了“濠州事件”的危机。

一人在做,大家在看。赵抃在多处地方官任上理政有方、精于吏治的声誉口口相传,至和元年(1054),47岁的赵抃被素未谋面的朝中名臣曾公亮举荐为殿中侍御史。赵抃在殿中侍御史任上忠于职守,直言论事不避权贵佞幸,严格执法不徇私情,“铁面御史”的称号就此而起,并且跟其一生,成为他的人生符号。

综合来看,赵抃的“铁”首先表现为不畏权惧势。赵抃任河北都转运使时,前任宰相贾昌期出判大名府(以宰相级别担任大名府的长官)。按照职责规定,作为河北财政监督官员的赵抃要核查大名府的官库,贾昌期派人来通融:“以前的监司从不核查我的库藏的,没有先例!”言下之意很清楚。赵抃回复:“单单你的府库不核查,其他地方长官哪能服气?”毫不留情,坚持核查。这件事在当时影响很大,朝野皆知。

作为专司纠察朝中高级官员政务言行的殿中侍御史,赵抃不惧权贵,先后弹劾过很多高官显贵。他弹劾宣徽使王拱辰与手下人常有不法行为,弹劾枢密使王德用等官员不称职,甚至还弹劾当朝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且多过失”,等等。这些被他弹劾的权贵要人,案情不假,都被一一罢免。对于皇宫内皇帝家事,赵抃也敢于提出意见。赵抃任右司谏时,当时得宠内侍邓保信勾引民间术士董吉在宫中炼丹,赵抃上奏指斥其为妖道妖术。总的来说,对于不法行为,为了朝廷利益和维持朝纲,赵抃总是不顾个人安危毫不犹豫地发表意见,弹劾违法官吏。

其次,赵抃的“铁”还表现在能伸张正义上。对于为官耿直、忠于职守而遭贬谪的官员,赵抃都挺身而出为之辩护。如当时名臣欧阳修、贾黯受排挤,请求去地方为官时,赵抃立即向宋仁宗进言,请求留用欧阳修、贾黯在朝为官。这样保护忠良、维持正义的事情,赵抃做了不少,“一时名臣,赖以安焉”。

在仕途上,赵抃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拜资政殿学士(朝廷政务顾问),一直保持令人敬仰的直言论事的风骨,“朝政有未协者,必密启闻”,很多建议都被朝廷采纳。

历史上的赵抃虽以“铁面”论政,但综合他的从政经历来看,其实,在“铁面”之外,还具有很多可贵之处。

第一,赵抃很注重人性化管理。他在任河北都转运使时了解到,此前因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招募到足额的乡兵,应受罚的地方官吏已达800多人,经过认真调查后,赵抃汇报朝廷:河朔地区由于连年丰收,百姓生活条件好,所以近年来应募当兵的乡民就少,这是地方实情,不是官吏们没尽职,请从宽处理那些招募乡兵的官吏,等农闲时让他们再去说服百姓招募乡兵,保准不会误事。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取消处罚官员。果然,过了一段时间后,所需的乡兵都招募足了。连他曾经得罪过的贾昌期也对赵抃的人品和能力心悦诚服。

赵抃任虔州(今江西赣州地区)知州时,有个很值得一提的人性化措施。北宋时期,岭南地区被视为荒蛮瘴疠之地,离中原地区路途遥远,加上交通不方便,很多外地官员去世在岭南任上,“多无以为归”。赵抃任官的虔州,处于江西与岭南地区的交界处,眼见及此,他倡议“造舟百艘”,并向岭南地区的官衙发出文告,如有在任去世官员没有条件将遗骸护送回老家的,可以来虔州找赵抃。消息一出,很多在岭南任上去世官员的家属都来寻求帮助,赵抃说到做到,“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

第二,赵抃对地方的管理很有针对性。赵抃先后出任过成都、虔州、杭州、青州、越州等地方长官,都能根据各地的政务风俗特点,做到因地制宜施政。

赵抃两次任官成都皆“以宽为治”,治理虔州“严而不苛”,在杭州为政“严而简”,在青州任上“宽而简”,任职越州时注重民生、关心疾苦,先后所任辖区都呈现出秩序井然、和谐宽简的氛围,吏治清明,深得人心。赵抃的理政风格受到苏轼的称赏,苏轼还曾积极向他学习治理地方的经验。宋英宗多次下谕旨表扬赵抃为政有方,宋神宗也常以赵抃治理地方的善政来勉励地方官吏。《宋史》对赵抃治理政务的特点总结得精辟到位:“其(赵抃)为政,善因俗设施,猛宽不同。”

第三,赵抃从政清正廉洁。赵抃写过一首《廉泉》诗:“岁旱江潢万井污,此泉深净肯清渝。伯夷死后泉流在,能使贪人一饮无。”抒发了自己要做一名清廉官吏的志向,同时也希望世间没有贪腐污行。历史上的赵抃严以修身,勤谨为官,“平生不治赀业”,自己生活节俭,却乐于助人、乐做善事,“施德茕贫,盖不可胜数”。

赵抃在任地方官时,带头杜绝公款馈送之风,并且一改当时官场浮泛习气,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到“穷城小邑”与平民百姓交谈,获取关乎民生的第一手信息,使得“奸吏悚服”。

赵抃做事做人坦荡磊落,他还有一个很独特的自省方式——“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

此外,作为清官能吏的赵抃,日常生活也高雅脱俗。

众所周知,宋代官场士大夫公务之余日子过得很随意,可以流连歌舞宴饮,可以享用官伎的服务,甚至很多官员家里都养有歌舞伎,赵抃官居副宰相却“不蓄声伎”,这在当时是极其难得的。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京城为官,赵抃一直轻装简从,出任地方官时仅以一琴一鹤随身相伴。

民心是杆秤。当时著名诗人文与可曾纪实描写成都百姓欢迎赵抃的情形:“蜀人既闻公(赵抃)来,男呼于道,女欢于灶,皆曰:我之七筋安于食,而枕第乐于寝者,不图今日复因于我公矣。”——爱戴之情溢于言表。

在赵抃的仕宦生涯中,此类场景多次出现。所以,对赵抃的官品、人品和节操,与之同年龄的当朝名相韩琦也给予了由衷的赞叹,称赵抃是“世人标表”,一代楷模。

北宋元丰七年(1084),赵抃去世,年77岁。临终前,“词气不乱,安坐而没”。赵抃后被朝廷追赠为太子少师,谥号“清献”,后世尊称为“赵清献公”。

总的来看,历史上的赵抃既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的令人敬畏的“铁面御史”,也是善于治国理政的清官能吏,事迹流传千古,“一琴一鹤”更成为古代清廉高雅的一个文化符号。

猜你喜欢
官员
聪明的官吏
反腐高压震慑!这些官员选择自首
十八大后遭“断崖式降级”的官员
带病提拔自有病根
丘琼山巧对官员
有的官员
“搞”艺术的官员们
女“股神”与官员的崩盘
官员的“形象危机”
“官员写作”的四个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