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赏小知识

2019-03-12 00:55:54宣丽娜
职工法律天地 2019年3期
关键词:古瓷刀痕火石

□宣丽娜

陶瓷鉴定,不外看器型、辨胎釉、论纹饰,了解历史背景等途径。但对初学者来说,单器型就够复杂的了,往往越听越糊涂,翻书越多,脑子越空白,心中着急却不知从何着手。那么突破口是什么呢?瓷器鉴赏不妨从底足着手。

小小的底足好似人的内脏,抓住“五脏六腑”综合分析,较易找到感觉,避开假货,发现真品。

例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糊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

“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一直到崇祯才消失,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前古瓷的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较浅,从“棕眼”里一般看不到胎体。

“火石红”(窑红),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时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糊米底”,见于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的片片痕迹。

“敲底”,见于道光时钧红,由于其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在一起。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尽管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所敲处一般胎色变深,且手感平滑。

“沾窑砂”,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

猜你喜欢
古瓷刀痕火石
白火石汆汤
——“石烹”界的活化石
陕西画报(2020年7期)2020-12-22 03:27:28
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古瓷鉴定技巧
艺术品鉴(2020年10期)2020-11-27 01:54:04
水力割刀痕迹和刀片选择分析
石油研究(2020年8期)2020-09-07 07:13:23
大爱
浅析如何降低缸盖座圈加工崩刀
时代汽车(2020年17期)2020-03-08 06:23:24
古瓷残片是否有收藏价值?
中老年健康(2017年5期)2017-06-02 08:45:34
木刻版画刀痕的艺术语言解读
艺术科技(2016年2期)2016-05-30 03:44:06
古瓷鉴赏
大众考古(2015年2期)2015-06-26 07:21:46
野生谷
上期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