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伟
2018年10月22日召开的江苏省委常委会会议指出,研判全省经济形势,不仅要看数据指标,更要放在大背景下看、往深层次看、综合起来看、内外比较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趋势。当前,随着国际国内环境日益复杂,江苏经济领域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面对复杂形势,我们要以更高站位,从多个维度、多种视角深化思考,增强对经济形势的研判能力。
长期与短期相结合
增强对经济形势的研判能力,首先要善于结合长期与短期,从长期看到趋势,从短期发现问题。以经济增长为例,我们不能仅仅根据GDP增速、投资、消费、出口等的季度数据或月度数据,就产生悲观或乐观的预期。一些宏观经济指标的短期波动可能是随机性冲击所引致的结果,如人们预期的改变、气候的突变、供给与需求的短期波动等。短期数据的波动并不一定完全反映长期增长的趋势,因为有些冲击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经济增长的基础。
判断长期趋势主要看经济中的技术进步及创新情况。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从根本上提升了经济增长的潜力。一个经济体只要有源源不断的技术进步作为支撑,就具备长期增长的基础。相反,如果失去技术进步和创新的驱动,即便经济体能够在某些外部因素的刺激之下获得较快的增长速度,但其并不具备长期增长的空间。若一个经济体内生增长的潜力较大,比如经济中出现大规模技术进步或者某些重大技术实现了系统化的应用场景,加上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氛围较好,即便因一些随机性冲击因素导致短期的数据不太乐观,我们也不应失去信心,因为只要克服暂时的困难,经济必定会有好的前景。
注重从长期看到趋势,并不意味着短期数据没有意义。长期是由一系列短期构成的,短期数据能够较为深入地反映经济运行的阶段性特征,进而反映经济运行的质量。如,增速是否太低,失业率是否太高,物价上涨速度如何,是投资还是消费或是出口不足,下一阶段政策的着力点应有哪些调整……利用短期数据,可以构建一系列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为经济领域重大风险的爆发提前发出警告。事实上,人们关注更多的往往都是短期问题,所以短期经济运行状况不仅会对长期产生影响,也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经济环境的感受和预期。因此,出于维持经济稳定的目的,需要在把握长期趋势的同时,高度重视短期波动所带来的效应,统筹推进各项稳定政策,确保经济平稳增长。
短期和长期相结合,这是我们分析某些具体经济问题时的重要出发点。比如说房地产价格,影响房价的短期因素有需求的波动、预期的改变以及土地供给政策的变化等,但从长期来看,人口年龄结构、住房市场制度,甚至人们购房观念的改变等都将影响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均衡。因此,为构建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除了要考虑财政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等因素外,也要放眼长远,在住房制度和住房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大优化力度。在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即短期正确的结论,放在长期的视野中却不一定正确,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的偏好、行为习惯、经济发展的各种内外部因素等都可能在长期发生改变。因此,考察短期经济波动时一定要思考长期的趋势可能,研判经济形势要注重将两者結合起来。
国际与国内相结合
增强对经济形势的研判能力,还要善于从更宏观的层面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大趋势,认清经济发展所处的国际、国内大环境、大背景。把握大趋势,关键是要善于抓住根本。如前所说,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这是我们在分析一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时需要抓住的根本。
与判断一国经济增长的趋势相类似,在分析世界经济增长基本趋势时,也不能仅仅根据某个季度、某个月数据的情况便轻易得出结论,而要看全球经济是否真正具备长期增长的潜力,即是否有大规模、系统化技术进步的支撑。回顾现代经济增长历程,人类社会在过去二百多年的经济增长都是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的结果,蒸汽动力的发明、电力和内燃机的使用以及影响至今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变革,每一次重大技术进步的出现都带来了产品的大规模创新,引领需求升级,推动新产业潮涌,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近年来,在以普适计算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源源不断涌现,人类社会迎来了新一轮创新发展的大潮。从今后一段时间看,虽然局部风险和不确定性可能对经济增长构成威胁,但全球经济动能总体较好,增长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
重大技术进步的出现不仅仅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甚至是引发国际经济关系发生调整以及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发生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各国在创新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外部环境与之前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之前,中国通过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通过技术引进和模仿式创新,发挥“后发优势”,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增长业绩。而近年来,创新领域的竞争取代了过去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合作,成为描绘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关键词,这对于中国传统增长模式形成了不小挑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判断,我们必须坚持用这一大逻辑研判经济形势。要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一是在中长期要高度重视突破科技创新“瓶颈”的问题,加大有效投资,优化创新生态,不断激发新动能;二是在短期要高度关注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以及经济转型过程中带来的增速下行压力,在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同时定位长远,扎实做好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工作。
放眼全球,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时高时低,经济关系错综复杂,但有许多只是表象,或者说只是一些短期冲击的结果。我们在分析趋势时,要善于透过周期性波动的数据,抓住问题的根本。具体而言,人类社会的根本驱动力是科技创新,科技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方式、各类组织的形式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模式等。针对因重大科技进步和创新所衍生出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是我们在研判国际国内大趋势、大背景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宏观经济是由一个个微观主体所构成的,经济形势变化的背后必定有微观主体因素在发挥作用。在深度分析经济形势的过程中,要注意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侧重从企业、居民(家庭)、政府、银行等微观主体行为(激励)的角度出发,结合宏观数据,深化对形势的理解。例如,粗放式增长模式在宏观指标上主要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过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驱动等特征,其背后反映的可能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地方政府及银行的激励导向存在问题;民间投资乏力可能是企业预期悲观的结果;消费需求不足可能是因为居民缺少消费意愿,等等。
为更深入地发现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基础,我们有必要开展深度调查研究,摸清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动机。在调研过程中,被调查对象的选择非常关键,切忌形式主义的调研和有倾向性地选择调查对象,要设计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如抽样选取样本座谈访谈、深入群众中随机走访等,确保所调查的微观样本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反映出相关利益群体的一般特征。
微观层面的剖析重在考察激励问题,这促使我们要更加重视对制度、文化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例如,微观主体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何在?可能在于机制、体制或政策等发生了偏差。一项好的政策或好的制度想要实现其预定目标,必定要具有为微观主体提供激励的功能。这正如经济学中著名的“纳什均衡”所启示的那样,如果受政策或制度影响的微观主体有偏离目标的动机,那么这项政策或制度是难以“自我实施”的,即便通过外部力量强制实施下去,微观主体也会采取各种方式“变相”偏离政策的预设轨道,最终导致政策失效。因此,为增强政策的可行性,在政策出台之前需要对相关利益群体进行深入摸底,预先判断不同利益群体的可能反应,以寻到最优的“均衡解”。
相比宏观分析而言,对微观主体行为的分析类似于一种解剖麻雀式的研究,从典型的代表性个体行为中,发现宏观问题存在的制度或政策(进而激励)方面的原因,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结合宏观与微观进行形势研判,不仅能为我们提供更多深层次的启示,对于促进政策和制度的优化也极为重要。
总量与结构相结合
深入研判经济形势,需要注重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总量分析侧重于总体上的判断,结构分析能够更深层次地揭示矛盾所在。如,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出现继1998年以来的首次全年负增长,根本原因就在于供需结构的矛盾,即供给与需求存在不匹配、不均衡、不协调的情况,这也是我国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
加强结构分析,有利于我们发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提高政策制定的针对性。除供需结构外,有关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些重要结构,如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也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当然,这些大类别的结构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如供需结构中,需求可以进一步分成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净出口需求三大类,更进一步,投资需求可以继续细化,如按投资主体的类型进行分类、按投资方向进行分类等。通过对结构的深入分析,可以就引发总量指标变动的具体原因作出基本判断,并找准政策施力点。如,2018年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工作目标,而要做好“六稳”工作,关键就是要深入开展结构分析,找准各项“稳”的具体目标。其中,关于稳就业,并非说所有的劳动力就业都有问题,都需要“稳”,当前劳动力市场的问题其实是一种结构性问题,一方面高级技术工人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低水平技术工人供给过多,此外,大量新增劳动力,特别是“90后”就业群体,对于岗位的期望与传统劳动力群体相比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对劳动力市场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后,我们就可以针对不同类型劳动力,设计配套政策组合方案。
开展结构分析,还可以让我们更为深入地看到构成总体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判断总体的层次与质量。如,对产业结构的动态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结构演进的态势,对产业体系的发展阶段作出判断;对需求结构的动态分析可以看出投资、消费、净出口变动的关系,对总需求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横向与纵向相结合
对于江苏这样的区域经济体,我们在研判经济形势时,还需要多与周边省市、改革开放先行地区,乃至国外发达地区等进行横向比较,在对比中寻找差距,进而对自身的定位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并获得经验启示。在开展横向比较的同时,也要进行基于时间轴的纵向比照,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以此找到某些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通过横向与纵向的综合比较分析,我们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经济问题进行定位,进一步深化对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及历史必然性规律的认识。
横向比较在让我们明晰自身定位的同时,还可以发现自身的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从而更广泛地发现并借鉴适合江苏的有效经验。在当前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关键时期,为优化创新综合环境,提升对创新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对江苏经济开展广泛的横向比较显得极为重要。省委提出,要更加注重集成超越,在全面学习借鉴中创造江苏新优势,这是在对形势进行準确研判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创新举措。当前,包括人才、技术、金融、资本等在内的创新要素在流动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区域经济体的整体创新环境,不只是看政策的优惠力度,对于城市综合功能品质、生活便利化程度、公共服务质量、教育医疗条件、文化氛围乃至生态环境等提出更高要求。为构建创新大环境,需要广泛开展横向比较,发现不足并多方借鉴成功经验。最后,通过大量先进经验在江苏大地的耦合产生出整体效应,形成创新集聚新高地,构筑江苏发展的新优势。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江苏省委党校决策咨询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