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选题分析
第一,本节微课选题是教学重难点。本节微课所选题材是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中的一个知识点,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人为原因,理解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为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于理解,是学生学习中的易错点和易混点。
第二,本节微课选题适合用视频媒体表达。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清楚阐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人为原因,教师需要借助动态演示,除了运用实验法,还要大量运用视频、图片资料。这样的知识适合做成微课,把音频、视频、文字、图像合成在一起生动地表现出来。
微课设计思路
第一,关注教学对象。初二学生在知识上已熟识了中国区域地理,能力上已具备图文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生活环境差异大,缺少体验,导致其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的理解不足。
第二,确定表现形式。本节微课采用情景剧式的动画模式呈现微课,把理论知识按照一条主线编写成有趣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选定动画形象。动画形象要立足现实,突出特征。如今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动画形象是表情严肃,全身布满沟沟壑壑的石头人。昔日的黄土高原是郁郁葱葱,动画形象则穿上绿衣服,长上浓密的头发,一副朝气蓬勃的模样。用小浪花代表黄河,蓝色浪花代表清澈的黄河,黄色浪花代表浑浊的黄河。
微课设计过程
1.教学目标
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教学重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微课脚本设计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播放《咆哮的黄河水》视频片段,设置黄河水染黄悬念,引发学生兴趣。
第二,新课导入,提出问题。通过卡通人物黄河水遇到黄土高原后由小蓝转变为小黄,两个卡通人物展开对话镜头。该镜头让学生了解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时河水清澈,流经中游地区后水质变黄,一是回顾旧知《河流》,二是为探求新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做铺垫。
第三,新知讲解,分析问题。其一,土质原因。通过播放《风成说》视频片段,黄土由岩石风化后形成的颗粒物堆积而成,让学生理解黄土土质疏松、多孔、易溶于水的特点。其二,植被原因。通过卡通人物样貌的转化及黄土高原古今地表景观的对比,形成强烈反差,让学生深入理解植被有涵养水源的作用,而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的黄土高原加剧了水土流失。其三,人类不合理活动。通过展示人类乱砍滥伐视频和破坏环境的图片,阐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根本原因。
第四,总结升华,情感提升。播放黄土高原为人类做出贡献的视频片段,以唤醒人们良知,让学生形成保护环境、因地制宜的观念,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微课制作过程
1.准备素材
在开始制作微课之前,先根据分镜脚本选择素材。首先,利用互联网下载有关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水土流失和人类破坏环境的图片及视频资料。然后,利用“快剪辑”软件对视频进行初步整理。对于画风不统一、像素模糊、自带logo等问题的视频,通过裁剪、合成、抠图、加滤镜的方式获得想要的素材资料。
2.录制解说词
为了保证录音质量,选用电容式麦克风。利用“录音精灵”软件将台词内容转换成音频资料。在录音时,语气要亲切自然,带有真情实感;音调要富于变化,高低强弱;尽可能少地使用古板、枯燥的书面语,多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在重难点内容讲解时,语速应放缓,留有停顿,以便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3.制作动画
在Premiere软件中插入卡通形象,把卡通形象的动作设计成一个剪辑元件,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完成后反复使用、修改,还可以做画中画。例如,卡通人物小黄在地球上流淌的场景,是镜头与卡通人物的跟拍关系。通过“时间轴”工具栏,将同一个剪辑元件小黄放置在不同场景下,对此元件进行动画编排。
4.选取背景音乐
在讲解黄土土质特点时,运用节奏缓慢的音乐,引发学生思考。在黄土高原今昔对比中,分别插入轻盈欢快和沉郁悲伤的背景音乐,形成强烈反差。在情感升华时,运用激昂奋进的乐曲,唤起学生共鸣。
5.音画合成
将录制的声音、背景音乐和视频、图片文件导入到Premiere软件中,添加到不同轨道,对声音的高低快慢做简单修剪,分镜切换添加过渡效果,使其流畅自然。
6.添加字幕
在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添加字幕,为了增强视频的美观性,在效果选项栏中,添加字幕颜色、背景色,调节明暗,最后导出视频。
微課的教学应用效果和反思
本节微课适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旧知。在上黄土高原这一节课之前,我布置学生观看了本节微课,让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在上课的时候提出问题,互相讨论。与以往相比,学生的预习任务清单完成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都有所了解并能够认真思考,找出自己的困惑。在课上,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先前不愿意举手的学生也积极地参与到地理学习的氛围中,同时学生在观看微课时提出的问题运用并引申了教材知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黄土不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那被黄土层覆盖的土地是什么样子?以前的黄土高原为什么会郁郁葱葱、植被繁茂?既然黄土土质遇水易垮塌,为什么当地的人们还敢建窑洞?……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既把这节课的知识掌握了,也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培养了研究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课后,学生主动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接受程度再次观看本节微课,通过控制视频快慢,按自身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或查缺补漏,或巩固强化新知,或复习唤醒旧知,或突破重难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培养了自主探究能力。
由于微课的应用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作为一线教师,受时间和能力的约束,微课制作还不够精美,例如,部分镜头的转化不够流畅,录制微课的语言不够精炼,动画人物的刻画需要更加细腻。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仍然需要不断地学习,努力探索,让制作的微课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点 评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资源形式,既可作为教师的辅助教学资源,又可作為学生的自主学习资源。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北郊中学孔群老师的微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探究》,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打破了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音频、视频与图片等形式各异的素材,实现了学生地理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延伸。本节微课主要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学生可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循环使用,还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既可用于课内学习,也可用于课后巩固,支持随时随地移动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孔老师用情景剧式的动画模式呈现微课,把教学资源“情景化”,集成了多种媒体元素,将教学视频化,相较于大量文字的导学案,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差的学生也可通过反复播放微课视频掌握知识。教学中问题率大大降低,教师也有时间进行巡视辅导。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得到有效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
学生课前观看微课,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发现,可以提升自身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实现对地理知识的高效预习。由于学生本身存在个性差异以及学习能力的不同,课后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状况,利用微课复习。微课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培养了其主观能动意识的形成。积极利用微课的便捷性和直观性进行地理知识的讲授,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相当关键。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由于受学习基础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技能水平难免出现差异。学优生会出现“吃不饱”的情况,而学困生则会累积大量问题。孔老师借助微课,把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按照一条主线编写成有趣的故事,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困生利用微课能够反复回顾知识点,学优生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扩展性内容,实现了分层教学。使用微课辅助教学,学生不会“吃不饱”,也不会一下“吃太撑”,能够较为有效地理解课程中的重难点。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和网络学习手段,深受数字时代学习者的青睐。但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教学环节都适用同一种微课,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灵活运用微课,才能将微课的促进作用最大化。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制作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及学习需要的微课,并在课堂中加以应用,才能够有效地发挥微课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