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兆晖
特色与亮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在设计《年、月、日》学习工具时,充分考虑工具的交互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有学习的获得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工具在设计时有两个关注点:一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不但让学生理解“年、月、日”的来历,更要让他们知道为何“这样”以及“这样”的价值是什么。二是关注学习工具的交互性和即时评价。本学习工具利用H5技术进行制作,支持手机、电脑、平板多种终端运行,还可以在线发布,生成二维码(如图1),扫描二维码即可使用,从而实现学习途径最优化。
《年、月、日》学习工具网络版,提供方便实用的交互操作,如最后的练习环节,学生在线作答单选、多选、拖动分类等题目,后台系统提供即时判断、即时计分,可以对测试结果给出总分和排名,教师在后台对结果进行查看。在拓展环节,学生参与接龙游戏,在工具上传照片和文字,每个学习者的作品都会形成单独的页面,最后自动形成网络版的作品集,人人可看,人人可学,人人可评。
制作背景
《年、月、日》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课的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碎,这就要求教师应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教材,站在高处,想到深处。从教学环境来看,“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自带设备学习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中,而HTML5已经被移动终端全面兼容,有效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都起到关键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我利用数字化学习工具将本课碎片化的知识连成线,组成片,使学生所学具有结构性,让数学的学习有厚度。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只不过这些经验是零散、模糊的。借助本学习工具,学生可以自主探究时间单位年、月、日,还可以正确分辨大月、小月和特殊月,掌握左拳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
设计思路及内容结构
1.设计思路
本学习工具注重人性化的操作体验,界面设计清晰自然,富有儿童气息(如下页图2),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操作简单,导航按钮和提示图标简单明了(如下页图3),学生通过不同的按钮可以学习不同的內容,进而实现非线性学习,适合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进度,使其沉浸于学习之中。
2.内容结构
本学习工具包含五个部分。
(1)光辉岁月
本环节选取开国大典、北京奥运、女排夺冠、航母下水四个比较有纪念意义的事件,学生可以直接点击观看视频,体会年、月、日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并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渗透道德教育。
(2)年历探究
本环节分三部分——年月日的来历、年历告诉你、巧记大小月。
①年、月、日的来历。
让学生自己探究年月日的来历,年、月、日的形成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此处用动画演示胜过千言万语,非常形象地让学生理解了年、月、日的来历。
②年历告诉你。
借助年历卡研究年、月、日的奥秘(如图4)。这里的研究必须是有目的的,首先点击按钮显示任务单,根据任务单上的要求进行研究。学生可以选择下面一个年份或者多个年份来研究。这样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几个大月、几个小月、2月天数的特点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得出。
③巧记大小月。
要想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并不容易。本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借助视频和动画体现记忆方法的多元化。口诀记忆朗朗上口,易于记忆;拳头记忆法(如图5),可以先观察演示,再听讲解,简单适用,趣味性强。通过这样的方法让枯燥的记忆变得生动有趣,便于学生牢固记忆知识。
(3)平闰王国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研究平年和闰年的关系。首先,我们探究2月的天数为什么少,再就是为什么有时28天,有时29天。有疑问才会有思考,利用本学习工具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提高学习的效率。
那哪些年份28天,哪些年份29天呢?学生可以借助这里的万年历进行研究,点击图标进入,根据需要研究2月的天数。网络的融合方便了学生的研究。
这里还有一个难点就是让学生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我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明白,为什么“四年一闰”呢?充分利用图形结合和语音讲解的方法(如图6),让学生领悟规律的产生、理解和应用的过程。
我们的探究还没有结束,继续研究“5小时48分46秒”和6小时之间相差的大约11分钟去了哪里,再次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为解决“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做好伏笔。
(4)知识宝典
此环节有四个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系统地认识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名人名言和歌曲体会时间飞逝,我们要好好珍惜时间。
(5)智力冲浪
这是一个练习测试环节。有选择题和分类两种题型(如上页图7、图8)。选择题——学生直接点击选择正确答案,点击提交,系统自动判断对错,并弹出相关提示;分类题——学生根据要求拖动选项到相应热区,提交后自动判断对错。每页的下方都会显示进度条,正确数量、错误数量、剩余数量都会清楚地显示。当所有题目提交完毕后,自动弹出结果页,显示总分和排名,这些数据后台都会汇总,教师可以导出统计表进行查看。有效的练习、及时的反馈,都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为课堂教学提供数据支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文化已经成了重要的教学资源。学习工具的最后,我融入了一个拓展环节——让学生了解和时间有关的故事,拍照后上传。中国人对时间有着独特的感悟,“年”代表了一种团圆、一种守候,月有阴晴圆缺,日复一日,简单而平凡。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悟时间带给我们的故事。
反思本学习工具的使用,学生在课外或者课上使用本学习工具,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本学习工具的合理使用,有效地将和时间有关的概念组成关系图,把学生已知的和时间相关的知识和未知的“年、月、日”的知识紧密构成一个整体,并且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差异,让学生既学习了相关陈述性知识,又对“大小月的分布”“四年一闰”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洞悉蕴含的规律。让学生在看到数学严谨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数学的内在美。
关键技术处理
本学习工具利用H5技术进行制作,可自己生成二维码,便于在移动端进行操作。在制作时,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源。我借助Photoshop cc进行处理,使图片风格更统一,清晰度更高。在处理视频时利用Camtasia Studio 8.6进行录屏和编辑,有利于调整视频大小,保证画面质量。整个作品清晰度高,空间占用小,便于使用和推广。
幕前幕后
本次是我第六次参加全国NOC活动的决赛,应该说每次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本次活动参赛人数再创新高,参赛作品也让人刮目相看。回忆整个参赛过程,仍是感慨颇多。从选择比赛课题,到作品的最终完成,中间经历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作品也经历多次修改,每次修改都让我对本课内容有一次新的认识,HTML5技术的使用也使学习有了更广泛的应用空间。
比赛期间,我认真观摩了其他教师的参赛作品,并参加了最后的赛项交流活动,三天时间,使我重新认识了数字化学习工具。我们所说的学习工具,不仅仅指一个课件或者软件,它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的创新,从而适用这种创新来解决教学过程使用其他教學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和难点。今年的作品在技术的融合、教学形式的融合、软件的融合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提高,也更加注重学习工具的应用方式以及对学生的反馈评价方式。从中我也看到了信息化教育的一个方向,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大数据支持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课堂、生本课堂。
评委印象
《年、月、日》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课的知识点比较杂和碎,通过“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板互动教学环境和HTML5与移动终端全面整合兼容,来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段老师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类课程资源,对教材内容年月日进行加工处理,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闯关练习积累数学经验,提升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和效度。
1.非线性学习,重构学习环境
《年、月、日》学习工具网络版,打造一个全新的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学习环境,其学习工具包含五个部分:光辉岁月、年历探究、平闰王国、知识宝典、智力冲浪。五个部分都与时间有密切的联系和融合,同时,提供方便实用的交互操作,后台系统提供即时判断、即时计分,可以将测试结果给出总分和排名,教师在后台对结果进行查看,即时反馈。学生参与接龙游戏,在工具上传照片和文字,每个学生的作品都会形成单独的页面,最后自动形成网络版的作品集,重构学生的学习环境,真正做到个性化学习,人人可看,人人可学,人人可评。
2.情境性运用,再造教学流程
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往往需要通过分析学生参与数学现实情境中的探究学习的外显表现加以推断。为了测评出学生真实的素养水平,评价任务主要是情境运用设计,通过文字、照片、视频、数据统计表等形式来即时再现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实现教学流程的再造,特别是对“大小月的分布”“四年一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洞悉蕴含的规律,让学生在感悟数学严谨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数学的内在逻辑关系。
通过各种学习形式,不仅让学生了解到年月日通过“互联网+技术”运用的广阔空间,还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为未来学习提供了无限可能。但是,段老师为《年、月、日》教学设计的学习工具也有值得商榷的问题:学生使用年、月、日网络版的学习,交互功能要更加简洁灵动,并能随时返回主界面,便于学生即时进行碎片化学习,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操作流程。
(点评人:NOC活动评委/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 饶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