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与亮点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课堂上借助信息化手段接触到内容更丰富的课外拓展材料等,由信息技术支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散文学习有机结合,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2.提升课堂互动,吸引学生参与
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提升课堂互动,吸引学生参与,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与散文教学实践相结合,利用多种软件组合处理素材,注重交互设计,合理组织散文学习由浅入深的知识体系。本学习工具内容明晰,界面精美,很好地体现了课堂的互动性。
3.学生当堂检测,评价及时有效
课堂中设置了预习检测、课中练笔等,学生借助平板进行有效的接收题目、上交答题,教师在讲台上能及时批阅、浏览学生的答题情况和小练笔书写内容,能更好地掌握学生学情。对出现问题较多的情况及时指导,对个别学生的问题也能做到评价及时高效、有针对性。
制作背景
随着教育事业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和学习已成为现在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结构形式。学生的个性化越来越明显,对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了保证学生学习质量,教师要调整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语文学习是小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学习,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从众多信息技术中提取更适合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手段,让信息技术更高效地支持语文学习是重中之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一对一”个性化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同,“一对一”个性化教学模式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习随时随地随需得以实现,对开拓学生学习视野、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因此,课堂上充分利用“一对一”个性化平板教学,与教室内的显示屏产生互动,能更方便地交流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思路及内容结构
1.图文并茂,情境导入
由于地域差异,北方地区的学生对桃花心木这种植物比较陌生,了解到这样的学情,我在课堂初始以桃花心木的资料引入。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助信息化网络手段,搜集到了桃花心木的图文资料,配上旋律优美的钢琴曲进行微课的录制。
微课认识桃花心木内容精而专,学生看得细致明白,加上钢琴曲的环绕,让学生很快就融入到了课堂的学习。资料图文并茂的展现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预习检查,整体感知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信息化特色非常鲜明的学校,学校建有未来教室,有一对一教学班,这为我的教学开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外部条件,让学生的学习形式丰富有趣。
(1)布置作业信息化
①借助QQ群布置预习作业。
预习中提醒学生先尝试自己学习生字、词语和课文的重点句子,通过在书上圈画批注,达到最初的作业效果。
②将才艺秀朗读上传“乐教乐学”平台。
课文的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只有对课文熟悉,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才能开展下一步的课堂学习。在才艺秀的展示部分,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听读,互相指出問题和优秀之处。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不占用课堂时间,利用碎片时间就能听学生的朗读,对比较优秀的学生朗读点赞,大大地激励了学生预习,保证了预习效果。
如果有个别学生没有及时看到作业,教师可以使用“乐教乐学”中一键通知的功能,督促提醒学生,更好地做到人人预习,为课堂开始打好基础。
(2)课堂一对一预习检测
课堂开始,教师、学生分别登录账号进入平台。教师可以利用一对一教学中的预习检查进行测试,把提前设置好的题目,发布给学生,学生线上接收作业,完成后提交。教师在讲台上就可以点击下载学生提交的答题,最快最全面地了解字词预习情况,为课堂的开展掌握第一手学情资料。
(3)汉字指导以一带多
我校重视书写教育,汉字文化渗透课堂,每课至少一个汉字精讲精练,并通过一个字或多个字的指导进行规律、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学习其他生字有方法可循。
本节课通过预习发现学生“锻”字书写不够规范,就重点指导“锻”字。我校开发了“三看”书法指导法,即“一看结构,二看位置,三看主笔”,根据“三看”法,学生有效读帖,师生交流书写规律后,再练习书写。
我校开发的《临池技法》中关于“金字旁”有技法指导、汉字的演变历程。借助金字旁的汉字微课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根据汉字笔顺动态图进行正确笔顺的书空,通过一系列的汉字学习,教师总结范写,学生练习书写。在学生练习书写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利用教师助手随机拍照,再上传学生写字情况到大屏幕上,师生可以对某一个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评价和修改。其他学生对照书写标准再评价,再练写,直至准确规范。
(4)拖拽功能理解课文
课文内容的理解难度不大,以往教学都是让学生读完课文就进行概括总结,学生的概括能力如果有限可以查阅资料书进行借鉴。在这节课,我借助一体机的拖拽功能,提前制作了课文内容的段落概括,学生上台把错乱顺序拖拽成为课文顺序。在拖拽课文的段落概括的过程中,学生既能理解课文,也能更加清晰地读懂课文的表达顺序,屏幕的交互功能让此刻的学习显得更有意思。
3.文本细读,理解种树
(1)问题意识,小组合作
信息化的语文课堂也少不了语文味儿,建立大阅读的问题意识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学生结合课后思考题和课前已经完成的预习任务单,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下发问题单,学生提交自己的问题。教师查阅问题并进行汇总,基本定位在“种树人种树很奇怪”。小组合作交流奇怪之处,初步理解种树人种树的奇怪,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中做批注。
(2)师生交流,人机互动
这里充分挖掘了信息技术辅助课堂的元素,将信息技术巧妙融合于文本细读的各环节,小技术,大作用,为全面达成文本阅读目标服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我想这也是本课的亮点所在。
①白板标,圈点画。
利用白板交互功能,学生上台批注,圈画关键词并展示交流,理解了种树人种树的良苦用心。
②网络搜,补资料。
教师提供《种树郭橐驼传》小古文段落,学生借助百度搜索引擎,搜索相应的白话文解释,更准确理解古文中人物和种树人做法的相同之处:尊重自然规律。教师总结:万物竟天,适者生存。
③小白板,开小灶。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拓展资源,再次提升学习兴趣。教师完善学生的发言,点击小白板补充名人事迹、作者观点、视频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为理解课文由物及人的描写搭建了桥梁。
④探照灯,聚焦点。
观察课文开篇和结尾,灯光分别聚焦后发现,两个段落描写极其相似,学生自然就想到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⑤配乐读,情感升。
文本不只是在介绍桃花心木,而是告诉我们很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师继续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会用这番道理鼓舞激励自己,并使其对文本情感的理解达到高潮。
⑥画脑图,促记忆。
学生在配乐有感情朗读后,结合脑图、简易思维导图,很快进行了背诵展示。顺势与学生交流本课借助桃花心木生长的故事告诉我们深刻的成长道理的写作方法叫做借物喻人。回顾以往学习过的借物喻人的散文类型,如《落花生》《白杨》等,温故知新,体会深刻。
4.语言训练,感悟人生
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自己的习作立意深远,让人回味,很多作家都喜欢用这种方法写文章,以问题“想不想试试这种写作方法呢?”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线上发布小练笔,学生接收开始打写。提交小练笔,教师接收作业查阅学生练笔的优秀和不足之处。在大屏幕上发布最优作品,让学生进行朗读学习。有待提升的作品也展示一篇供全班学生交流,提出好建议进行修改补充。通过终端接收学习,学生课后再进行二次修改,提交后的作品句式完整,语言优美,确实有了明显进步。
5.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从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章,群文阅读会让语文教学的天地更宽广。为了更好地掌握借物喻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升阅读兴趣,布置作业时利用未来教室一体机的分屏模式,展示《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我没有钓到那条鱼》《高原红柳》三篇文章推荐阅读。
关键技术处理
本节课充分考虑课文文体,结合未来教室的现有手段,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系统、实物展台系统、中控设备等现有教学资源,结合无线网络、学生平板系统等设备搭建的高效交互式教学方式。教师上课前准备的教学资源直接在课堂上调用,并且可以发起单选题、多选题、连线题等多种互动教学模式,互动的结果可以直接显示在教室电子白板上,教师能够随机选择或者指定学生的结果进行查看对比,进行课堂的讲解,结果分析的智能性让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未来教室内,整合了学校目前已有的多媒体设备,移动终端使用环境采用封闭式框架设计,教师、学生在登录时保证网络畅通,关注好学生端的连接状态。让语文学习和应用的管控更加可操作、可控制。学生的信息数据可采集、可量化,给教师提供决策支持。功能设计贯穿教学、测试、提高等模式,有效减轻教师课堂负担,提升教学质量。
幕前幕后
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已成为一种趋势,也是课堂的常态。但是在日常的课堂上,都只是把提前做好的课件应用在多媒体设备上,相比课文的纸质稿,这种“信息化”只是把内容搬到了电子屏幕上,再把内容略做美化和拓展,没有任何互动和交流,学生看得多了也有了視觉疲劳。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成为现在教学的灵魂。借助学校的未来教室设备,开发应用教室内的交互式功能成了信息化课堂的急需工作,有了这个目标,我就着手寻找适合语文课堂的信息化手段来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与听课教师不仅对文本解读不断进行挖掘理顺,更注重了未来教室内现有的可以利用的交互功能,让学生手中的平板和教室的多屏连接与互动。经过反复磨课,课堂上环节紧凑,学生也不断动口交流、动脑思考,并通过动手操作提交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不断互动下,学生有了连续性的参与课堂积极性,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充满语文味的信息化的语文课堂。
评委印象
在“互联网+教学”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化学习工具层出不穷,从众多工具中提取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工具,高效地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师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山东省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侨城小学张金奉老师在《桃花心木》一课的教学中,选用“一对一”个性化平板教学,与教室内的智能电子白板互动,与同伴即时交流互助,超容、超时空、打破资源壁垒,让学生随时随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习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质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语文教学应用数字化学习工具以及新时代课堂的变革做了有益的探索。
1.数字化工具巧妙融合教学,促进课堂高效
课前张金奉老师以“自主学习任务单”为主线,通过微课、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源,在线上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北方地区的学生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比较陌生植物的相关知识,完成了“任务单”的要求,课中,她借助平板通过“五步教学”(图文并茂,情境导入;预习检查,整体感知;文本细读,理解种树;语言训练,感悟人生;布置作业,拓展阅读)达成了三维目标。不仅完成了《桃花心木》一课的学习,还进行了《白杨》《种树郭橐驼传》《高原红柳》等六篇同类散文的群文阅读。丰富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学生尝到了充分发挥平板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的甜头。
2.小平板点出的小变革,描绘了课堂新天地
张金奉老师挖掘了数字化学习工具辅助互动的课堂,设置预习、检测、提问、练笔、交流、评价等,学生借助平板进行有效的及时沟通、点拨、指导,针对性强,且准确及时、全面、高效。她利用了平板的六种用法(白板标,圈点画,网络搜,补资料;小白板,开小灶;探照灯,聚焦点;画脑图,促记忆;配乐读,情感升),让小平板点出大空间,用小手段培养了大智慧,使小变革探索出大方向,让小课堂展示出大世界。给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有一定阅读能力的五年级学生添上自主阅读的翅膀,帮助孩子们体会到课文中“人生感悟”的主题。这样师生共同建设好教学资源库,使学生训练了技术,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初悟了人生。
启示:面对新的社会和教育发展趋势,新时代教师角色所承载的任务将与过去有所不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生命中的引路人。教师要和孩子们一起拥抱新技术,借助互联网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