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论坛”:冒着“北约”的导弹顺势而生

2019-03-11 04:29蒋亚平
决策与信息 2019年3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媒体

蒋亚平

[摘 要] 1999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机悍然轰炸我国驻前南联盟大使馆,3名中国公民被残杀,在全国上下激起了强烈的抗议浪潮。人民网在第一时间发布了消息,并顺势决策开办了“强国论坛”。这是中国国家主流媒体开办的第一个时政论坛,使得中国网民可以利用网络表达他们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看法,为党和政府开通了一条可以直达民意的通道,让世界舆论能够及时听到中国民众的呐喊和呼声。“强国论坛”得到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促进了我国新媒体建设和媒体融合进程。

[关键词] 人民日报;人民网;美军空袭我驻前南大使馆;强国论坛;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1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03-0081-06

前文(见《决策与信息》2018年第9期)回顾了人民日报下属的人民网如何“摸着石头过河”的历程,笔者参与建网,感受良多。作为当年国家第一大纸媒的第一家网络版,人民网开办几年运行顺利,发展迅速。但同时总觉得有一个缺憾,那就是没有论坛。

所谓论坛,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给网民(公众)提供一个发表议论的地方。在今天,开办论坛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在当年的中国,论坛可是个新鲜事物,至少还形同禁区。毋庸讳言,网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对国家和地方管理层而言还是有所顾忌的,一方面大家都觉得生疏,另一方面担心是外来的洪水猛兽,怕网络开了挡不住。邵华泽社长当时在给人民日报网站取名时为了稳妥,临时提议叫网络版。这是一个内行大胆和高瞻远瞩的改动,因为那时人们的思想还受拘束,甚至还有人把网站的论坛叫做“西单民主墙”,将其比喻为“文革”中的大字报,所幸当时国务院新闻办的管理者还是非常开放的。问题是谁都不能打包票,开了论坛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为了保证人民网的业务顺利发展,我们选择开始时稳妥行事,等等看。

时间来到了1999年5月8日,我们久久期待的在人民网开办时政论坛的机会真的来了。

那天好像是周末,笔者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几位负责同志应时任江西省委书记舒惠国的邀请,到南昌调研江西经济发展的有关事情。晚上大家正坐在一起聊天,突然接到人民网值班人员的电话,说我国驻前南斯拉夫(当时叫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了,消息是人民日报社驻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吕岩松报告的,吕的爱人就在人民网工作。他人好命大,前一晚将自己条件好一些的房间让给别人住,结果新华社和光明日报3名记者都被美国导弹炸死了,他安然无恙,居然还带着报社特配的可以通过卫星联系的海事电话逃了出来,消息可靠,不容置疑。笔者立即通知值班编辑马上查看国外其他网站上的大通讯社的消息,同时证实了消息来源的真实。此时笔者强烈地意识到,在人民网开办论坛的时机到了。

我们很快决定,由人民网发布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野蛮轰炸我使馆、杀害我国公民的消息,笔者觉得可先不请示,因为来源真实可信。而且及时发布这个消息对我国有利,被批评的概率几乎为零,不会有风险,同时考虑要抢时间、快发新闻是硬道理。事后证实笔者当时的感觉及其“决策”是正确的。

消息发出去后,接下来的问题是要不要立即开办论坛,这个事情就不是发一条新闻那么简单了。但如果拖几天,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会失去,“黄花菜都凉了”。当得知开办论坛的技术准备没有问题时,笔者陷入到究竟开不开通人民日报人民网论坛的沉思和纠结之中。

论坛若开通,那就是中国当时主流媒体的第一个时政论坛。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办的网站上修建了一个“民主墙”,可以让中国的老百姓们利用网络比较自由地表达他们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看法,为中国政府开通了一条可以直达民意的通道,也让世界舆论能够及时听到中国民众的呐喊和呼声。这应该是开办论坛的天赐良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此时笔者也觉得先不宜请示领导,一来时间太晚怕影响他们休息,二来觉得被领导及时拍板批准的可能性太低,作为下属要主动为领导分忧担责,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承担责任。

这个“临机动议”确实有风险,但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和使命促使笔者顾不了那么多。如果把论坛开好、开巧、办好,不仅让老百姓满意,还会使管理者觉得添了彩而不是添乱。当时也是有点豁出去的感觉,感到义愤填膺,觉得中国使馆被炸,中国公民(新闻同仁)被杀,政府憋气,百姓愤怒,美国佬(西方列强)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但苦于当时中国还没有全球性的媒体,声音不能及时传出去;电视电台都限在国内;报纸在国外仅仅发行一点点,还是十天半月以后少数华人在看;杂志期刊受众面还要更窄一些。但互联网不一样,它可以不受国界限制,不被地域阻隔,能及时迅速传遍全世界。如果通过论坛,从最开始就可发布信息,及时将中国网民痛骂美国和北约暴行的言论发布到全世界,表达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抗议之声,便于世人了解真相,赢得世界人民和世界舆论的支持与同情。

基于这种考虑,笔者当时在为这个论坛取名时费了一点周折。开始拟定论坛全名为“强烈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前南斯拉夫使馆暴行论坛”,页面背景为红色,还有“主权神圣”四个字。后来大家觉得为了方便,建议简称为“抗议论坛”。基于当时特殊的环境及其态势,笔者决定先上帖,后审。终于在1999年5月9日上午,即大惨案发生的第二天,“抗议论坛”如愿在人民日报网络版亮相。

成功是巨大的。当天的各门户网站都突出报道了这一事件。如事先估计的一样,论坛为中国网民提供了一个向美国(北约)强烈抗议、表达心声的全新平台,也为新华网、新浪等门户网站开展类似网络交互服务开了一个先例。各類帖子几乎全是声讨美国和北约的内容,支持中国政府做出的决策。第一天的上帖量即有数万条之多。

这样的局面持续了将近一个月。我们也开始思考,长期将抗议和声讨美国和北约轰炸作为论坛的主要内容,恐难以持久。经过一段紧张对峙后,中美关系开始缓和。美国人假惺惺承认是误炸,并愿意赔偿。我国政府也从战略和策略考虑,伸手接下了美国人的橄榄枝。如果在这样的一种新环境下,我们的论坛还天天抗议,就不大合时宜了。同时,一个月后网民还是天天骂美国人,翻来覆去总是那些话,网民(读者)自己也有疲态。

于是笔者向当时人民日报的主管领导汇报此事。笔者的建议是,论坛一定要办下去,不能抗议完了就停了,但要改名字。我的理由是,刚看到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内部有一个讲话,说美国人炸我使馆绝不是误炸,而是故意的;他们这样做,是欺负我们中国,所以我们一定要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综合实力,使国家强大起来。社领导反应很快,马上就说:“那就叫‘强国论坛吧!”于是,人民网“抗议论坛”正式更名为“强国论坛”。感念这位社领导的敏悟和果断:强国论坛——这真是一个好名字,估计用一万年都不过时!

开办“强国论坛”非常庆幸,没有人批评我们。几年后再与时任分管社领导谈到此事时,领导淡淡地说,倘若当时报告了,这个论坛就可能开不了。我们心有灵犀,相视一笑。但笔者知道,开办论坛这样一件中国媒体和互联网的大事,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有任何闪失,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来形容绝不为过。否则就对不起宽容笔者的领导,对不起夜以继日辛勤耕耘的同事,对不起广大的中国网民,更对不起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初心,也有负于时代。

但有一点在心里总是有忐忑,那就是担心中宣部、国家新闻办等党和国家主管部门的态度。那段时间,丁关根同志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分管中国意识形态和新闻宣传工作。他是一位工作精细的领导,管理风格非常稳健。当时听到一个权威说法,我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后,有关部门就是依据人民网的报道和人民日报社报告的情况向中央决策层汇报的。事后我们得知,中央主要领导人当时还在会上专门询问了消息来源,并口头表扬了人民日报社。也许正是有了这个关键铺垫,人民网和“强国论坛”迎来了重要时刻。

这年7月的一天,笔者在青海的黄河源头采访。深夜回到兵站歇息时,突然接到人民日报社重要通知:丁关根同志一天后要到人民日报社检查工作,第一站就是人民网,指令笔者即刻动身返京参加汇报。笔者歇息的兵站距西宁有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兵站连夜派车送笔者赴机场,但西宁当天已无去北京的飞机,笔者于是“曲线救国”:先飞西安,再转北京,连走带跑赶回北京。笔者清楚,这次汇报给丁关根同志留下何种印象,对人民日报网络版以后的发展,对中国互联网的政策制订,对笔者倾心主导且一直被认为属于中国网民的公共空间——强国论坛的发展来说,无疑太重要了。

向中央领导汇报人民网建设,原定只给笔者安排半个小时。当天上午,丁关根同志准时来到人民网编辑部,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刘奇葆、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光春等领导陪同调研。丁关根走到“强国论坛”的招牌前坐下,大家站在他背后围成一圈,仔细查看网上的各种帖子,不时询问各种问题,笔者也及时作答。如何汇报强国论坛一事,笔者事先设想了几套方案,但最后还是觉得如实汇报好。因为“强国论坛”这个公共媒体已经开办了一个多月,中宣部和国务院新闻办其实早就有了解,如实汇报了,即使不批评,只要不否定,就是肯定了。

笔者的汇报(包括领导的提问与交流)大大超过了半个小时,持续了两三个小时,结果十分圆满。丁关根同志对网络新闻、论坛内容的发布和网站管理等,都兴趣盎然,最后搞得报社准备的其他汇报议程都取消了。领导们的中饭都顾不上吃,临时准备了点心送到演示汇报的办公室。丁关根同志充分肯定了人民网,说通过这次抗议美国轰炸我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报道,让中央看到了网络媒体的力量,中央决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加强网络建设与投资,人民日报是第一站。这是自互联网在中国发展后,中央一级的领导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到网络媒体调研,而且是第一次公开作出这样清晰无误的表态,我们都大大地长吁了一口气。不是圈内人,是很难理解一线的新闻管理者和工作者在那种情景下的心境的。笔者顿时觉得这几个月的辛勤劳累、担惊受怕一下子都释放了。难道还有什么比允许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开办民众可以自由发言的论坛,更令我们新闻工作者高兴和自豪的事情吗?!

人民网开办强国论坛以后,虽总体上很顺利,但是管理难度逐渐加大,因为各种声音都想把这里当做一个阵地。人民网及其强国论坛毕竟属于中国共产党机关报管理,牵涉面广,影响大,必须制定强国论坛管理规定。大约一年后,人民日报社将网络版编辑部改名为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在提高级别、增加编制、加大投资的同时,制定并上报了强国论坛管理规定,共有五条内容。其中第四条中有“五个不得”,含有“不得上贴诽谤党和国家领导人、诬陷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政府的言论”的规定。丁关根同志专此慎重批示:“报送锦涛同志阅。”胡锦涛同志(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在4天以后,将这一条改为“不得上传造谣、诽谤他人,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言论”,并批示说:“关根同志,我修改了一处,供参酌。”笔者作为与文字打交道多年的新闻人,仅从这一处修改,即把“黨和国家领导人”改为“他人”,将“各级政府”改为“国家政权”,领略到了胡锦涛同志的认真和严谨。后来,胡锦涛同志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来到人民日报视察时,还专门在当时强国论坛工作台前的椅子上坐了一会儿,为圈内人和网民热议。这充分体现了中央高层领导对“强国论坛”这样一个网络应用产品的高度重视,充分反映了网络社交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对社会舆论和社会治理的特殊重要性。

从创办人民网到开办“强国论坛”的过程,无一不是从信息到决策,从决策到信息的相互影响、作用、变化和促进的过程。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了国家主流媒体向互联网引申、融合、迈进的环境,党和政府主管部门(尤其是中央领导同志)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关注和重视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建设,大大促进了国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人民日报开时代之先河,先行一步,创建人民网(网络版),开办“强国论坛”,带动和促进了我国的新媒体建设和媒体融合进程,同时也给后来在互联网领域风生水起的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树立了标杆。笔者作为参与者亲历了这场变革,成为中国传媒变革发展大棋盘上的一颗卒子——一颗敢为人先、勇往直前的卒子,由此深感庆幸和自豪。记得当年我国评选首届互联网英雄,或叫风云人物,自然包括张朝阳、丁磊等人。组委会把笔者也列为候选人,考虑到自己是体制内的人不宜出名,坚决不予同意,组委会最后采纳了笔者的意见。回头再看这件事情,自己似乎过于谨慎、近乎木讷了。但笔者深信,当年在人民日报参与创办人民网并决策创办“强国论坛”,应该是笔者这辈子从事新闻事业最为动心、最揪心、最顺心、最开心的记忆!

[责任编辑:邹立鸣]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媒体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