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语 末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姑妈16岁,通过招工进入棉纺厂做了纺织女工。那时的人们结婚早,姑妈18岁时,就有人给她介绍对象。对象比她大7岁,家在山区农村,人在北京当兵。姑妈很满意,爷爷奶奶却很不满意,一是男方在北京当兵,将来到哪里还不一定;二是男方老家在山区,贫困不说,弟弟妹妹一大堆,他又是老大,将来负担不定得多重。
姑妈不听,跟爷爷奶奶成了对头,最后干脆住到厂里,不回家了。爷爷脾气好,拗不过,就妥协;奶奶不同意。但怎奈奶奶再厉害也是没用,姑妈死活不听。
有一次,姑妈背着奶奶坐火车去北京看姑父,结果,她的朋友把这消息告诉奶奶后,奶奶气得蹬上鞋就去追。奶奶很厉害,别看裹过小脚,但依然是追到了北京。奶奶看到了姑父,用自以为高深的相面常识给姑父相了一下面,然后又看看自家姑娘的那股牛劲儿,叹了一口气默许了。
下乡运动开始了,姑妈所在的棉纺厂让她回家听候组织安排。登记个人资料时,让填写户口所在地。别的人都填写自己的家,可姑妈又做了一件令人惊奇的事,她写了姑父的老家。不知是向爷爷奶奶表决心抗争,还是什么原因,反正她直接就把自己从城市打到了山区,把爷爷奶奶直接气晕。
果然,姑妈没悬念地就被送到了姑父老家乡下。对于天上掉下来的公主,姑父全家都很骄傲,毕竟姑妈是城里来的。没多久就安排姑姑和姑父结婚了。
山里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冬天冷,夏天热,爷爷奶奶以为姑妈没多久就会后悔。可是,姑妈一点没后悔,姑父在北京,她就自己伺候那一家老小,毫无怨言,任劳任怨。
孩子们相继出生,姑妈的任务又重了许多,姑父对姑妈感激不尽,即使每次回家,丝巾、方巾、糖果、点心不停地买,也是觉得对不住姑妈。姑父的弟弟妹妹通过上学,一个个都离开家进了城,最后家里就只剩下姑妈、两个多病的老人、4个小孩子和一大片农田。
姑父所在的部队后来有了政策,姑妈可以随军进京。但是,姑妈又做了一件令人想不到的事情,她没同意进京。她是这样想的,自己走了,年迈体弱的公婆怎么办,4个孩子按政策只能带走1个,其余3个怎么办?而且她觉得在山脚底下生活也挺好,无忧无虑,安静惬意。
姑妈留下来了,姑父后来觉得不能总让姑妈一个人辛苦,便回了老家,跟姑妈过起了男耕女织的生活。
四面太行山,石头砌成的窝,姑妈和姑父开始种山楂谋生,那是真正的山楂树之恋。他们没有让弟弟妹妹赡养老人,即使弟弟妹妹都在城市过得很好。
现在,石屋里就只有姑妈和姑父了,他们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的生活在别人眼里,写满了“苦和累”,但在自己心里满是“桃花源”,没有雾霾,没有污染,养鸡种菜,写诗唱歌。
谁的青春不芳华,姑妈的青春也芳华。她用一颗决绝的心在青春年华里一次次越过世俗,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爱情,直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