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丽
摘要:本文通过对各类辞书“叉”字读音的梳理,进而对它的用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笔者认为《新华字典》中关于“叉”字的读音和用法有三种解释:一是阴平chā,表名词;二是阳平chá,表方言用语;三是上声chǎ,表动词。而《现代汉语词典》相较于《新华字典》多了去声读音chà,用法也向表行业用语词方面衍生。同时,笔者又以“叉”字为例对《现代汉语》的注音和用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叉;读音;用法
一、引言
“叉”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字,但各类辞书对它的读音及用法却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就“叉”字的读音和用法问题进行深刻地探讨和研究,这为后来学者对相关辞书的注音奠定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新华字典》、《康熙字典》和《辞海》这三部辞书对“叉”字的解释却是基本相同的,它们都认为“叉”字的读音和用法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阴平chā,表交叉(叉腰)或者一头分歧便于扎取的器具(叉子);第二种是阳平chá,表挡住、堵塞住(车叉在路口);第三种是上声chǎ,表分开张开(叉开腿)。但是《现代汉语词典》和《实用汉语词典》相较于前三部辞书的读音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多了去声读音chà,认为“叉”同“岔”,表分岔,如:劈叉和叉道等。现如今,《现代汉语》关于“叉”字的解释则完全倾向于表示四种读音的说法。
二、“叉”字的读音问题
“叉”字作为《现代汉语》的常用字,它的读音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尤其是各类辞书对它的注音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差异。因此,笔者针对“叉”字的四种读音进行了深刻地探究和讨论。
(一)平声的“叉”
《唐韵》叉,楚佳切,《集韵》、《韵会》和《正韵》叉,初加切,音差。《正韵》叉,初皆切,音钗,义同。这些反切的实例都表明“叉”字的读音是平声chā或chá。同时,“叉”字作为一个常用汉字,该文字在《全唐诗话》和《说文解字》中均有详细而明确的记载。《全唐诗话》中凡八叉手而八韵成。而《说文解字》:“叉,手指相错也。”《增韵》俗呼拱手曰叉手。《柳宗元诗》入郡腰常折,逢人手尽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叉,手措相错也,谓手指与物相错也,凡布指错物闲而取之曰叉。因之凡岐头皆曰叉。”那么“叉”字就具有表示事物交错或者相交等的属性。
综合这些辞书对“叉”的反切原理和释义等的解释都表明“叉”字具有事物相错的特征,因此,它的讀音是平声。
(二)上声的“叉”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叉,手指相错也。从又,象叉之形,初牙切。”又如:叉,手指相交错,字形采用“又”作字根,“一”像手指叉东西的样子。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岐头皆曰叉」,「叉」本义为指爪的分叉处,引申有分开、叉开之意。后来,「叉」字用于卜辞中,并且大多表示地名、氏族名或者人名,有的甚至单独出现在青铜器上。通过以上辞书中“叉”的例子可以基本断定该字具有动词的性质(即表示分开、叉开之义),因此,“叉”字的读音有上声(chǎ)的说法。
(三)去声的“叉”
“叉”字的去声读音(chà),早些时期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比较盛行,它属于一定的行业用语(主要用于武术或者戏院等舞台表演中),但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并没有引起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此,先前的辞书,譬如:《新华字典》和《康熙字典》等并没有收录去声叉的读音。但是,随着各类辞书的不断涌现、更新和完善以及学者的努力钻研,“叉”字的读音逐步出现了去声的读法。
《说文解字》中“叉”字古义是手指相错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歧头皆曰叉。于是,后代学者以“叉”字为原型另造其他字,如“汊”(chà),水歧流;“衩”(chà),歧道;“杈”(chà),树枝;“衩”(chà),衣边开口。同音字“岔”也有这样的分歧义。它们都是一个语根衍生(字形是稍后的孳乳,据音义而创造的)。“叉”为“杈”之从简。“叉”本身原有的分歧义现在写成“劈叉”,义为“劈开树”,以“叉”通“杈”似亦可行。“劈叉”之“叉”读音为chà,解为“枝”之“杈”的省写当无不可,解为存古之分歧义亦得。
综上,“叉”字的读音有读去声(chà)的说法。“劈叉”是两腿大跨度地分开,有如修整树木之劈下枝杈,或解释为如分开枝杈。
三、“叉”字的用法分析
“叉”字在远古时代属于一种狩猎工具,人们打猎捕鱼大多数使用叉作为工具,随后叉逐步演变为一种兵器,作为中国武器长器械的一种(叉之制有二:曰镗叉,曰鱼尾叉)。最后,叉又作为现代戏剧和杂剧表演的道具。随着“叉”字读音的演变,其用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平声的“叉”
1.从名词角度来看:
(1)表示古代的一种兵器。元·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头有分杈,红漆了叉;
(2)表示一种佛教用语,比喻丑陋和凶恶的人。《唐书·酷吏传》监察御史李全交酷虐,号鬼面夜叉;
(3)表示一端有齿而另一端有柄的器具。《文选·潘岳·西征赋》叉,挺叉来往。注:叉,取鱼叉也;
(4)表示一种叉形符号“X”(错误的或作废的事物的一种标记或者两短直线相交所成的图形)如:打个叉;
(5)表示一种礼节即“叉手”。两手交叉齐胸,俯首到手,犹如后世之作揖。又“抄手”,叉手施礼合十;
(6)表示一种运输工具。叉锄:有两个或更多叉齿,用于园中锄土或耕种。
2.从动词角度来看:
(1)表示用叉子获取某种实物。叉鱼;
(2)表示相互交错、相交。《说文解字》叉,手指相错也;
(3)表示挡住,堵塞住,互相卡住(方言用语)。《寨儿令》那厮可便舒着腿脡,他可早叉着门程(桯),精唇泼口毁骂人。
(二)上声的“叉”
1.离开、张开成叉形,叉开;
2.分开,成叉形,如;叉着腿站着拇指和食指叉成八字。
(三)去声的“叉”
1.劈叉,两腿分开成一字形落地,是戏曲、杂技等的一种动作;
2.“叉”同“岔”,分岔,如:叉港(与大河相通的小河);
3.“叉”表前进、谈话的方向偏向另一方面,如:叉开说其他事。
四、对“叉”字审音和用法的建议
通过上文对“叉”字的整理和梳理,笔者把相关辞书对“叉”字的注音和用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阴平音chā
1.凡是与表示一种工具或者器具有关的词语,刀叉、钢叉;
2.凡是与表示一种礼节有关的词语,叉手;
3.凡是与表示一种符号有关的词语,包含叉形、打叉;
4.凡是表示利用某种工具来获取相关事物的词语,诸如:叉鱼。
(二)阳平音chá
凡是某種事物被堵住或堵住的词语及短语,譬如:叉着门了。
(三)上声音chǎ
凡是与表示分离和分开等义项有关的词语,叉开。
(四)去声音chà
1.凡是与表示体操和武术等专业动作有关的词语,比如:劈叉;
2.凡是与“岔”字具有同义转换义项的词语,如:叉道、叉港;
3.凡是与从某一个方面转向另一个方面的义项有关的词语或者短语,包括叉到马路东边。
以上关于“叉”字注音及用法的建议主要是针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及相关的辞书。在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可以把“叉”字作为典范,以此为依据来探讨《现代汉语》中常用字的用法及读音。
五、结语
通过对以上辞书实例的解析,笔者认为“叉”字的读音及用法归纳为四类。其一是阴平chā,表示一种工具,其二是阳平chá,表示被挡住之义,其三是上声chǎ,表示分开之义,其四是去声chà,表示戏曲等领域的专有名词“劈叉”。由此,笔者坚定地认为《新华字典》和《康熙字典》等辞书对“叉”字的读音及用法有必要进行补充和完善,使之不断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
[3]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