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萍
摘 要:红色歌谣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是中国共产党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这一特點的有力见证。在当前新时期背景下,如何做好对红色歌谣的传承与保护,值得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入探讨。文章对闽西红色歌谣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提出了在高校教育中进行红色歌谣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方法与具体措施。
关键词:闽西;红色歌谣;传承;保护
闽西苏区作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全境包括如今福建省龙岩市全境,以及三明市和漳州市的一部分。这一地区主要处于武夷山山脉南麓,地貌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多样。在这样的环境中,闽西客家人民就创作出了众多的山歌,用以抒发情感、传递爱情、树立志向等,使这一地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山歌之乡”。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的革命烽火蔓延至闽西地区,中国共产党将先进的革命思想第一次带到了这片土地,充满智慧的闽西人民创作出许多以革命为主题的红色歌谣,形成了独特的闽西红色歌谣文化。
1 闽西红色歌谣的艺术特征
1.1 创作特点
闽西红色歌谣作为闽西客家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其具有鲜明的创作特点。首先,其具有浓郁的闽西文化特点。当革命的烽火来到闽西这片土地时,热情智慧的闽西人民就开始将闽西山歌与革命文化相融合。目前流传下来的闽西红色歌谣大多是在传统闽西山歌基础上填词而成的,具有乡土气息浓、曲调抒情优美、歌词通俗易懂、演唱朗朗上口等特点。这些红色歌谣中,有的表现了工农阶级在国民党资产阶级压迫下的穷苦生活,如《穷人叹》《妇女苦情歌》等;有的则通过朴实风趣的语言反映了红军不畏困难、勇于拼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闽西苏区的早期领导人阮山创作的《救穷歌》《工农银行周年纪念歌》等脍炙人口的歌谣。这些歌谣在当时受到了红军战士、地方人民的喜爱,红军战士常常在行军、休息、战斗过程中演唱这些歌曲,有时又即兴进行二次创作,既表达了战士们积极的革命态度,也促进了红色歌谣艺术价值的二次提升。
1.2 语言特点
闽西红色歌谣在语言上的特点就是大多以当地方言进行演唱。运用当地方言不仅可以使歌词内容更符合曲调特点,同时也可以使这些歌曲在闽西人民间广泛传唱,拉近红军与当地百姓的距离。通过传唱这种通俗易懂、情感淳朴的革命歌曲,百姓可以生动形象地了解红军的革命思想,体味红军带给百姓的实际利益,有助于人民战争局面的形成,为红军提供坚实的革命基础。当时,闽西地区的红军通过演唱红色歌曲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革命热情,百姓对红军的热爱也十分强烈。
1.3 音乐特点
闽西红色歌谣继承了传统山歌的发音、韵律、装饰音、衬词等特点,再辅以当时流行的革命音乐风格,使歌曲整体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具有较为丰富的艺术价值,表达了共产党人对于革命的高度热忱和对于美好前景的无限憧憬。在音阶上,红色歌谣主要采用的是中国传统音阶模式,即宫、商、角、徵、羽。其中以徵音阶为主,羽音阶次之,其他三种音阶应用较少,且音阶应用大多以不完整音阶为主,其中通常夹杂不稳定的变音,这也是闽西传统客家民歌的音乐特点之一。在音乐节拍上,闽西红色歌谣主要使用2/4拍和3/4拍,而4/4、3/8、4/8拍等次之,且通常在一首歌曲中采用多种节拍混合的形式,使歌曲本身充满变化。
2 闽西红色歌谣的传承
作为党中央先进理念与革命思想传播的良好平台,高校应当成为红色歌谣传承的重要区域之一。
2.1 将红色歌谣编入教材
要想使红色歌谣真正走入校园,比较有效的手段就是将红色歌谣编入教材之中。这能够使学生在了解、演唱红色歌谣的同时,对歌曲的创作背景、曲调、旋律与艺术价值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并对歌曲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例如,《救穷歌》《工农银行周年纪念歌》的了解和学习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意识。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编写相关教材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歌曲的道德价值与教育意义,应将意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歌谣编入教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革命先烈的革命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2 开设红色歌谣课程
要想真正使红色歌谣得到有效的传承,并在新时代下绽放其独有的光彩,就需要高校在日常教学课程中开设相关红色歌谣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学生能够从全新的角度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了解。如学习《共产党小调》,可以使学生了解1929年红四军从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的全过程,从歌声中体味这一阶段不断胜利中的红军和根据地群众的喜悦之情,体会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课程开设具有示范性、代表性。相关课程在开设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课程的普适性,这样既有利于高校将本校优秀课程向其他学校进行推广,同时也有利于高校间展开对红色歌谣相关课程的教学交流。这就需要教学工作者设置的相关课程符合高校学生特点和先进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的开设更具教育意义。同时,课程设置应具有灵活性。由于红色歌谣包含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较为丰富,相关人员在课程设置时应注意给教师和学生留有一定弹性教学空间,这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吸收与掌握。此外,红色歌谣课程的设置要具有时代性,积极寻求红色歌谣表达的思想中与当今社会主流思想相契合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教学,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和思想境界。
3 闽西红色歌谣的保护
据相关调查可知,闽西红色歌谣最早起源于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闽西当地音乐工作人员为提升军民的战斗力,创作了大量的红色歌谣。这些红色歌谣能够激起工农群众的革命热情,使红军战士斗志得到提升,士气得到鼓舞。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淡忘了红色歌谣,红色歌谣的地位岌岌可危。在此情况下,应当做好保护工作,使红色歌谣更好地在我国流传。
3.1 政府保护
政府是闽西红色歌谣的保护主体,只有政府颁布相关文件,各相关单位才能够重视起闽西红色歌谣。因此,政府应当发挥好带头作用,鼓励下属各级事业单位宣传红色歌谣,让人民群众能够感受到当初祖国建立的艰辛过程,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意识,使红色文化在我国得到更好的传承。现阶段,政府一般会在大型艺术类演出中将红色歌谣纳入其中,比如人们熟知的春晚。为有效保护闽西红色歌谣,在春晚节目编排方面可以将红色歌谣纳入其中,以歌曲、歌剧、小品等方式,使战争时期的情况再现。导演组可以将战争时期人们为新中国奋斗的情景通过节目再现,在节目中可以将歌词中较为经典的部分融入进去,如《奋斗曲》中所阐述的“工人们,摩你的拳,擦你的掌,向资产阶级进攻。打倒那帝国主义、国民党,革命方能成功”,这些慷慨激昂的歌词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政府对闽西红色歌谣的保护不单单只是通过一些法律文件,更加重要的是宣传,并能够使红色歌谣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人们对红色歌谣认可,更多的人去学习,这才是对红色歌谣最好的保护。
现阶段人们生活日益富足,但是工作压力却越来越大,在生活的压迫下,人们的精神变得匮乏。这些红色歌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从前的《奋斗曲》表现的是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昂扬斗志,而在现在的《奋斗曲》需要鼓励每一个人战胜内心的疲惫。只有在新的时期赋予这些红色歌谣新的含义,才能够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它们。
3.2 档案式保护
3.2.1 档案式保护原则
档案式保护一般会遵从两种原则。第一是保护为主原则。红色歌谣属于文化遗产的一种,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能够反映出当时的革命精神。对于红色歌谣的保护,我们必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在保护中加强利用,在利用中促进保护。第二是整合力量。我国红色歌谣由于受到传播途径和其他因素影响,少数歌谣并未被收录,依旧有许多民间红色歌谣流散在闽西各地,且收集难度较大,需要当地政府和相关民间组织共同努力,相关管理部门无法单独进行有效的收集。只有各级部门相互合作,才能够更好、更快地收集红色歌谣。红色歌谣保护,不只是我国政府负责的事情,也需要我国所有人的合作和参与。因此,红色歌谣保护工作应当由政府带头,人民参与,这样才能把红色歌谣保护得更好。
3.2.2 档案式保护方案
档案式保护方案的要点是真抓实干、尽快抢救。红色歌谣本身的特殊性使红色歌谣濒临灭绝。时代的变化使文化发生变化,歌谣文化也会随之改变,每一个时代缔造了不同文化产物,同时肩负时代使命。红色歌谣已不复当年风光。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日趋多元,文艺形式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革命时代烙印的红色歌谣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审美习惯。因此,传统红色文化逐步被推到边缘地带。档案式保护方案应当从基础的普查开始,对20世纪的红色歌谣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如鹭江出版社出版的《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集》。政府也应当加大投入力度,对红色民谣进行摸底式调查,将收集的民谣进行档案式管理,组织各方力量尽全力抢救。
4 结束语
红色歌谣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有利于丰富我国音乐领域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使当代人更好地体会革命文化与革命思想,使人民树立起爱国意识与奋斗精神,从根本上提升民族凝聚力,为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集[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
[2]汤家庆.中央苏区文化建設史[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6.
[3]李智.高校声乐教学中红色歌谣的传承价值探究[J].艺术评鉴,2016(5):136-138.
[4]金冉.中央苏区红色歌谣教育传承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2.
[5]伍荣生.闽西客家红色歌谣的艺术特征及价值增值模式阐释[J].大众文艺,2013(12):69-70.
[6]李彪.浅析闽西苏区红色歌谣创作特征[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6(5):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