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成
山东快书的现实题材创作不是轻松的话题。传统曲目是创作现实题材作品的源头根本。不深入挖掘传统曲目的一般规律,创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继承和创新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没有很好地继承传统,创新就是伪命题。
山东快书的创作题材从宏观看,可分为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就创作而言,历史题材是创作的根儿,现实题材是生活的景,创作不能断了根儿,断了根儿就画不出新书的景。更深层次理解,创作的“根儿”就是从历史题材中挖掘出的山东快书的艺术特色。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艺术特色都是题材选择的原则和创作的依据。
“山东快书是韵诵体,是一人多角的说唱艺术。它的特点之一故事的口述性,没有简洁而曲折、单纯而丰富的故事,就构不成山东快书。”①陈增智先生的这段话,阐述了山东快书的创作离开其艺术特色就不成立的观点,对创作而言字字珠玑。
了解山东快书的艺术特色,就是在继承传统创作手法上往前走了一大步。仔细观察,艺术特色就是艺术的表现手法。继承是“为了使笔下、台上的人物更能‘活起来,更加独具艺术特色,决不能放着这些现成的方法弃之不用,非但要用,还应下一番苦工夫,用得恰到好处才是。”②有继承,才有创新。
继承,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地袭用山东快书的原有技法是对的。相反,时代不同了,生活内容变了,所表现的人物换了,人们的语言、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和旧时代也不同了,艺术表现形式也必须随着变化。”③
在研究山东快书的诸多艺术特色前,首先要对已有作品有所了解。山东快书历史题材的作品,俗称传统段子。山东快书《武松传》以外历史题材的段子本来就不多,《传统山东快书大全》除《武松传》以外,也就收录了《鲁达除霸》《李逵夺鱼》《大闹马家店》《小寡妇上坟》4个单段。收录的小段只有《一窝刘》《十八扯》《对》《大实话》《大瞎话》《绣花鞋》《两头忙》《大脚姑娘》《柿子筐》《矬姑娘》《拙大嫂》《看财奴》《吹大话》《小女婿》《耗子摔跤》《要娃娃》《偷杏》《老头牵羊》十八个小段。
目前来看,选择传统题材进行创作的量不大,形成不了创作选材的主流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欣欣向荣的生活才是选材的重点。由于山东快书的表现手法就暗藏在传统作品里,所以要在传统题材的经典中寻觅艺术特色,提炼表现手法。
把传统作品和选材的概况大致了解以后,就要追根溯源,山东快书的艺术特色来源于《武松传》这部作品,无论是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选择,都要先从了解《武松传》的艺术特色开始。从《武松传》里探寻山东快书的艺术特色,追到根,问到底。发现艺术特色就找到了表现手法,理解了表现手法的意图,并沿着意图深入内部思考体会,才会找到创作的方法,如法炮制,周而复始,慢慢积累,才会形成作者的心像④。从某种程度上说,山东快书的创作能力是和传统经典长期相处后产生的结果。
(一)喜感特色
快乐在演员和观众之间传递,充满喜感是山东快书最明显的艺术特色。高元钧大师只要登台和观众一打照面,一句话没说呢,那快乐、亲切的喜感情绪就会瞬间感染观众,不容你不喜欢他。《武松打虎》是继传统书目《武松传》后的创新之作,这篇作品不但扩充了《武松传》的书目,还提升了英雄当为民众除害的思想境界,但无论怎样创新都没有改变其喜感特色。即使人与老虎搏斗这样的紧张而恐惧的场景,也没有离开山东快书应有的艺术情绪,武松打虎像人逗大猫那么开心。以《武松打虎》为例,观察一下其充满喜感的艺术特色。
撇开山东快书在叙述故事上的独特手法,单看高元钧大师是怎样展现山东快书喜感特色的。仔细观察发现,施耐庵先生和高元钧先生分别把这一段的句号划在了不同位置。施耐庵先生在夸张描写“酒都化作了冷汗出了”后,划上了这一段的句号,在句号后留给了读者慢慢回味的空间,这是文学作品的可读之美。说书追求的是现场观众的瞬间反应,“武松一见真有虎,一身冷汗湿衣裳。”如果在这儿划上句号,山东快书的喜感特色就没有了。高元钧先生一改前边惊恐、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跳出节奏,就像和老朋友拉家常一样:“噗—— !十八碗酒顺着个汗毛孔都出来了。”观众凝神静气等待书的下文时,突然冒出“一点儿都没剩”五个字,出乎意料的结果让观众咔嚓爆笑,炸响了包袱。这五个字的精妙之处在于突然跳出事件本身,以违反常理的方式找底。“把酒化作汗都出来了”,本身就是夸张的描述,在观众关心酒化作汗的时候,“一点都没剩”猝不及防地从另一方向袭来,让观众获得了意外之喜,从而彰显了山东快书的喜感特色,这就是艺人们常说的“理不歪,哏不来”的道理。
“你要拿酒两拉倒,
不拿酒揍你两巴掌!”
(白)“受不了,几巴掌?两巴掌?
别说揍我两巴掌,
爆儿!一巴掌见了五老娘(啦)!”
“五老娘”是谁?传说地府有十殿,第五殿是掌管天下生死的阎罗王,也有些戏文或书面语中雅称其为“五殿阎君”,老百姓俗称“阎王爷”。在这儿完全可以说成“爆儿!一巴掌我就见阎王(啦)”,这时偏不说见阎王,而是俏皮地把阎王爷的老婆“五老娘”搬出来,好像是到了二大爷家就一定会见到二大娘一样。这种幽默带来的喜感会让人忍俊不禁。研究山东快书的创作,就一定要研究这种幽默、跳跃、发散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展现其特色。
老虎说:“我不干那!”
武松说:“你不干可不行那!”
老虎说:“我得起来啊!”
武松说:“你先将就一会吧!”
老虎说:“我这不好受呀!”
武松说:“你要好受我就完啦!”
人虎大战一对一,在小说《水浒传》中,老虎出来以后,施耐庵对人物语言无须描写,一句“武松见了,叫声:‘呵呀!”的描写就足够了,其余笔墨全都用第三人称的描述,就完美地完成了小说的使命。如果把小说的文字原封不动地压上韵叙述,行吗?行。可那就不是山东快书了。为了保持山东快书的喜感特色,高元钧先生讓老虎和人对上了话,老虎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铺垫,武松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包袱,这段描述是神来之笔,他把山东快书的快乐情绪写进了观众的心里。
(二)戏作性⑤
“快书戏作”是对山东快书“戏剧性”特征带有定性分析色彩的描述。“戏作性”是山东快书创作和表演的艺术逻辑。
在论述山东快书“戏作性”之前,先看看一些作者在没有设定任何悬念的情况下,开端或中间写的大量第三人称叙述性的语言,如:
“说了一个同志本性仇,
他是一个90后,
工作处处都优秀,
思想水平算一流,
对自己要求特别严,
为人诚实最忠厚……”
以上第三人称叙述部分,都是一些价值评判性的词句,没场景、没动作、没人物形象,作者还不吝啬笔墨,写得枯燥冗长。传统的经典作品都是“让人物说话,用故事说理”。欣赏一下传统经典《武松赶会》,一开始就通过武大郎向武松诉说的手法,推动故事发展。
“我说小兄弟……
你可千万别提去赶会……
咱们这里可跟那个往年大改常啦!
东岳庙,在先说是个东岳庙,
到现在变成个阎王堂啦……”
这一大段唱词一共90行,采取了跳进角色说话,表面看是武大郎向武二郎诉说赶会的不测和危险,劝诫弟弟不要去赶会,其实作品已经触动了观众对故事中人物命运的担心,从而巧妙地设置了悬念。演员从容地通过武大郎的嘴把故事的背景、人物关系、利害关系等交代得清清楚楚。靠人物对话、活动等因素交代剧情,是山东快书作品的创作基本手法。
对话在哪儿出现是很有讲究的,观众在设置的悬念中进入了听书的节奏后,一段“贴报单”罗列的就是沿线的地名,短暂的游离并不使剧情显得枯燥,反而演员酣畅淋漓大段的贯口技巧让观众称奇叫绝。当返回故事主线的时候,更增添了观众一探究竟的浓厚兴趣。
为证实山东快书“戏作性”这一学术观点,笔者把《武松赶会》《武松打虎》的定量研究,数据分析和统计引用如下:
从“言语行为分类分析”,山东快书的言语行为大致可分為三类:第三人称叙述部分、角色言语部分、心理描写部分。山东快书“戏作性”的特色会体现在角色言语的比重上。《武松打虎》总共352行,武松告别了小酒馆独自上山,在老虎出来之前,他没有任何对手戏,即使这样,角色言语依然占据了整个篇幅的41.76%;《武松赶会》角色言语占整个篇幅的64.71%。传统经典中“角色言语”对故事的背景交代、矛盾冲突、悬念设置、故事发展、人物塑造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把这三篇作品的言语行为进行数据分析,三篇作品总共1224行,第三人称的叙述428行,角色言语780行,心理描写仅仅只有16行。戏剧一人一角表演,山东快书一人多角又说又演。只要演员进入角色说话就已经开始了表演。就塑造人物而言,山东快书和戏剧异曲同工。山东快书在表演上强调“戏作”,在创作中强调角色言语的要求。“戏作性”是脚本创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三)动作特色
山东快书作品要写好语言的动作性。
山东快书“主要是通过演唱者繁复的动作、丰富的表情去演故事,刻画人物,这又和同属曲艺的评书、弹词的长于描写心理活动,善于借风物景色写人的特点不尽相同。快书中描写内心活动和景物,笔墨总是极节省的。如《武松打虎》中,武松在危急关头,只用了两句心里话:‘我要是不把虎除掉,老虎总要把人伤!第三句‘一咬钢牙往上上……又是动作了。”⑥这是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海量的艰苦创作后得出的结论。沿着陈增智老师的足迹,继续深入《武松打虎》,看看动作性语言的面貌,挖掘作品的动作特色,对山东快书语言的动作性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
当你看到“手里拿着一条哨棒”这句唱词的时候,就会浮现一条哨棒拿在武松手中的形象,此时演员动的部位是“手”,做的动作是“拿”。“手”是说话时最敏感的部位,如“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功夫练到八年上”,出现了摆手否定、大拇指肯定、表现数字等手部小动作。分析《武松打虎》的动作性特色,先从“手”说起。
把那包袱背在肩膀上;
手里拿着一条哨棒;
皮锤一攥像铁夯;
巴掌一伸簸箕大;
两碗好酒忙摆上;
端起一碗喝了个净;
不拿酒揍你两巴掌;
把脸一捂叫了娘了;
掐着个脖子“嗯啊嗯啊”吃得香;
抡起哨棒往下打;
武松气得猛一扔;
这武松八步赶蟾忙按住;
把老虎摁到地当央;
这武松解开了包袱;
付完了酒账,把包袱系好;
酒家后边拽衣裳;
好热的天,敞开怀再走;
这武松把包袱放在石条上,
就把哨棒立树上;
恶狠狠地皮锤夯;
“动作性”是山东快书作品生动的基础,把《武松打虎》关于手的动词粗略挑选一下不难发现,手的动作和作品的生动密不可分,唱词中的“背”“拿”“攥”“伸”“摆”“端”“揍”“捂”“掐”“抡”“打”“扔”“按”“摁”“解”“系”“拽”“敞”“放”“立”“夯”等动词都是手的动作,都是显性的,是动词且有动作,但程度、角度、力度各不相同,轻重缓急、情绪表达都有变化。在创作山东快书时,择词严谨和精准、通俗而传神,生动的唱词要让手有事儿干。手到哪儿,演员的眼睛常常跟到哪儿,手势往往连着眼神,初学者容易“乱在手上,死在眼上”,所以手的动作更要写准,该“掐”时不能用“摁”。
“动词要说出动感来”,是高元钧大师的艺术感悟。此处的“动词”不等同于语法意义上的动词,它是可以做出动作的词,包括显性的有动作的词,隐性的看似无动作实则有情绪的词,具有“可盯”能交流的词,还包括能产生动作空间的“可行性”的词。所有显性、隐性可以产生动作的词,不但要做出动感来,还要能说出动感。山东快书语言的“动作性”,展现了语言艺术的舞蹈性,不管是显性还是隐性,都是创作与表演需要仔细揣摩的地方。动作的显性和隐性形成了动态,展现了山东快书独有的艺术魅力。
(四)夸张特色
山东快书作品为了增强感染力,调动观众的想象,加深印象,提升娱乐性,有时常故意把某些特点以戏谑夸张的形式进行极致描述,这种特色称为山东快书的夸张特色。
山东快书的夸张,不能理解为简单的放大描述,除了长、短、轻、重、大、小、多、少等性质,有时故意强调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把平时看来没有必要说的话夸张罗列,层层叠加递进,变成对艺术“有用的废话”,最终造成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违背常识“拧巴”着描述。在创作中如果能娴熟地掌握,定会妙趣横生。下面就从传统经典中解读和学习。
山东快书称武松为“大个子”,对其个头的夸张贯穿《武松传》。如传统山东快书《闹公堂》,武松作为人犯被押上了公堂……
“你身量多高,站起来,
你叫本州我望望。”
“是!”武松往上猛一站,
好家伙,差四指沒到大梁上。”
为了渲染武松个子大,从“为何立而不跪啊?”大老爷第一次质疑,而后“站堂的近前忙垫话”,大老爷进一步质疑“他怎么跪着比你站着长?”一问一答一质疑,几层递进,为了最后“差四指没到大梁上”的夸张做了充分的铺垫。这种对“高大”极度夸张的手法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
把武松的大个子夸张到了极致,却不是为了夸张而夸张,这里的夸张是为说书服务的。如果在《闹公堂》把武松的个子夸张成这样可以吗?
“武松往上猛一站,
大脑袋,顶破了屋盖出了房,
武松刚刚直起腰,
天灵盖,正顶在银河的东岸上。
老爷揉眼低头看,
大堂里,就剩双大脚丫子站当央。(啦)
哎?站堂衙役都哪儿去了?
嗯!都捂着个鼻子贴着墙呢。
(白)怎么还都捂着鼻子啊?
那武松,五个半月没洗脚,
臭脚丫子熏得慌。”
这样描写,武松的个子是更大了,还有声、有色、有气味,但和书理、书情就相悖了。夸张可以无度,但要为说书服务。夸张是说书的手法,不是说书的目的。无论是“手指头‘扑扑棱棱棒槌长”,还是“身量儿不高过了鼓楼”,夸张的艺术手法常和比兴同用,夸张得有趣,比兴得得体。得体于“手指头”是人的器官,多大个自己有数。棒槌是那个年代的日用品,谁都知道手指头和棒槌的差距,谁也不相信人手指头能长到棒槌这么长。为什么观众发出会心一笑时从未质疑真实,因为艺术的真实和生活中的真实是有区别的,艺术的真实虽来源于生活,却是对艺术特色的彰显。进行山东快书创作时,应该抓住艺术特色较好地运用夸张。
夸张依靠作者的想象力,高大可以夸张,速度也可以夸张,如《武松装媳妇》两个解差武松走得快:
四里半地进过了庄。
(白)有的问了,怎么走这么快呀!常言说得好,
说书的嘴,唱戏的腿,我这“嗷”的一声!你
别说是飞机,就是火箭,嗤儿!他都追不上!
就这么快!
“唱戏快在腿上,说书快在嘴上”,从人物对话突然跳到第三人称和观众聊天,演员节省体力的同时,拧紧了夸张后观众笑散了的情绪,也为下面的剧情悄悄地做了铺垫。
……
这些东西没吃饱,
又吃了,六十个粽子四斤糖。
(白)怎么吃这么多呀?是啊!他们吃得多一点,我再夸大一点儿,两下里一凑合,反正吃得不少就是了。
这是一段精彩的“多”的夸张,更精彩的是夸张后故意自我揭穿,调侃似地和观众直接交流“我再夸大一点儿”。观众心里会说:“还夸大一点儿?这岂止是一点儿啊?”这种短暂地游离在故事之外的“小插花儿”包袱,瞬间拉近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让观众获得额外的喜悦,这是精彩落在精彩上的妙笔。
山东快书创作的手法种种,夸张举足轻重,创作山东快书时,若能展开想象,找到那个可以用夸张描写的点,给它一个故意夸大的理由,故意的才有趣,夸张的才有理。夸张,貌似违反常理,违反常理的写作方法却暗藏着写作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为了艺术的真实而存在。把不合理的夸张到了极致,就找到了趣味,趣味是山东快书艺术不可缺少的东西,无趣不成书。
山东快书还有多少艺术特色要我们发现挖掘整理,比如包袱特色、悬念特色……等着我们深入体会精要。山东快书的现实题材创作要研究这些传统经典里的手法,大师已经用作品为艺术立法。要写好现实题材的作品,深入了解学习传统是必由之路,一名优秀的山东快书作者一定要对山东快书的文化基因了如指掌,传统是根本所在,创新是发展的必须,所以研究传统是创作现实题材的基础。
注释:
①陈增智:《李三宝传》,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第204页。
②陈增智:《李三宝传》,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第205页。
③陈增智:《李三宝传》,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第205页。
④百度百科:作家对生活物象的感觉和体验达到一定的程度,就自然产生了创造艺术形象的要求和冲动。积存在作家头脑中的大量表象重新进行了组合和化合,从而在作家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愈来愈明晰、完整的崭新的形象,这就是作者心像。
⑤山东快书具有戏剧性特征,跳进跳出“一台人物,一人做戏”的简称。
⑥陈增智:《李三宝传》,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第2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