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慧明
2018这一年,多位曲艺界特别是相声界的前辈名家相继辞世,不仅是我们相声行业的重大损失,也令无数相声观众们由衷地扼腕叹息。作为曲艺理论研究者,我们在深切缅怀这些前辈的同时,从理论层面认真客观地总结他们的表演经验与艺术追求,理应成为当前最为迫切的课题之一。
本文即以师胜杰先生的相声作品为例,重点谈谈他对相声美学精神的承继与传扬。
一、相声除了讽刺,还有“美”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相声的艺术功能主要归结为—— 讽刺,诸如“相声是匕首,是投枪”,“针砭时弊”“鞭挞丑恶”之类的概括屡见不鲜;或者,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将相声简单地一分为二为“讽刺”与“歌颂”两大类,至多扩展为讽刺型、歌颂型和娱乐型三大类;而当前,则是过度强调了娱乐、搞笑功能的相声创演活动大行其道,以至于将原本作为手段的“包袱儿”直接等同于了终极目的……以上种种,无一例外都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相声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最应该具有的美学精神。
诚然,讽刺是相声最明显的标志,那么,相声除了有“刺”就没有别的了吗?当然不是。一段好的相声作品,必定是有趣、有味、有美的,诙谐不能肤浅,讽刺不宜直白,绝不会仅仅止于情绪的宣泄,其引人发笑的出发点当是引人向善,是从善意的嘲讽中反观人性自身的弱点,从开怀的嘲笑中抒发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一句话,若能达到“婉而多讽,谑而不虐”的艺术效果方为上乘,相声之“美”恰恰就在其中。
一代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是较早就旗帜鲜明地提出相声中的美学概念的,他常说:“艺术离不开美学,相声艺术也不例外。”比如他所撰写的有关相声表演的理论文章中,无论是谈演员的修养与态度,还是谈相声表演的技巧与特点,都始终强调相声要给人以美感,而他演绎的许多经典作品之所以至今仍令人百听不厌,回味无穷,很大程度上也正是源自于他落落大方、洒脱自然的表演中所显露出来的美学风范,格外值得我们推崇和研究。
作为侯宝林大师关门弟子的师胜杰先生,以其“俊逸的舞台风度、洗练的艺术语言、内涵的相声滋味以及不断进取绝少重复或雷同的创新思路和艺术形象”,将他对相声美学精神的自觉承继与传扬展现得鲜活生动、趣意盎然。
二、从技到艺,呈现相声之“美”
师胜杰出生于相声世家,自幼便深受传统相声氛围的熏陶,基本功扎实,谙熟相声表演的丰富手段。更难能可贵的是,从他早期创演的相声作品中,已经能够看出他对相声之“美”的有意识地自觉追求。
譬如创作于1978年的相声《醉酒歌》,不仅在当时令他脱颖而出,时至今日也仍然为观众所津津乐道。在塑造作品中的这一醉汉形象时,师胜杰并未将其简化为东倒西歪、丑态百出的样子,而是“从人物出发,根据内容的需要循序渐进地将醉态从‘醉汉身上一点儿一点儿地表现出来,并没有大的肢体动作,让观众一目了然地看到了一个清醒—— 微醉—— 烂醉的十分可笑的‘醉汉形象”。正是基于他对人物内心的细致揣摩,对人物言行的形象再现,尽管距今已经四十年过去了,但这个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却并未削减,仍是广播电视栏目中被反复点播的节目之一。
作为一名相声演员,师胜杰有着得天独厚的外在条件,清朗的外形和清亮的嗓音令他一上台,俨然已经给观众带去了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而他对“说学逗唱”诸般技艺的娴熟运用,往往更是令作品锦上添花。与此同时,在从技到艺的舞台实践过程中,他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丰满而又個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譬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令他声誉鹊起的一系列现实题材相声作品《郝市长》《肝胆相照》《小鞋匠的奇遇》等。
那位关心群众疾苦、认真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好市长”(师胜杰 、于世德《郝市长》1981)那位知人善任、敢于抵制错误路线的“女伯乐”—— 云书记(师胜杰 、冯永志《肝胆相照》1984)那个自学成才却就业无门的小鞋匠,有点儿清高倔强又有点儿玩世不恭的性格,一段英语绕口令语惊四座(师胜杰 、于浮生《小鞋匠的奇遇》1993),塑造这些有着现实原型的人物形象,他没有刻意地歌颂、人为地拔高,而是以相声的表现手法,赋予人物真挚自然、可亲可敬的魅力。正是通过这几个获得全国大奖的作品,奠定了他一流相声演员的地位。
曲艺理论家薛宝琨先生曾经撰文,将师胜杰的艺术概括为“技艺相契的表演,约而实丰的形象,贯通传统的气韵,内敛俏雅的风格”等,确实是相当精准的定位。
三、传统的承继,自觉地传扬
侯宝林先生曾经就相声的表演总结过这样十二个字—— “宁肯不够,不要过火,恰到好处,留有余地”,细究起来,这应该也就是侯先生对相声艺术的美学特征的高度概括,实际上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一脉相承。
如果说,侯宝林先生集毕生心血,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丰厚的人文积淀,将相声这门曾经不为人所重视的表演形式正式带入了经典的艺术殿堂,那么,以师胜杰为代表的这一代相声演员们,则以他们各尽其能、各展其才的努力,让相声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与多元,更具有契合时代特征的美学境界。
曲艺理论家王素稔先生在《趣味、滋味与观众》一文中,曾经语重心长地谈道:“……应该说,这滋味是趣味、也是笑的源头。蕴含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演员的艺术技巧之中的这种滋味,如果是与观众对生活的评价及美感趣味协调一致的话,必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确实,以师胜杰常演的相声《学评戏》《杂学唱》而言,无论是作品的剪裁还是表演的节奏、气口,无一不体现出他对生活细节的精到把握,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和对相声之“美”的充分自信。
进入21世纪以来,师胜杰又为我们奉献了诸如《同桌的你》《打工奇遇》《老戏台》等佳作,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清新脱俗,令人赏心悦目。从中,清晰可见他作为一代相声演员之翘楚的生活功底和艺术修养,特别是对相声之格调、品位的自觉追求,对今天的后辈演员们来说,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