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共享单车的一天》

2019-03-10 19:34徐开麟
曲艺 2019年1期
关键词:黄车曲艺单车

徐开麟

2018年10月12日,由中宣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落下帷幕。在为期11天共计8场的比赛中,从全国千余作品中脱颖而出的48个相声小品同台竞技,为全国观众奉上了艺术盛宴。滑稽小品《共享单车的一天》成为佼佼者。该作品凭借别出机杼的立意、贴近民生的角度、惟妙惟肖的表演获得了小品组第二名,这无疑是对上海滑稽剧团的几位80后主要创演者的极大肯定。他们表示,CCTV舞台上高光的瞬间是对台下的付出和心血最大的肯定,“我们不仅是在表演上海滑稽,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向全国观众推介南方曲艺。虽然这样说可能有些托大,但在CCTV舞台我们实实在在地有了一种使命感。从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慈溪赛区到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一路走来,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所有关心、帮助、支持过我们的人。《共享单车的一天》的成功也是我们共同探索创新、坚持追求的回报。”

在吴语方言区,滑稽是相当受欢迎的。但距离吴语区越远,滑稽的受欢迎度甚至知名度就越小。所以《共享单车的一天》能在全国千余个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总决赛24强,并最终捧得优秀作品奖、最佳小品导演奖两项荣誉,实属不易。

《共享單车的一天》之所以成功,我认为凭的就是一个字:“新”。新的视角、新的选材、新的呈现和新的思考,都给作品带来了新的看点,从而引发了观众新的笑点、新的感悟,这就是我们能从《共享单车的一天》中共享到的创演体悟。

视角新,作品则新。《共享单车的一天》是创演者对生活细致观察、用心感悟后生发出的新发现。共享单车因其使用方便,受到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几乎在一夜之间,共享单车成为了大上海的一道风景。这对于要时刻从生活中寻找创演素材的曲艺人来说足够有吸引力。对于如何创作一个共享单车主题的曲艺作品,我和《共享单车的一天》的作者之一张晓冬有过私聊。也许是年龄上的差异,我的侧重点是老年人如何也能享受这一新生事物带来的便利,创作路径则是强调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是跟上时代、享受美好生活的必需。而张晓冬这些年轻人的视角则关注着共享单车的命运,思考的是“能否让共享单车得到正常的、文明的共享?”显然,年轻人的切入点是更加人文的。视角新了,作品的创演路径自然与众不同,这也为他们之后的创作与呈现奠定了“新”的基础。

选材新,故事则新。在上海曲协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参选作品的选拔演出中,我和评委们第一次见到《共享单车的一天》的成品。在欣喜之余,我总感觉《共享单车的一天》这个名字似乎太直白了一点。但在一段时间的思考后犹如福至心灵,我突然体会到这个直白名字的“妙处”。事实上在共享单车愈加普及的同时,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也随之出现:一辆共享单车从晨到夜会为不少人提供便捷,但其中某些人为一时便捷,比如将车子随意停放,给城市中的其他人带来不便捷甚至安全隐患;毫不爱惜单车,视公共财产为他人之物件,随意丢弃甚至蓄意破坏。如果单车有灵,也会无奈地发出“既为便捷生,缘何又遭罪”的慨叹。而用这一直白却又带有些哲学意味的题目示人,观众可能会在第一时间领会创演者的意图,进而在已知的现实中期待未知的艺术展开。所以人们看到了一辆共享单车一天的“人生轨迹”。“管车人”“骑车人”“虐车人”“毁车人”“修车人”轮番登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幅观众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景,这种强烈的对比会给共享便捷的人们带来强烈的情感刺激,进而产生思考。正如专家廖向红点评:“节目从熟悉的日常生活取材,所以表演出来真实、亲切、自然,通过艺术加工给共享单车赋予了生命和情感,让整个表演更加生动。”

呈现新,笑点则新。在这个观众笑点日渐提高的时代,如何让观众发自内心地笑、文明健康地笑,是当前曲艺界普遍探讨的话题。而《共享单车的一天》在这一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创演团队用滑稽戏轻松自如的表演特点,融合独脚戏“跳进跳出”的表演方法,采取拟人化的手法创作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作者曹毅在剧中饰演“小黄车”,为了演得像,他多次在共享单车的停放点观察模仿,还差点被热心市民当作偷车贼。他因此打趣,“为了《共享单车的一天》,从排练到演出,我已经摔倒了一百多次,跪了近千分钟,观众再不笑,也对不起我的‘脚馒头了。”

《共享单车的一天》的故事是富有时代性的,呈现方式是时尚的,台词是时髦的。导演虞杰把曹毅、张晓冬、沈远、陈思清等饰演的角色,都制造成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这一个”:“小黄车”、运动女、直播男、修车人等。而二维码、小广告、海藻、海豹、“美颜加个滤镜”“无美颜无P图”等元素的穿插出现,使作品与生活有了和谐共鸣,切合了观众的观赏心态。

思考新,共鸣则新。《共享单车的一天》中,“小黄车”有一句台词:“本是为‘节约资源而制造的‘共享单车,为什么最终反成了浪费资源?”这既是作品的点题台词,也是留给观众的一道思考题。《共享单车的一天》演绎出不同人对待共享单车的态度,映射出现实生活中缺乏公德心的表现,并用喜剧的方式对这种不良风气进行了讽刺。

何为“共享”?顾名思义,共享就是物品或信息的拥有者与他人分享使用权或知情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共享的物品,除共享单车外,还有购物车、雨伞、充电宝、书籍……这些都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总有一些人把共享变成独享、乱享,甚至虐享。申城大街小巷的“共享单车”也没有幸免。“我还是幸运的,也就少了个铃铛,比起我大哥和二哥好多了,我大哥被人挂在了树上,活不见人,我二哥被人扔到河里,死不见尸。就等下一个好心人把我送回停车点吧。”这是当“小黄车”被人拆下车铃的时候一段透着辛酸的“自白”。这个“让共享单车自己说话,为自己的遭遇发声”的创意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被证明是有亲历感的,是有时代印记的。

《共享单车的一天》深耕内容,发人深省,是一部贴近生活、能打动人心的好作品。让人们在“小黄车”被弄得伤痕累累、支离破碎、奄奄一息的一天中,看到自己平日的一些所作所为。当作品中退休的修车师傅救了这辆眼看就要被报废的单车时,人们是不是应该反思:“我该为‘共享做些什么呢?”

一部作品本身的思想性不能仅仅让观众看到,还要让观众想到并做到些积极有益的事情。就这一点来说,《共享单车的一天》是可以被看好和期待的,这辆小黄车最终得到了自行车工匠的善待,是正确价值的回归,也是社会的所思所盼。

作品或分南北,笑声不分南北。扎根现实、贴近生活永远是优秀作品不可或缺的保障。期盼着《共享单车的一天》的创演团队,能创作出更多有深度、有高度、有热度、真正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让人们得到快乐的共享。

猜你喜欢
黄车曲艺单车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共享单车为什么在国外火不起来
《曲艺泉城》
Rough Ride
牵挂一辆共享单车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单车三人
小黄车在哭泣
雨中的小黄车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