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狄 刚
区块链技术已经发展成一门独立的技术,成为各国争相布局的战略前沿,继英国、德国等国家将区块链上升为发展战略之后,2019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而近几年区块链凭借其独有的信任建立机制,逐渐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热门技术,将有助于提升社会多主体之间的协作效率,减少商业摩擦成本,优化社会资源要素配置。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当下要明确概念,“币”和“链”不能混为一谈。虽然区块链发端于比特币,但数字货币不一定基于区块链技术。从本质上讲区块链是密码学、对等网络、共识机制等各种传统技术的集成创新,不能夸大和神话其概念和作用。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对区块链的认识往往不统一。因此对区块链既不要误读也不要曲解,尤其对任何先进技术的作用要相信不要迷信。
再次对区块链要取其精华、回避短板。区块链以大量冗余数据的同步存储和共同计算为代价,牺牲的系统处理性能和部分隐私,并不适合零售、支付等高并发的支付场景,也要注意对商业信息和个人数据的隐私保护。但借助集体维护、多方协作、可证可溯、可信共享的优势,有望在存证、确权、贸易金融等公共服务领域探索多方共建系统,打破信息孤岛,加速数据的可信共享,重塑多方协作的机制。因此,需要我们清楚对应场景,不能为了区块链而区块链去追赶时髦,要正确认识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需要区块链,也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需要上链。区块链技术本身具有中性特征,采用什么技术,首先要考虑要解决什么问题,采用区块链技术之前先想想不用区块链会怎么样,是否存在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技术。采用区块链技术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革新式的好处。现在很多案例并不单一采用一种技术,区块链往往结合其他技术混合使用或者用于局部场景,针对不同的问题。实践证明,混合采用不同技术可以达到综合效果最优。
最后,区块链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子工程。不可否认的是,从诞生到现在,发展了十年的区块链技术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面临效能、安全、标准、合规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我们既不高估其现在的作用,但也不低估未来的潜力,而应该冷静思考、潜心实践,如何让区块链化解行业痛点,让区块链深度服务于实体经济。从实施路径上来看,区块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特征。我们经常遇到“工程是否存在系统漏洞?”、“链上链下的数据如何账实相符?”等质疑。因此我们应客观认识不存在任何可以包打天下的技术,对区块链应该也一样,应该综合考虑市场发展,风险管控、法律合规等多个维度的要求,链上链下联动,技术业务结合、创新与管理并重,充分发挥“区块链+”的数字潜力。
2019年,区块链技术在社会各界凝聚力量、联合创新、共同努力下,正围绕“性能提升”、“可扩展性”和“安全可控”三个方面,不断促进技术的迭代更新。
关于性能提升方面,区块链从网络和计算两个方面来探索改进。
首先谈谈网络优化。大家知道,区块链使用端到端网络通信机制,网络的时延抖动会显著影响消息传递和数据更新,是影响区块链性能的关键指标。因此,业界从消息压缩、降低消息广播范围等方面,实现网络通信的“降本增效”,提升区块链的性能水平。
其次讲一下计算改进。一方面,区块链的性能主要受限于交易的执行效率,交易执行效率低,与智能合约按顺序串行排队执行、计算能效受限是息息相关的。同时,现在的CPU都是多核CPU,智能合约并没有充分发挥多核CPU的计算优势。因此,业界正在研究智能合约的并行执行框架,充分发挥多核CPU和集群架构的计算效能优势,提升交易的执行效率。另一方面,业界从选择精简指令集、设计新的智能合约语言、采用兼容高效的字节码格式来进一步提升区块链平台的交易处理性能和普适性。
关于提高可扩展性方面,区块链主要从架构设计和跨链互操作两个方面来探索改进。
架构设计层面,一方面,通过将节点功能的微服务化,除了可以实现对密码模块、共识算法、虚拟机等功能模块的灵活组合和替换,还可针对性能瓶颈进行水平扩展,从而为节点的功能和性能提供可扩展性的优势。另一方面,集合中心化和分布式的混合式架构,愈发引起业界的重视,融合随机验证函数等特点,逐步衍生出分层网络、混合共识的研究方向;跨链互操作层面,多链之间的互联互通是2019年的关注重点。
目前,主流的跨链平台大多采用中继的方式,主要面向同构链的接入互通。异构的联盟链之间的跨链互操作进展缓慢,毕竟编程语言、系统接口、智能合约执行逻辑都不一致。相比同构联盟链的跨链互操作,异构联盟链的跨链还充满挑战,未来期待有更多的突破。
关于安全可控方面,现在的隐私保护算法、未来的抗量子密码成为应用落地的关键因素。
区块链通过数据的高度冗余,规避了单点故障的问题。任何节点都是平等的,如果出现故障,可以通过重新接入系统,进行数据同步,不用担心数据的丢失。但是,高度的信息冗余,会给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的保护带来很大挑战。一方面,通过零知识证明和多方安全计算解决数据的交叉比对和聚合利用问题,使得商业应用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地使用;另一方面,随着谷歌量子计算机的问世,如何研制可商用的抗量子密码体系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以中国人民银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为例,贸易金融是一个中低频交易,涉及多个主体、多个环节,彼此之间还要互信共享,尤其面向跨境业务,它的需求和区块链的特性是天然匹配的。贸易金融也是不断推陈出新,1.0阶段是个系统化、数字化阶段,业务流程线上化,是一个“手工搬家”的过程,风险主要靠线下防控;2.0阶段是平台化阶段,围绕单一应用场景,以区块链为基础搭平台,同时线上做到了风险防控。目前,很多企业都处于2.0阶段。但是,2.0阶段遇到了新问题,每个场景都有区块链,缺乏标准化,各个链的内部解决了信息孤岛,但是链与链之间又形成了新的信息孤岛。
因此,需要我们共同打造一个3.0的生态,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正在联合有关各方,打造一个“2 2 1=1”的生态体系。什么是“2 2 1=1”呢?
第一个“2”代表两套软的体系,构建一套数字经济理论体系和一套标准规范。理论体系主要研究技术供给与业务产出的因果与相关模型,通过标准体系,可以对业务进行抽象并形成最大公约数,实现业务的真正优化和流程再造,充分享受数字化红利。
第二个“2”代表,形成两套硬的突破。一个硬突破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围绕高通量、跨链互操作、数字身份、隐私安全保护等关键技术,进行技术攻坚和原始创新突破;另一个硬实力突破是围绕多源异构公共数据的安全整合和交叉验证,打造公共数据服务总线,综合应用多方安全计算、零知识证明、同态加密提升公共数据的高效利用。
以两个“2”为基础,叠加一个“1”,即构建一个开放平台,支持不同的应用开发,最后共同作用形成一个”1”,即共同打造一个完整生态。围绕“信息可穿透”、“信任可传递”、“信用可共享”三大目标,从技术上支持监管植入和风险预警,将贸易融资业务的核心单据、关键流程上链,使得贸易双方以及任何一个中间参与者都能快速获取真实信息,具有贸易数据交叉验证、数据不可篡改、业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特点。实现“包容性对接”、“可控性共享”、“对等性互联”三大能力,打造一个集开放贸易金融生态、可穿透式监管的、有公信力的金融基础设施。
结论就是研究一套理论体系、制定一套业务标准、突破区块链关键技术、解决数据可控共享问题、打造一个共生应用平台,以共建、共管、共治的模式最后形成一个生态体系。
当下这个时代,既是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挑战期,也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机遇期。具有一定技术发展洞察力与技术布局前瞻性已经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区块链技术与产业的创新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生态,也要辨析区块链的“是与非”、“能与不能”,切实发展区块链的核心关键技术,发挥改良作用继承式发展,务实才能创新、行稳才能致远,提高认识、理性对待、认真学习、搞懂弄通、服务实体才是区块链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