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作为文化复兴重要体现——“国学热”可谓是日益“升温”,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国学的概念太大,大到只厘清这个概念就能写本书;国学的概念又太小,小到音韵、训诂、校勘等“小学”科目也是“国学”。绝大多数人与国学的交集更多集中在优秀传统文化上,而传统文化综艺节目火爆,传统文化产品走俏,既是国学热的表现,又反过来助推“国学热”。这背后,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体现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对此现象,本文将用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进行相关分析,以期使大众更好地理解国学热现象带来的价值冲击。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国学 圆融
“国学热”,其实是传统文化热。习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全党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四个自信”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基础,坚持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 坚持文化自信是坚定“四个自信”心理认同的基础。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中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基因、独特标识、精神家园,潜移默地影响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坚持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文化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是文化软实力,体现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底气。“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远、更持久的力量,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国学热的兴起不仅仅是国人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开始,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强有力证明。与此同时,国学发展至今,成为了一种国人的自信,一种屹立不倒并且继续传承发扬的文化自信。只有坚持文化自信,坚持先进中华文化的积极引领,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逐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一、国学的内涵及国学热的表现
关于国学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上世纪初,国学大师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给国学下了一个定义:“国学即国故,就是本国固有学术的意思”;闫虹玉则认为:“从广义上看,国学是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美学、音乐等各领域的传统文化体系;从狭义上讲,则指占据中国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家及其价值取向”。
随着近几年“国学热”的兴起,国学文化类电视节目以国学热为契机,让更多人去热爱和学习传统文化。为了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国内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在形态上也产生了改变。新诞生的国学文化类电视节目不仅主题内容更加丰富多变,而且节目类型也有了更多的变化,传统与现代,时尚与复古,多种不同的元素相结合,是当前类型节目的标配,如《国家宝藏》结合了国宝、舞台剧、明星、纪录片等多种元素,让观众更加简单立体地了解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明星作为国宝守护者带领观众走进国宝的背后,也增强了熟悉感和可看性。再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它们在引导人们逐步去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所特有意境和美感的同时,还在选手的竞赛间为观众普及了许多文化知识。这类国学文化类节目已经不仅仅是一档电视节目这么简单了,而是成为了一项文化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学生们的参与,甚至掀起了一股全民学习国学的热潮,得到了各界的关注。
二、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解读“国学热”现象
第一,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的国民也开始越来越重视文化道德层次这一原则,我国打开国门发展经济和接收西方文化的同时,对其自身的民族历史文化也越来越重视,更需要“文化的认同”,然后达成“共识”,进而形成“圆融”。 “国学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国学需要我们进行梳理并将其成为一种信仰,这是一种求真,求博,求通原则,当前的“国学热”为我们文化的谱系奠定了基础,当前调整的变革思想上层建筑重点就是推进作为文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二,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连续不断、有古有今的文明,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中华民族百余年来曾遭受了沉重的屈辱和曲折,因此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恢复对于民族生命的畅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学热使我们意识到,不能孤立地看待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过程,而必须联系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及其近代曲折的历史来认识,必须把它和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生命过程联系起来,把它视为中华民族奋斗史的新篇和中华文明史的新开展,看成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历程的一部分,从中华民族的角度理解它的成就。如今我们提倡国学,不是照搬照抄,也不是所谓的“倒退”和“复古”,而是要将国学中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精神接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使之符合时代进步和道德建设要求。
第三,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那么在国学热的现象中我们也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国学中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抓住主流,传承精华,不忽视支流,剔除糟粕。但我们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正确地分析和解决国学热所产生的矛盾,而不是回避。人文综艺节目的兴起,可以说是对于以前文化营养严重不足的补偿。“国学”真正走向现代化需要进行反复的斟酌,其动力不是外在的现实需要或者现代学科体系的竞争压力,而来源于其内部研究方法的自我突破。当年,章太炎先生曾这样说:“我们若不故步自封,欲自成一家言。非但守着古人所发明的于我未足,即依律引伸,也非我愿。必须另创新律,高出古人才满足心愿,这便是进步之机!”国学的最佳定位是作为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当科学和人文得到有机的结合,当文化认同由强化族群转化为强调人类的价值,国学目的则是要超越“国学”。
第四,辩证的否定观,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既不是简单肯定一切,也不简单否定一切,实质为扬弃。中华民族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产生过全盘西化的思潮,对民族文化持虚无主义的态度,导致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彻底失落。当代的国学热提示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了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高扬,开启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有助于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对我们的影响。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有其重要意义,国学热有助于人们对西方文化立场进行反思,对引进或移植自西方的学术体系进行反思,通过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来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但是每件事情都有两面性,“国学热”同样具有两面性,我们应当理性对待国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只是我们的文化根基,在其基础上如何建构起适应人民需要的现代文化体系,繁荣文化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创造性的努力。同时也需要通过适时的引导,帮助人民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分辨永久的价值和过时的东西,使传统文化的资源更能够结合时代的要求发挥其作用。
总之,世界几乎所有民族都珍视自己民族传统及文化遗产,我们的中华民族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与国际地位的明显提高,树立了民族自信,国学热作为民族文化自觉的产物值得肯定,但也必然存在一些问题。要一分为二,运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面对国学复兴的热潮,一些人欢欣鼓舞为国学复兴摇旗呐喊,一时间国学成为一门显学。然而,针对目前我国出现的国学热潮,我们要冷静思索。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国学,国学热表现在哪里及我们对待国学的态度,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这样强调文化自信》新华网2017.10.30;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年出版;
[3] 章太炎.国学概论[M].成都:巴蜀书社,1987;
[4] 闫虹玉.国学热现象剖析[J].学术界,1999;
作者简介:陈静(1976.02.23) 性别:女 籍贯:四川广汉 职称:助教,四川音乐学院 学历: 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