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裕庆
作为一名在大陆学习、生活的台胞,当李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涉台内容中特别提到要做好“融合”与“扩大交流工作”时,笔者不仅感受到大陆民主协商的治理优势,还对“不把台胞当外人”有了更深感受。
对于做好台胞在大陆的“融合交流”,结合自己这几年在大陆的亲身经历与生活经验,有一些观察与建议希望能发挥绵薄的推动力量。
首先,重视以“融合”为目标前提的交流,就需要有相应的交流工作方向与方式。甚至,这未来可能会成为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
在笔者看来,“融合交流”就是不再把“融合”与“交流”分开看待。现实中,我们除了在台胞居住证的推行下,改善台胞在大陆生活、就学与就业不便利的状况,下一步还可以运用更多当下年轻人更熟悉的新科技方式,如AI体验与各种即时网络软件等,让台胞在没有隔阂的情况下了解大陆与周边产生直接联系,落实真正的“融合交流”发展工作。比如最近大陆“惠台31条来了”手机应用服务开通,就让包括笔者在内的台胞感受到温暖与认同,尤其这款应用的代言吉祥物“融融”,也让台胞印象深刻,更愿意亲近了解31条措施的内容。无论是官方或是民间的交流都可以更有创意,使氛围更加轻松、自然,台胞也会一改对“大陆交流活动太死板”的刻板印象,更愿意来大陆创业与就业。
其次,把台胞的“两岸红利”,转化成祖国社会建设的新动力。由于大陆最近开放了一系列允许台湾中小学老师与医生可在大陆报考执照与认证的政策,再加上大陆一些地区也存在教育与医疗资源人才短缺的现状,笔者认为大陆有关方面可以制定适当鼓励政策,吸引这些台师与台医投身教育与医疗资源人才短缺的区域发展。甚至,还可以参与大陆贫困地区的扶助计划,让台胞的努力也成为祖国建设的一份力量,使他们真正与祖国的命运产生联系。换句话说,让祖国给予的台胞专门政策照顾“红利”,在符合经济学与社会期待的规律下转化成全体大陆社会的新“红利”。
最后,随着越来越多台胞在大陆工作、生活、学习,他们关注的不仅是大陆对台政策,还会主动关注与自己居住地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两岸的“融合发展”已是进行式。
笔者最近也成了毗邻北京的河北大厂县新居民,每天都能亲身感受政策发展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也认识到“京津冀一体化”政策能落实与完善的重要性。
随着大陆区域经济发展的走热,不少刚刚踏入大陆社会的台湾青年会把自己的创业与就业计划,延伸覆盖到一线大城市的周边区域,如北京周边的雄安新区、北三县(三河市,大厂与香河)、张家口等。事实上,不少台湾年轻人更习惯居住在小城市。而大陆一线城市与周边区域如果能被更便捷地轨道交通连接起来,再加强对台胞的社区服务功能,那将对很多希望投身创业的台湾年轻人有着更大的吸引力,这样也可以更接地气地让台胞与大陆完成真正的融合发展。▲(作者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台籍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