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子萱
黄昏,外婆高卷着裤腿,坐在门槛上,扒着一碗香米饭。她蓦地眯了眯眼睛,小声嘟哝了几句。
遥望村东的空地,不知何时搭上了一个小台子,一块旧木板在风中轻摇,依稀辨认,原来是“皮影戏”三个大字。
“王老头这把年纪还不忘弄这个呢,又没多少人看啦……”外婆收了碗筷,自言道,可我却欢喜得紧。
“我想去看,外婆,让我长长见识吧!”我撒娇乞求,不住地拽外婆的衣袖。一来二去,外婆拗不过,只得说:“行吧,被蚊子咬得满腿包,你可自己擦药哦!”
圆月踢翻了墨瓶,墨水搅着繁星铺洒满天。小台旁灯火通明,但人影稀疏,夏虫高歌都能盖过人的声音。
我正琢磨那块白布做的皮影幕时,戏忽然开场了。锣鼓喧天,来了个措手不及。人群静默片刻,突然掌声雷鸣,欢呼一片。不知何时,人聚多了。
左边这个花甲老人极痴皮影戏,边看边为大家伙普及:“一般本戏开幕前是打台戏,不是快活林……这场是关大刀破曹营……”他颤巍巍地拍着枯黄的手,满眼迷恋。
果然,正是那关羽过五关,斩六将。鼓点敲得铿锵而热烈,关羽手握青龙偃月刀,身形矫若游龙,道似飞凤,一张一弛,一收一放,都恰到好处。小台旁围观人数越来越多,气氛也达到高潮。小孩都坐在大人的肩膀上,生怕会错过精彩的片段。
王老头到底是怎样摆弄皮影的呢?我忽然好奇,悄悄绕到台子后面,只见王老头弯着腰身,一边唱词一边双手灵活地舞动着皮影,跟着剧情里的人物同悲同喜,后台还有位师傅脚敲锣手打鼓,放下鼓又拉二胡,忙而不乱。
薄薄的衣衫沁着满身的汗,额头上汗珠甚至落进眼底,却映着真诚的喜悦。常说一心不能二用,他们却将皮影戏演得如此生龙活虎,惟妙惟肖….
我的心跳蓦地快了半拍,比之看皮影戏更加震撼。
及至深夜,起着蚊包的腿已然感觉不到疼痒。大伙目不转睛盯着台上,我望见了这里最出彩的地方。
帷幕将落时,我想大声告诉幕后的人: “你最出彩!”
(指导教师:汤国荣
图/严诗涵)
初音姐姐讲图解:图图们爱看皮影戏吗?皮影戏是一种民间艺术,初音姐姐觉得这真的是一种富有生命力同时十分接地气儿的表演形式呢。而当你在台下看得津津有味时,别忘了那些在幕后默默挥洒汗水的人哪!现在让我们通过图解第5至11自然段,跟随小作者来看看这些勤劳可爱的人吧!
写作亮点:小作者用文中对表演皮影戏人的喝彩为题目,非常精彩,不仅吸人眼球,还能篇末点题,表达文章的主旨。条理清晰,娓娓道来,语言、场景描写恰到好处,渲染了表演皮影戏的时间、环境和小作者满心期待的心理。文章前后两次提到被蚊子咬,不仅前后照应,还凸显了为了欣赏艺术而忘却疼痒的精神。
你還可以这样写:文章开头对姥姥进行了细致描写,想通过姥姥来衬托皮影戏已经没人欣赏。可是热闹、高潮迭起的表演结果却与姥姥的说法截然不同,小作者最后可以用一句话对姥姥的看法进行有力回击,进一步说明艺术依然深受喜爱。
(特约教师:张丽)
好词好句好段
在一方小小的白幕上可以有干军万马,可以是十万八千里,全凭幕后的“操控者”的意念,一个形象五个关节却能被演绎得如此生动,-这不仅是靠手上的功夫,还讲究“唱念”本领,再和着“乐队”的伴奏,无论怎样的天地,怎样的故事传奇,都被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白幕上。(好词:千军万马演绎活灵活现)
名家写传统文化的好段
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地痛苦地徘徊,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 (贾平凹《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