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运动对大学生逃生自救技能影响的对比分析

2019-03-08 14:33戴一博陈静芳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36期
关键词:户外运动

戴一博 陈静芳

摘  要:当今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户外运动给大学生带来身体锻炼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参与户外运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大学生群体往往对此没有经验,在参与过程中很容易处于危险境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参与户外运动的大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大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户外逃生自救能力和意识,才能在户外的活动中更好地保护自己。而自救能力主要考验的是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拥有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够在户外的突发困难面前保持冷静,及时做出应对措施,由此可以提升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根据一些相关的资料显示,户外运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自救逃生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可以在掌握了一定自救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户外活动,能够在提升自身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同时,掌握更多的自救技能。

关键词:户外运动  大学生自救逃生能力  對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2(c)-0053-02

1  大学生逃生自救技能的概述

一般来说,逃生自救主要可以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是发生自然灾害时大学生如何进行逃难和避难,另一方面是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如何进行自我调节,摆脱心理的困境。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大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在面对社会中的突发事件或者是自然灾害时自身的良好的应变能力欠缺,在比较复杂的环境下更没有与困难进行斗争的能力和信心。在自然环境中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进行逃生自救的基础,而过硬的心理素质则是能否成功逃生的决定性因素。在进行户外运动时当出现受伤的情况,能否及时而正确地对伤口进行处理来防止进一步的感染等急救措施,这些都是考验大学生逃生及自救能力的体现。本文就某高校的大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常见伤害以及自救知识技能的对比影响进行分组研究并且分析对比,从而来为高校在探索户外安全教育方式上提供一些新的途径。

在户外运动的参与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有很多,首先是环境方面,比如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也有很多安全问题的出现是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生物危险因素除了与生物自身的生活习性和气候气象条件外,还与当地管理者的失职以及参与者的不合理行为密切相关。所以说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都是学生户外运动安全问题出现的相关因素。就学生个人来说,自身安全意识的缺乏是主要原因,在缺乏安全意识的情况下,学生盲目参与到户外运动中来,缺少准备,这就导致了危险出现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准备防范,这时候手足无措就容易导致不能合理地解决问题,危险程度大大增加。户外经验的不足也是大学生户外运动过程中容易发生危险的重要因素之一,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之前并未有过过多的机会接触户外,这也导致了许多大学生首次进行户外运动时没有任何经验,对于陌生环境的适应周期比较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大学生户外运动的难度。再就是缺少一些必备的户外装备,进行户外活动不可缺少的是精良的户外装备,一般来说,装备的不完善会给户外活动带来极大的不便。而比较精良的户外设备价格上比较高,学生受经济方面的约束,往往不能够购买精良的装备,往往是以租借的形式来参与,这导致了户外运动装备参差不齐,也不能正确使用这些装备。因此也导致了户外事故的频繁发生。同样的,如果对大学生户外事故发生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可以发现,有许多的事故是由装备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所以说户外运动的过程中,大学生要学习自救方法,同时社会各界也需要重视起来,尽量为大学生的户外活动营造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

2  对比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的是抽样调查的方式,所抽取的是2015级的文学院、教育学院及体育学院共80人,其中男女比例一致,各40人。再将此80人随机分为2组,一组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但2组的男女生比例均需一致。在实验前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测试,保证试验前2组中的学生各项测试指标并没有显著的差异。测试主要是根据《2015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进行评估,采用的是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以及短长跑等运动来检验学生的身体素质,主要是根据肌肉耐力、爆发力、速度及柔韧4个指标进行相关的实验测试。

3  测定比较学生的自救能力的实验实施及研究

根据该研究的需要将本次的实验分为3个阶段,首先在第一个阶段即实验准备时期,大体上会持续1周左右的时间,在该阶段主要介绍的内容是理论方面的教学,在该时期会进行一些必要的野外急救方面知识的教学,学生在该阶段需要明确学习的目标以及进行相关训练,并完成心理身体素质方面的问卷调查。第二阶段是所谓的适应期,总得持续时间是大约2周的时间,适应期主要是让学生开始接触一些户外运动的相关实践内容,比如攀登、户外的野营、山地自行车以及皮划艇户外运动等项目上的教学,该阶段让学生对这些活动进行初步的体验,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的增加对于这些活动的熟练度。第三阶段是所谓的提高期,提高期相比适应期就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提高期有着更高的训练强度,训练量相比适应期也大大增加,由此来完成预定的任务。这个时期必须要严格按照所给出的任务来执行,只有保证训练量积极完成,才能够增强自身的户外运动的相应能力。

4  探究后的相应结果分析研究

根据之前的实验探究可以发现,实验组中的部分心理素质因子水平明显的高于对照组,而身体素质的平均水平是高于对照组的。而2组的学生在一些常见的灾害中的紧急自救知识的相关得分均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该实验的结束后,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人员进行了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实验组在一些恐惧、焦虑、人际关系比较敏感的指标上得分是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而对于2组学生在实验后身体素质方面的比较,结果所显示出的是2组中的男女生在爆发力、柔韧度等方面的测试得分差均小于0.05。且在身体素质的得分上实验组的得分仍是远高于对照组的,据此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与参加户外运动的各种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接下来就是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得分比较,经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紧急自救知识调查问卷》得分对比,其结果显示实验组在针对跌伤、骨折、伤口包扎等方面的知识得分与对照组的差别很明显,以上的这些数据都表明研究涉及的户外运动各项目对于提高参加者常见伤害和灾害的自救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效果。

5  结语

户外运动在当今大学生之中比较受欢迎并且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有诸多益处,经常进行户外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身体素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大力推广户外运动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有利于我国颁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所以社会相关部门、学校和大学生自身在参与户外运动的同时,也要对大学生的自救能力等相关技能进行培养,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户外运动中去,从而全面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礼洋.回归真实的自我——素质拓展训练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9):33.

[2] 廉立军.基于拓展训练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互动推广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4):98-100.

[3] 张立康,韩安月.心理素质拓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妇女,2013(9):59.

猜你喜欢
户外运动
咸宁市高校学生户外运动风险认知研究
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风险认知及其影响作用
试论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
济南高校户外运动社团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户外运动服装设计与发展探究
冬季户外运动
健康月历
福建省泉州市户外运动就业市场的研究与分析
乌鲁木齐市户外运动参与者调查研究
国内外户外运动发展对比研究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