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东革命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
任何精神形成都是基于它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本文从时代背景,人文环境和基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浙东革命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浙东革命的精神诞生于抗战阶段,这也是毛泽东思想进入成熟的早期阶段。它着眼于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坚定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浙东革命的精神诞生于抗战阶段,这也是毛泽东思想进入成熟的早期阶段。它着眼于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坚定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浙东革命精神产生于抗日相持阶段,此时也是毛泽东思想进入成熟阶段的前期。它集中继承并发扬了延安精神中坚定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一)特定的人文背景:浙东人文环境
浙东革命精神的形成具有特定的人文背景。自唐宋以来,它以开放的心态和远见卓识成为对外贸易的起點,这是浙东文化的起源。明清以来,作为反侵略的立场,一再反对外来侵略,具有良好的自我完善精神。
1.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智慧
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浙江东部和西部山区就有原始的人类,人们称其为“建德人”。而最为著名的就是距今7千年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位于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平原。河姆渡地区的祖先长期生活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气候温和,土地美丽富饶,创造了灿烂和谐的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遗址的开挖是对传统认识的突破,是考古史上的重大成就。打破了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摇篮的传统观念。古老的长江流域也并非是一片尚未开发的贫瘠土地。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
2.浙东文化的渊源地:爱民
浙东文化的鲜明象征是爱民。为了人民谋福祉不惜排除万难的勇气正是浙东这片土地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化而积淀传承而来的。
浙东文化扎根于古越文化。古越人重人事,在处理天人关系上,突出了人地主体地位。《越绝书》①开卷就对吴越兴亡成败加以探讨:“吴亡而越兴,在天与?在人乎?”结论就是——“皆人也”。“道出于天,事在于人”,重视人的力量,肯定人的价值,这就是爱民思想的开端。
阳明先生提出的“致良知”中包括“体认良知”与“实现良知”两个方面,前者主要主张个人身心修养,后者强调道德修养体现在行动上的功夫。“人是天地的灵魂,天地万物和我自己是同源一体的。看到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难道不是觉得像痛在自已身上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阳明先生主张要关心民生疾苦,否则为政者就无是非之心。秉持民本这一思想,因此,王阳明在政治活动中也是秉承着爱民、亲民的情怀的。
3.明清以来的反侵略地——自强
浙东百姓素来就有抗击外敌的传统,保卫共同家园是浙东老百姓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众所周知,倭寇是明朝最大的外患,而浙东沿海最为严重。浙东地区抗倭斗争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是明代抗倭斗争中少有的。浙东人民英勇抗争,前仆后继,特别是戚继光的“戚家军”,花街战役、白水洋大捷等谱写出一次次出奇制胜的战绩,大快人心的赞歌。
晚清后期,整个中华民族都面临着外敌入侵的危机,接受了生死存亡的大考验。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浙东一开始就站在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线。在进攻广东,厦门未遂之后,英军就率舰队进入浙东的定海内港,英军以定海为据点,不停地骚扰镇海、余姚、慈溪等沿海城乡。但是侵略军也遭到浙东人民有力的回击,浙东人民擒获汉奸布定邦,围攻擒拿英军,使英军死亡人数高达300余人。浙东人民对战争有着同样的敌人和英雄抵抗的气魄,打响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枪。
(二)特定根据地背景:浙东抗日主战场
浙东革命精神形成有着特定的根据地背景,作为浙东抗日的主战场,日本和伪军交错、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浙东党组织与新四军进行了艰苦斗争,创建并发展了浙东革命根据地。
1.势力小但犬牙交错:日、伪、顽
浙东革命根据地于1941年5月正式成立,当时浦东部队越过杭州湾。根据地于1945年9月撤销,即日本投降,党中央力求避免内战,执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全面撤离了浙东地区新四军。
当时,我国抗战正处于相持阶段,抗日形势十分严峻,国共摩擦十分尖锐。日本“以华治华”的政治进攻与“以战养战”的经济掠夺,维持对中国长期作战。日本军队加强对汪伪军的建设,并希望用中国人的手来镇压中国。日本帝国主义在军事上频繁扫荡,加大对中国经济掠夺,在政治上“共存共荣”,实行“清乡”。1942年5月,日军发起了浙赣战役,浙东地区相继沦陷。浙东革命根据地成立之后,国民党的顽固派也严重阻挠,三次派兵进攻。1941年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国共在各地摩擦不断滋生。从地域上来看,浙东紧靠杭州湾,靠近汪伪政权的核心地带。从地位角度上来看,奉化是全国政党后院蒋介石的故乡,也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同时它远离华中大本营,靠近大城市的交通要道,又是平原水网地带,斗争环境十分恶劣。
2.规模小但配备齐全:党、政、军、经、校、医
浙东革命根据地以四明山为中心,包括四明、三北(余姚北、慈溪北、镇海北)、会稽、淞沪根据地、三东(鄞县、奉化、镇海三县东部和定海)等五个区域,总面积高达2万余平方公里,人口超过四百万。虽然在面积上不大,但是各种党政军经校医齐全,使得浙东敌后根据地工作在有计划和条理的状态下进行。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组织和党员领导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我党帮助甬属各县政府建立了具有抗日武装性质的“飞鹰团”等抗日救亡组织。1941年5月,浦东部队分批南渡到三北地区开展抗日运动,浙东党组织在各个方面大力支持部队,为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浙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使浙东百姓的抗日斗争有了领导核心。随着根据地日益发展,浙东区委于1944年成立了浙东鲁迅学院,作为培养根据地文化建设人才的干部学校。1945年1月又创办了“浙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为根据地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同时,1942年根据地在慈北鸣鹤场建立了流动疗养所,我军中大小战斗负伤人员大部分都从慈北疗养所转入各地,为抗击日军和夺取抗战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二、浙东革命精神的主要内容
浙东革命精神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艰苦卓绝的斗争、顽强的生命力在夹缝中力求生存和发展。在浙东根据地初创和发展之际,产生了许多感人故事,先进的人物都是浙东革命精神原生形态。浙东革命精神源于浙东革命的原生形态,是每个原生形态精神的升华。因此,浙东革命精神中蕴藏着丰富的内涵。
(一)服务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民本精神(统一战线、三三制)
人民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浙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是不断扩大群众基础的过程。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浙东人民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来掩护共产党人,救助伤员,为部队输送食物。正是我党和群众结下的鱼水情才使得他们能这么义无反顾。根据谭启龙、何克希等领导人生前遗愿,他们死后骨灰被统一安放在四明山革命先辈碑林。这些领导人真正体现了与老区人民群众生死与共,他们与抗战牺牲的浙东烈士一道,永远关照这浙东大地。
我们党自从一进入浙东地区,就一直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记住“贴近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的道理。当地老百姓的智慧是无穷的,对当地地形地貌,风土人情的了解远远超过刚到这里的共产党员。因此,我党坚信群众,坚持依靠群众,与浙东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使得浙东革命根据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除此之外,“三三制②”这种具有统战性质的思想已经成为各个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主要思想。也就是说,在县、区、乡抗日民主政权中的共产党员在机关中只占三分之一,党外人士三分之二以上。我们党秉持不包揽一切,且许多基层领导由有声望的民主人士担任。按照“三三制”的原则,各级抗日民主政府相继建立。在建立基层抗日民主政府的同时,我党吸收了大量当地士绅,从政权上保障了基层人民的利益,减轻了创建和发展浙东革命根据地的阻力,使得统战政策更加完善。
(二)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抗日大旗)
建立和发展浙东革命根据地实属不易,但是纵使颠沛流离,哪怕前方的路荆棘密布,战士们都高举抗日大旗,前仆后继、自强不息,以粉身碎骨之心,去拼搏、去战斗。超过1700名烈士带着满腔热情和梦想光荣牺牲,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表面上“三五支队”采用的是国民党军队的番号,但掩盖不了新四军的铮铮铁骨。在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的政策驱动下,三五支队在及其恶劣的环境下,高举抗日大旗,坚持游击斗争,主动寻找战机,利用秘密行动的方式,奇袭、伏击等灵活战术,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取得了相公殿首捷。它极大地鼓舞了整个浙东地区人民的斗争精神,这次战斗也被称为“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载入了浙东抗日的辉煌史册。在战争中,有不少群众先后加入了抗日团队,使得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在大大小小的战场上,战士们奋勇杀敌,以钢铁般的毅力击退敌人反复进攻。
作为浙东地区领导核心的浙东区党委书记,在谭启龙的领导下,浙东革命根据地从无到有。党政军经文化教育,一应俱全,使浙东革命根据地成为一个较为完善。
(三)追求真理、敢为人先的求实精神(白皮红心、新三民主义政权)
马克思曾说:“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真理只有在不断接受实践检验之后才愈发显示出其强劲迷人的魅力。真理的形成,需要充分认识自己,从现实出发,了解并正确处理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尊重客观事实。古今中外,从国家的兴衰到家庭的琐碎事物,只有遵循客观规律,顺应潮流,才能顺势而昌。浙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也是如此,从大背景看,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时候,国共关系恶化,但是抗日救亡仍然处于大潮流;从小背景看,浙东地区共产党势力比较单薄,敌伪顽固势力交错,因此要在浙东壮大力量,每一步都得慎重考虑。
在解放战争期间,我们党仍然重视统一战线的工作。游击区有一部分以“白皮红心③”的形式担任乡、保长。这样“两面派”政权的建立,以便在为我们党工作的同时对付敌人。1945年1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代表大会在余姚梁弄召开,各界讨论并通过了浙东施政纲领。建立新三民主义政权的决心,并在追求马克思主义和建立新三民主义国家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四)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公馆精神)
浙东革命根据地是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和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关系相对恶化中创建的。为了在夹缝中求得发展空间,游击队灵活机动,下落飘忽不定。饮食上也是有一顿没一顿,三月不知肉味。夜宿和衣而卧,以便有情况就能立即投入战斗。浙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不仅是党的指令也是国家民族的使命,即使再恶劣的环境,也应该支撑下去。只有艰苦创业,才能建立稳固的后勤保障。浙东地区积极建立了后勤保障系统,浙东银行、被服厂、医院、浙东报社、造纸厂、粮站、学校、书店等等后勤保障系统迅速筹建起来。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没有一个完整稳定的后勤保障,在激烈的竞争中是根本站不稳脚跟的。
“浙东鲁迅学院”是以“培养建设浙东革命根据地的各项人才”为目标而建立的学校,总共办了三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革命基层青年干部,为根据地经济、文化、教育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学院在创办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党的方针,灵活多变,以严谨踏实的作风办事育人,继承和发扬了党的优良的“严明纪律、勤奋工作”的革命传统。
三、浙东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浙东革命精神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为浙东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浙东革命精神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浙东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浙东革命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
浙东革命精神凝聚向心价值是浙东革命精神的重要的内容,是浙东革命精神在社会凝聚中的表现。其凝聚向心价值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浙东抗战实践历史表明:共产主义坚定信念,爱国主义精神信仰和造福人民的豪情壮语是我们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精神动力。浙东革命精神科学性是科学理论指导、教育、调整、规范、统一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人们心理上的一种认同,进而归属感和亲和感不断得到满足加強,最终与自身融合的过程。
浙东革命精神凝聚向心价值的普遍性对社会群众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它不仅是一小部分人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产生的情绪反映,而是每个浙东儿女由内向外散发的潜在气场。在装备落后衣食匮乏的情况下,革命先烈仍然能视死如归地面对敌人。革命的最终胜利取决于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浙东革命精神不仅体现了浙江共产党和新四军的高尚品质,也体现中华儿女在浙东地区产生的优秀的文化积淀和涵养。浙东革命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一种让人感到亲和团结的价值。
(二)浙东革命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
浙东革命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们感动召唤、激发鼓励的意义表现。
1.召唤人、鼓舞人、给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信念。时局纷乱,形势动荡,各执政党轮流上台,各种主义的口号花样翻新,老百姓生命如同草芥,生活越来越沉重。就在人民痛苦,恐惧和无助之际,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呼吁鼓励人民为更美好的生活而奋斗,让人民看到希望,拥有了主心骨,明了未来中国的前途命运。而放眼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商品经济迅发展迅速,人们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但同时,物欲横流,各种思想良莠不齐,矛盾纷繁交错产生了碰撞冲突,人们正迫切需要一种科学的精神指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激励人、鞭策人,给人以旺盛火热、胜利必争的工作热情。在浙东革命根据地创建之初,日伪顽固势力盘根错节交织,势力弱小的浙东党组织如履薄冰,非常艰辛。但我党和军队扬长避短,以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中央党组织赋予的任务。如今,在快节奏发展的社会中,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同时也承受着竞争和压力。成功自然欢喜,失败亦不免忧愁,在新的挑战面前踌躇徘徊,更需要一种精神激励,点燃激情,拼搏奋斗。
3.感动人、激发人、给人以藐视困难,克服困难,乐观开放的精神。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新四军战士仍然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高唱嘹亮军歌,梦想着幸福的生活,牢牢地守着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每一寸土地。浙東革命精神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代代相传而铸就的精神。正是具有这样丰富的感召激励价值,才能把人的活力、激情、信念和力量鼓动起来。
(三)浙东革命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
浙东革命精神规范的指导价值主要体现在人类信仰建立,人格形成和价值取向决定的规范性指导作用上。浙东革命精神规范价值最显着的特征是精神价值创造与精神价值实现的统一。浙东革命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将与时俱进,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
浙东革命精神提供了科学规范的定位和价值标准。通过规范性指导,我们将继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真正反映精神价值的是人类的进步和完善,同时也达到实现精神价值的目的。在今天,对于新时期的我党,面临社会转型期的种种考验,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关键时刻,党员更需要严格规范自己,正如习主席所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浩然正气、昂扬锐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四)浙东革命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
浙东革命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体现在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价值观的塑造上。浙东的革命精神是人类教育形成的基础,即人们的行为教育,情感寄托和价值取向。它是人类理性,情感和意志价值的伪目标和方向,因此被塑造成一种深刻的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与国家命运相通的宽阔胸襟的精神品格。
浙东革命精神对人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是在理解人类科学价值的过程中情感的归化,是精神家园的依归。浙东革命精神,实质上是促进了一个人整体精神的内生发展,扩大了人的精神空间,消融了因私利计较造成的狭隘、对立的矛盾冲突。浙东革命精神的教育塑造模式充满了主体的道德意识,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自然的情感基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高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和平年代的新长征。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从浙东革命精神中吸取信心,智慧和力量,使浙东革命精神成为我们自觉行动的价值标准。要把浙东革命精神的精华代代相传,鼓励和激励广大人民大胆探索,努力,创新。继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之路取得新的胜利。不断创造美好未来,真正实现强国的梦想。
注释:
①《越绝书》是一部记载吴、越历史为主的地方性史籍,上起大禹治水,下迄两汉,本书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更着墨讲述了吴亡越兴的历史。
②三三制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对于孤立顽固势力,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打败日本侵略者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三三制的规定,在政权机构和民意机关的人员名额分配上,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和联系广大小资产阶级的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为防止地主豪绅钻进政治机关,规定基层政权的成份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酌情变通。这一制度对团结抗日、推动全国的民主化,反对蒋介石的一党专政起到了积极作用。
③白皮”是指表面上是国民党办的,而“红心”则是指实际为我共产党地下组织所控制。1939年在皖东北地区创办的《皖东北日报》就是这样的一份“白皮红心”的报纸。它是在抗战初期、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的一个产物。
参考文献:
[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A].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
(注:该文是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研究生专项课题“浙东革命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探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201710;作者简介:石颖逸,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研究生,硕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