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书法是中国普及率最高的一种艺术形式,书法治疗(或疗法)是艺术治疗的一种,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精神康复疗法,但目前书法治疗的发展和应用仍在初步探索阶段,挖掘书法治疗的精神康复价值,完善书法治疗的理论体系,提高书法治疗的康复效能,为我国庞大的精神障碍类患者服务,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中国国情。
关键词:艺术治疗 书法治疗 精神康复
汉字书法(以下简称为书法,专指中国的汉字书法系统)艺术自古以来是中国人修身养性重要手段之一,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经过几千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精神内涵,拥有极高的心理康复价值。随着国内外医学界对精神康复方法的探索,艺术治疗作为一种非语言的精神康复疗法,在精神康复领域日益盛行,国内治疗师,把书法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应用在精神康复领域,也是顺利成章的事情。由于书法的独特地域性,目前在西方的艺术治疗领域中尚未发现书法治疗一项,虽然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存在汉字书法艺术,但在书法治疗的相关报道也非常少见。大力研究和挖掘书法的康复疗效,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中国国情。
笔者检索了目前有关书法治疗在精神康复领域中的文献,总共仅10多篇,最早的一篇文献是1996年费明[6]先生发表在《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的《绘画治疗和书法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果》,这些文献基本都是临床试验,证明了书法在精神康复方面的疗效,基本确定了书法治疗的精神康复价值。但笔者发现这些文献中对书法治疗认知和应用相对粗放,对书法治疗的精神康复价值挖掘不深,其康复内容及康复方式仍然停留在一般的书法培训状态,距离以精神康复为目的的书法治疗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是目前書法疗法的理论分析和构建,仍是空白状态,对书法治疗的应用缺少全面的认识和理论的指导。
关于书法的精神康复价值自古都有论述,只是相对零散和感性。笔者尝试结合目前其它艺术疗法的研究成果和古代书论中相关文献,尝试对精神康复中的书法疗法进行分析和描述。
一、书法治疗概述
书法治疗,总体说就是利于书法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康复干预,从而达到预定治疗目的的一种康复方法。主要包括书法介入、书法表达、书法分享分析、书法心理重建。当然这些步骤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递进关系,每一步都可作为单独的治疗手段,其大体上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书法的艺术本质就具备治疗作用,通过书法练习或书法活动来表达、宣泄、分享,让患者在整个过程中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修复、从而改善症状。
第二是把书法活动或作品作为治疗师与患者沟通和交流的媒介,通过书法活动过程或者作品呈现的状况,来分析判断患者心理情感及困扰,并积极的干预和化解,从而促进康复。
第三是在明确患者心理问题或者症状的情况下,治疗师利用含有特定精神内涵书法作品或者书法活动让患者进行强化训练,通过重建艺术形象来实现治疗。
二、书法治疗的依据和支持
(一)书法的医学养生功能
1.俗话说“寿从笔端来”,书法的养生祛疾作用,古人早有论述,黄匡《瓯北医话》记载:“学书用于养心愈疾,君子乐也。”宋代诗人陆游说:“一笑玩笔砚,病体为之轻。”中医学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太过可使脏气失调,书法可调节心态,使情绪稳定。“狂喜之时,习书能凝神静气,精神集中;暴怒之时,能抑郁肝火,心平气和;忧悲之时,能散胸中之郁,精神愉悦;过思之时,能转移情绪,抒发情感;惊恐之时,能神态安稳,宁神定志”,书法固有的精神内涵和表达方式能让人很快安静下来,减少躁动,达到中和之境。古代书法家多数是无疾而终,可见书法能有效改善书写者的精神状况,从而实现养生功能。
2.书法不仅仅是脑力劳动,还是一项全身体力劳动。古人云:“力发乎腰”“务使通身之力奔赴腕下”[1],写字时涉及全身30多个关节和50多块肌肉。笔运于指,指运于腕,腕运于肘,肘运于肩。指、腕、肘、肩协调运用,通过不断的书写活动能调和气血,活络关节,平衡阴阳,强身健体。“医学专家研究结论表明,在可使人长寿的二十种职业中,书法家名列榜首”[7]。
书法对人的精神和躯体的有益影响,是书法治疗应用在精神康复领域中重要依据。
(二)书法的教育功能
书法教育是中国独特的认知方式,书法的教育功能,已被广泛接纳和认可。书法中的审美教育、人格教育、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担负着书法主要的教育功能。
传统书法最高审美标准是“和谐”之美,和谐之美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处理好书法中的各种关系。比如,线条的粗细、曲直、藏露、笔画的穿插避让、结构开合、章法的虚实等等,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书法艺术就是关系的艺术。对于大多精神疾病的患者来说,特别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抑郁症患者,其发病原因,多数是由于现实生活中各种关系出现了问题或者缺失而引发的。书法对各种关系关注和表达无疑是对患者最好的教育启示和心理强化。
明傅山说:“作字先作人”[1],“完美的艺术品必建筑在完美的心理基础上”[2],书法的三要素:用笔、结字、章法对此皆有要求。比如中锋用笔方能如锥画沙,入木三分,这正是中国人主张做事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气质的体现,藏头护尾与中国人文质彬彬、谦逊有礼的品格相互契合[8]。黑格尔就中国的书法由衷的发出过赞叹:“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书法对完美人格形成有很强的构建功能,在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患者中有很高的康复价值。
书法中各种感情的表达细腻而全面,有平静的、热烈的、轻松的、压抑的、严谨的、畅达的……,我们从历代流传下来的经典书法作品中便可看出: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不激不励,志气平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情感激烈,跌宕起伏[1]。王宠《游包山集》文静淡雅,古趣盎然等等。传统丰富的书法作品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细腻的精神系统,为患者的心理重建及宣泄表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素材。
(三)笔迹学研究的成果
投射技术是心理学三大重要技术之一。投射的基本特征是:一个人真正的动机、欲望以及其他心理活动,可以通过此人的其他心理过程或心理活动产品间接的表现和反映,亦即投射出来[3]。笔迹就是书写者心理投射的痕迹,西汉杨雄曾说“书,心画也”[1]。这些痕迹是书写者长期形式的书写习惯,然而这些书写习惯与作者的视觉、动作、情绪、注意、思维、乃至个性和能力等心理活动息息相关,书写者的个人状况就会自然地通过笔迹呈现出来[3]。唐代张怀瓘论书曰:“文则数言乃知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清代学者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1]。
目前筆迹学的研究成果已非常丰富,如通过对笔迹笔画粗细程度、运行速度、倾斜角度、交接搭连、结构的变异夸张、重心高低偏移、字距、行距、章法的布置安排等,来分析判断书写者的人格、心理、精神、认知等方面状况。笔迹分析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公安司法领域、心理咨询领域、文化教育领域、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等[3]。部分笔记学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被治疗师借鉴和使用,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书写笔迹的解读和分析,以便更加准确的了解患者的个人状况。
清代书法家医学家傅山曾用书法来判断人的寿夭,其记载见于清代著作《傅青主传》中:“付先生精岐黄,博学强识,复善书法.其长公子亦善书法,所书与之毕肖,外人无能辨者.一日,其长公子以所书置于案头,欲查其父之辨否.青主见而熟视之,以为自己所书也,则叹曰:`中气已绝,吾其不久于人世矣!太息不已甚.长公子私嗤之。后月余,其长公子果以疾卒。”以上论述和实例说明:通过分析书写笔迹来了解一个人“可谓简易之道也”[1]。书法笔迹分析则为了解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状况打开了一扇独特的大门。
(四)大脑侧化理论
认知功能和感知功能位于大脑的某一半球上被称为侧化。人的大脑左半球主要负责语言,而右半球不仅支配着对非语言声音及音乐旋律的感知,而且支配着视觉和空间技能。同时根据神经生理学对大脑两半球功能分工和侧化损害的研究,我们发现艺术治疗可以促进患者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意向功能的恢复和改善[5]。这是因为艺术活动的视觉过程主要由右脑掌握,而右脑同时也在控制人的情绪,因此,艺术活动可促进患者情绪的改善,处理情绪冲突、创伤、损失等心理问题。这从音乐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症状的改善作用中已经得到佐证[5]。可以说大脑侧化是艺术治疗的生物学依据,书法作为最具特色的视觉艺术之一,大脑侧化生物学论述毫无疑问是书法治疗的强有力的依据。
(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的《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其理论阐述:“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9]。然而书法治疗不仅可以处理患者的情绪问题,而且可以使得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方面得到提高。很大程度上能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三、书法治疗三部曲
(一)书法治疗中的表达与宣泄
对于大多数轻度精神疾病患者来说,表达和宣泄是缓解其精神压力,平衡内心,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艺术类疗法正是提供这种途径的最佳选择,而书法可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1],是中国最具广泛社会基础艺术形式,古人曰“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之气,散心中之郁也”,“或寄以聘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1]。在书法治疗的表达和宣泄过程中,治疗师需要创造好治疗的客观条件和治疗氛围,引导患者进入书法治疗,接受鼓励患者的认知水平、表达方式和情绪状况,让患者尽可能的表达和宣泄,从而实现缓解精神压力,平衡内心情绪。同时表达和宣泄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过程,也是患者自我发现和自我寻找解决方法平衡内心世界的一种手段。所以对一些轻度情感和心理障碍的患者,表达和宣泄的过程就是很好的自我治疗修复的过程。在表达和宣泄过程中自我发现,自我认知,自我肯定,自我修复,从而改善自己的症状。在整个表达和宣泄过程中艺术治疗师仅仅是辅助角色。
(二)书法治疗中作品分享与分析
书法作品的分享和分析是一个沟通的过程,Langer(1953)[10]强调:“有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有些地方靠语言的影响力是达不到的,那就是所谓的‘内在经验的领域,即情感或情绪……艺术的基本功能是将情感客观化,以便思考和理解这些情感”。书法作品(或笔迹)是图形化的心理情感,使我们通过对患者作品的分析来了解患者的心理情感变成了可能。这也是语言疗法所不能的。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通过作品和患者建立联系,患者同样通过作品建立与自己的沟通和治疗师的沟通。分享主要是患者对自我作品的解读,分享的过程也是患者重新认识自我心理情感的过程,患者在对自我作品分享的过程中,可以完善对自我的认知和自我的肯定。分析主要是治疗师对患者作品的解读,目的是要全面深刻的了解患者的心理情感,作品只是了解患者内心世界的媒介,在作品分析中,笔迹学的研究成果为书法治疗师提供了便利参考依据。在此古人也有相关论述,只是相对笼统感性,但也非常有参考价值。如元陈绎曾《翰林要诀》曰“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1]。唐孙过庭《书谱》言“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淬于俗吏”[1],“故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1]。治疗师解读患者作品是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过程,对于患者来说,是再一次认识自己的过程。在解读过程中,作品的审美水平是次要的,作品中包含的心理情感信息才是重点解读的对象,遇到心理情绪或者认知上的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要进行探讨归纳,形成一个书法形象的构想,为下一步的心理构建和强化提供依据。
(三)书法治疗中的心理重建
1.无意的心理重建
中国书法系统经过千年的传承和沉淀,书法已经深深地烙上了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书法所形成的书写方法、文字规范、审美标准、乃至心态情绪都蕴含着的特定精神情感,如唐虞世南《笔髓论》最后一章《契妙》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扑”[1]。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1]。这种特定的精神情感力量,会反作用于书写者的精神世界,即使通过无意识的观摩和书写,也能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影响和改变,这是书法心理的重要依据。对于大众的书法教育就是无意识的心理重建过程,这也是书法普及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从目前书法在精神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来看,治疗师基本上都是利用书法的教育功能,对患者进行无意识的心理重建,这种方式对于群体性治疗的话,是较为合适的方法,但相对粗放,精准度和效用有待提高。
2.有意识的心理重建
传统的书法作品异常丰富,是一个巨大完善的精神世界,不同书体书风之间,都蕴藏着不一样的精神力量,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精神状态,庞大而细腻,这是患者进行心理重建的“精神药库”。
有意识的心理重建,是建立在治疗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比较了解的基础上,并且针对患者的情况有一个明确的心理重建方案,当然实现重建“药物”则是以传统书法作品为主形成的精神系统,治疗师让患者通过对特定精神内涵的书法作品进行认知和训练,从而实现心理重建。即通过“正书法所以正人心”[1]。不过通过书法进行心理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经过认知的改变,行为的改变,再到心理的改变,同时也是一个循环强化的过程,“开展治疗过程持续越久其治疗效果越好”[4]。
四、书法疗法的优势
(一)独特的地域优势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从世界范围内看,只有中国汉字发展成为独特的艺术形式,汉字书法的文化艺术性已经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在中国从出生接受文字教育开始,可以说就已经开始接触书法了,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来说,书法在中国有着最广泛的社会基础,是我国普及率最高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大众行为。虽然科技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断层,让大众日常书写行为日益流失,但书法作为艺术的门类却变得越来越清晰。对于绝大多数精神疾病类患者来说,开展书法疗法依然没有障碍。
(二)综合的艺术形式
纵观中国文化几千年,书法一直作为一种超然的艺术形式存在着,仅仅通过一些黑色线条的不断重复分割组合,却表达出了最丰富深刻精神内涵,“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2]。书法被认为:“无声的音乐,无言的诗、无形的画”,虽然是同感的应用,但是书法的节奏之美、造型之美、意境之美却是客观存在的。“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1]。书法可以说是一种有综合艺术魅力的艺术形式。书法在精神康复领域的运用,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艺术感受和认知。艺术治疗先驱之一依蒂斯?克拉瑪(Edith Kramer)说:“艺术治疗所具有的最大力量在于艺术本身所具有的治疗功效,这个力量不是源自心理分析的概念,也不是源自其它现有的心理治疗论,它源于艺术的本质”。
(三)庞大的精神系统和认知储备
艺术是精神世界的载体,书法艺术是储备了中華民族优秀精神文化的宝库。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古文,再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经文,每一次发展和演化都承载着整个社会的人文变迁,每一种书体的形成都灌注了整个社会精英群体的审美和智慧。每一幅经典的书法作品都包含着一个优秀书法家特定精神力量和认知系统,几千年间传承下来的千万件书法作品和书写痕迹,形成了一个强大完善的精神系统和认知宝库,可以说为患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药物”,是治疗师强大的治疗工具,其全面性和系统性是其它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目前针对不同书体的不同疾病疗效,也有零星的论述[7],虽不够深入,但借此思路,以精神康复治疗的角度对传统经典作品形成的精神系统进行梳理和归纳,则可以更好的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训练,是提高书法治疗效能,发挥书法治疗优势的有效途径。
五、书法治疗面临的问题
相对于其它种类的艺术治疗来说,书法治疗发展的相对缓慢,虽然国内康复机构和精神病院开设书法康复培训也较为普遍。但是深入研究的人员并却不是太多,其康复利用价值,基本处于休闲娱乐或者书法培训教育的层面。主要原因是:1、强大的传统书法培训教育模式,让更多的治疗师不愿意改变这种状。2、书法特殊的地域性,使其缺少了国外康复专家的关注和研究。3、科技的发展让传统的书写表达方式渐渐失去了群众基础。4、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断层,让我们对传统经典文化的价值缺失信心。还有精神康复人员情况特殊、艺术治疗周期长、疗效缓慢、效果评估复杂等原因。
总体来讲,书法治疗仍在初步探索阶段,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非常正常,书法治疗则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和非常广阔的挖掘潜力。近些年来,我国精神疾病人群急剧增长,康复压力越来越大,据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数据显示:“中国各类精神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亿”。其实大多数患有精神障碍的人,只是受困于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非精神病,不需要药物治疗。因此完善和发展书法治疗理论体系,挖掘利用书法治疗的精神康复价值,更好的为本民族服务变得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笔者相信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的回归,文化自信的树立和书法治疗系统的确立,书法治疗作为中国特色的艺术治疗方式,肯定会被国内精神康复界接受和重视。这也不仅是书法现代功能的探索和利用,更是让我国过亿的精神疾病患者多了一种康复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79.
[2]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
[3]方孝坤.汉字笔迹学初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58-61.
[4]郑刚,王鹏,刘学兵.书法治疗对抑郁症的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08,(05):470+473.
[5]孟沛欣.精神分裂症患者绘画艺术评定与绘画艺术治疗干预[D].北京师范大学,2004.
[6]费明.绘画疗法和书法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果[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6,(01):40.
[7]书法乃养生活动之首[J].黄河.黄土.黄种人,2014,(14):62-63.
[8]郑东秀,杨艳.书法教育的育人功能探索与实践[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09):78-79.
[9]H.Maslow.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43:370-396.
[10]Langer,S.Feeling and form.New York:Charles Schribner's Sons.1953,4-5.
(作者简介:孙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艺术专业(书法方向)研究生,目前就职于广州市康宁农场(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隶属单位),从事精神残疾人康复工作,系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白云区书法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