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霞
摘要:
媒介建构的拟态世界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而是对现实世界中影响信息选择与传播的各种力量角逐和协商的综合反映。信息个性化推送的产生是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为满足网络用户的信息获取而进行的自觉进化。信息推送过程既反映了人与计算机之间的智能互动,又反映了新闻推送主体与社会集体意识之间的微妙互动。但由于人工智能的算法参考的是用户主动暴露于网络社会的数据,用户的潜在需求和真实想法在网络社会中无法得到全面体现,因此带来了信息个性化推送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作用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观察,从而形成了信息茧房。
关键词:信息个性化推送;拟态环境;信息茧房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KG3mm]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1-0047-03
在信息时代,人们每天的生活都被媒体包围,大家会利用各种媒体来获取有关外部世界的信息,并再次形成对外界的了解。受限于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我们必须通过媒介这一载体来建构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无论我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是否有意或者无意地过滤掉其他信息。信息个性化推送是我们面对信息爆炸社会创造出的一项人工智能服务,用户接受到的信息经过这一道新的“把关”环节。这个信息“把关”环节的把关人不再是意见领袖、报社编辑而是自己。在一次次人机交互中实现信息网的编织,这种微妙循环的互动会让信息在帮助人们了解世界、考察世界的同时,完成对现实世界的二次建构。
[HS(2*1]一、信息个性化推送服务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互联网环境中的信息量巨大,但人们接受和接受的能力有限。在信息海洋中选择信息成为我们遭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困境。互联网的价值不仅来自于技术,更来自于用户的数据累积。因此,根据用户网络数据、例检索关键词、下载记录、浏览记录、评论等信息可以分析总结出该用户的浏览习惯和个人喜好,这有利于媒体进行针对性的传播策略,从而达到有效地触达。
例如,新聞类APP“今日头条”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已经积累了超过2.2亿用户,每天有超过2000万用户在“今日头条”上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1]。用户在使用“今日头条”时,不自觉地向其后台输送自己的阅读偏好,“今日头条”通过智能算法掌握了用户的信息资讯获取习惯,从而为不同用户勾画不同的用户画像,为用户推送个性化的服务,从而得到更多用户的喜爱。所以,这种“个性化服务”产品逻辑下也诞生了不需要用户任何操作就能洞察用户想法和需求的“聪明的算法”,这种算法会根据用户的信息,预判你的需求,为你当好信息的把关人,为你提前挑选和推送那些它认为你会喜欢的资讯,信息的个性化推送服务从此诞生且不断风靡。
二、信息个性化推送服务真的智能么?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信息的个性化推送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智能信息推送和个性化的信息定制强强联手。商艳青在《媒体的未来在于“智能+”》一文中提出人工智能与媒体的融合将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记录,预测用户的个人信息偏好,提取用户特征,构建用户个性化预测模型。算法让计算机越来越智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机交互模式的改变,中国人民大学的彭兰教授说过:“你在读屏幕的时候,屏幕也在读你。”[2]新闻推送是信息传播的过程,计算机网络以“看不见的”方式读取用户的需求并根据“需要”推送它。这个信息的传播过程是技术可达到的,然而它的目的,即用户高效获取所需信息,是否能够达到依然存在质疑。
首先,智能算法用来预测用户需求的信息来源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是用户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留下的各种“蛛丝马迹”——即前文提到的浏览记录等行为轨迹数据,其二就是用户在注册过程中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如职业、性别、年龄等信息。但因为这些数据对于用户的描写显然是不足的,由此导致的就是算法推算出来的行为模型预测也是不完整,即“聪明的算法”其实并没有完整地洞察到用户需求的程度;其次,用户在社交媒体以及各大媒体暴露的信息源是否体现自己真正的需求,这一点还有待考证;再次,这些用户在各大社交媒体,信息平台暴露出来的信息是否和其本人的需求匹配,这一点也需重新考虑。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写到:“人生就是一出戏,社会是一个大舞台。”[3]如果说用户在信息平台看到的都是算法“让”你看到的,那么其实用户在各大信息平台展示的信息也可以说是个人主动暴露的信息,社交平台上的“人设”。朋友圈里扮演的“角色”,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掩藏自己不希望被看到的信息。比如,不看世界杯的人在世界杯期间也会在朋友圈感叹胜负,不怎么读书的人也会分享古典文学的评论,社交平台的公开性、展示性,会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选择性的暴露,努力“扮演”一个更好的自己。所以,手机“屏幕”、电脑终端所看到并不一定就是受众最为真实的社会状态,并且受众还有更多深层次的需求并未即时地反馈给“智能”的数据读取器。
三、信息个性化推送服务的影响
人是群居动物,从原始社会到现代协作都是如此,圈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的行为和习惯,这种人际交往放之在互联网环境中同样通用。人们选择自己喜欢看的,愿意看的信息,“智能”的机器人记住了人们的选择,并且会为人们作出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这样看似智能和高效率的循环却容易形成同类型信息的堆叠,加剧圈层的固化和认知学习体系的固化,形成了“信息茧房”[4]。
美国学者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信息茧房”这一概念,指人在潜意识里会被自己喜欢的信息所吸引,久而久之会将自己的生活至于一种类似蚕茧一样的“茧房”中这一现象。长时间地接触同质化、同偏向的信息,也会让使其个人慢慢失去接受其他不同信息的能力,信息茧房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而当人处于自己搭建的茧房中,会呈现出一种程式化的个人生活。以覆盖主流用户最为庞大的社交平台——微信为例,艾瑞的数据显示,80%的用户选择从朋友圈里找阅读内容[5],这就代表,大多数用户的信息渠道来自朋友圈,阅读信息的内容取决于朋友圈的分享内容。同一个圈子里的信息相对开放的信息平台来说总难免局促,个人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受制于各种社交平台的圈子,个人很难获得圈层外部的信息。也正是因为有信息茧房和圈层的作用,文青的朋友圈充斥了诗和远方,一线用户的朋友圈是电影、营销事件的爆文,而父母辈的朋友圈里却都是一些伪养生知识。这些群体的圈层外到底发生了什么?圈层外流行的是什么?却不被他们所了解。
有研究表明,深陷“信息茧放房”中的危害是明显的:首先是会加剧网络群体的极化[6]。网络上的圈子群体由信息的分化而形成,网络信息茧房形成之后,群体内部的特质也会越来越类似,长期被信息茧房包围,类似的想法和思维模式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偏见,对其他信息的排斥也会相应形成。其次,信息茧房里的群体长期沉浸在同质信息中,脱离外界多元信息环境,也会阻碍自身的成长,反之就更难以分享其他不同的信息。
综上所述,信息個性化推动的产生是网络技术有意识地演进到一定阶段,以满足网络用户的新闻采集。但由于人工智能的算法参考的是用户主动暴露于网络社会的数据,用户的潜在需求和真实想法在网络社会中无法得到全面体现,因此带来了信息个性化推送的片面性,从而形成了信息茧房。当我们成为这场智能互动中的无形“把关人”的时候,我们和人工智能一起成为了我们“信息茧房”的纺织人。因此,我们不仅要提升用户洞察技术,使它的算法更聪明、更能完整准确地测度到人们信息需求的全貌和重点。我们既要提高受众的洞察能力,还要使这些算法更智能、更完整、更准确地做到衡量人们真正的信息需求。更要打破围绕在我们身边的“信息茧房”,通过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网络素养来将茧房形成的圈子打破,将圈子里圈子外的各类讯息叠加起来,避免信息时代信息茧房给我们造成的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阿里云资讯网.“今日头条”海量数据深度挖掘,宏观角度把握大众阅读趋势[EB/OL].2015-01-21,http://labs.chinamo-bile.com/news/113878.
[2]彭兰.移动、智能化技术趋势下新闻生产的再定义[J].新闻记者,2016(1):26.
[3](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4](美)桑斯坦.信息乌托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信息来源: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40007.
[6]喻国明.信息禁锢了我们的双眼[J].环球日报,2016,12(2).
[7]刘迎清.国内信息推送研究综述[J].长沙大学学报,2006,20(5):82.
[8]华健,黄显文.移动网络时代的推送新闻——以微信新闻为例[J].军事记者,2013(7):56-57.
[9]李永凤.新闻推送对世界的二次重构[J].编辑之友,2015(1):68.
[10]彭兰.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传媒变局[J].新闻战线,2008(7).
[11]匡文波,李芮,任卓如.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J].编辑之友,2017(1).
[12]黄楚新.“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
[13]商艳青.媒体的未来在于“智能+”[J].新闻与写作,2016(1).
[14]孙振虎,张馨亚.机器人新闻的发展与反思[J].电视研究,2016(6).
[责任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