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达
【摘 要】本文主要以研究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唱法的相互融合为主,分别从题材、风格和共鸣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希望以此可以促使中国音乐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走在时代的前沿。
【关键词】音乐;声乐;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融合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080-01
一、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唱法各自的特点
(一)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唱法更倾向于后天训练而成,学习过程中要完成大量的基础训练,比如说歌唱时必须要有充足呼吸作为发声的支撑,并需要运用特殊的发声位置和相应的发生通道,在气息顺达的同时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同时在表演中还有很多假声,以此来追求声音的多音色、多音域的效果。美声唱法最大的优势便是不论嗓音好坏都可以进行后天训练,从而使得很多先天不足的演唱者也能很好地进行表演。
(二)民族唱法的特点
民族唱法多是以吸收我国传统的戏曲与民歌为主,在演唱中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尤其是不同民族的演唱方式还有所不同,而风格、含义也是各不相同。演唱中富有很强的民族气息,讲究的是行腔韵味,并且融合字、情、声、腔为一炉。因为民族唱法大多是由不同的民族共同创作的,而且根植于中国本土,更能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艺术特点,因此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听众的青睐。
(三)通俗唱法的特点
相对于前两种音乐演唱方式,通俗唱法具有很强的随和性,尤其是更加贴近生活化,贴近大众化,它的唱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容唱、好唱,很多歌曲在内容上更是取材方便,表达情感也是较为直接,另外其演唱技巧简单,所以通俗唱法一直深受现代青年群体的喜爱。
二、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交叉相融尺度的分析
(一)题材方面
三种唱法在表演形式上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一般情况下,美声唱法多以表演场面宏大的效果为主,并且在内容上多是以深刻立意为主的题材,其演唱形式多以震撼人心、激情澎湃为演唱效果。比如说《松花江上》和《我和我的祖国》等典型作品;而民族唱法多是针对周围人物风情和山川河流的赞美,主要有《母亲》和《我爱五指山我愛万泉河》等经典作品;最后,通俗唱法是比较体现细腻的一种唱法,表达题材方面多为生活场景、爱恨情仇及表达演唱者的内心情感等,常见的作品有《甜蜜蜜》《我只在乎你》《一封情书》。
(二)风格方面
美声唱法主要来自西方国家,其作品内容多是以外文为主,常见的有英语歌、德语歌、法语歌、俄语歌,其形式表演单一,主要以表现宏大场景为主。民族唱法则以中国各民族音乐为主,其民族体现的更多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在唱法中融合了民歌、戏曲等形式,表演效果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这类作品有陕北的信天游以及云南地区作品《长街宴》等;通俗唱法则更加注重表现歌者自身的特点,强调演唱者自身的个性表现,因此在服装搭配、声音和表演等方面,也就更加具有随意性和自主性。
(三)共鸣方面
美声唱法在声音共鸣方面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尤其是在没有扩音器的情况下,通过演唱者的发音同样可以使声音传遍室内歌剧院的每一个角落;民族唱法既要有垂直感,还要有水平感,这也更加符合民族唱法灵动、活泼的特点;通俗唱法则会根据歌曲的不同特点,要求不同程度的胸腔共鸣,有的时候更像是在观众耳边的窃窃私语。
三、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的融合
随着世界音乐文化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中外演唱方式逐渐被大众所熟悉,并且广泛地被大众所接受,今天的众多艺术家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开始追求把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使得音乐的发展方向变得更加的宽阔。三种唱法不断地融合中,也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演唱模式,例如,“美通唱法”、“民通唱法”和“民美唱法”等等。
现在的人们在审美水平上开始大幅度地提高,很多青年人更加喜欢全新的音乐模式,如果还在延续单一的唱法模式很有可能会使得人们对音乐产生疲倦感,因此多种唱法模式的融合也就给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空间。随着不同模式的相互吸收,唱法也会层出不穷,今天的音乐也在朝着多元化的发向发展。尤其是中国民族唱法在随着吸收美声与通俗后,取长补短,积极吸收多种唱法的优势,这使得民族音乐与民族唱法在现代社会有了发展的空间,也使得民族唱法的传承与发展变得更加的得心应手了。
总之,多元化的音乐唱法在融合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彼此之间的融合也是音乐发展的进步,更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对于音乐文化来说,要积极地顺应时代的需求,要走到时代的前头,更要有引领时代发展的决心,在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唱法融合过程中,还需要积极地分辨他们之间的优缺点,然后相互借鉴和贯通以此形成更为完善的音乐唱法。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2.
[2]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11.
[3]杨玉蓉.青少年学通俗唱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
[4]张永凯.论美声、民声、通俗三种唱法教学的兼容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