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故事情节的发动机

2019-03-08 08:18:30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尼山小学赖建平
学生阅读世界(喜欢写作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豆汁外公困境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尼山小学 赖建平/文 扶 雅/图

《第一次喝豆汁儿》是其中的佳作。这篇作品娴熟地运用了“困境”这种写作技巧。

什么叫“困境”?困境就是困难的处境,是指人陷入一种自己无能为力或左右为难的状态,情感上很烦恼、很忧虑。而作为写作技巧的“困境”,就是把人物放置到很艰难的处境中去,让他(她)去面对困难、挫折、危机,去经历纠结、困惑、矛盾,从而使情节产生紧张感与流动性,并持续发展,带给读者一波三折的阅读体验。清代学者袁枚倡导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第一次喝豆汁儿》是如何运用困境带给读者美妙的阅读体验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次喝豆汁儿(节选)

赵 珩/文

张学铭、朱海北二位先生来看我的祖母。

聊了一会儿,朱海北先生说张学铭先生要去隆福寺喝豆汁儿。那时我们住在东四,离隆福寺不远。我家虽也算久居北京,但家里没有一个人能够接受豆汁的味道,因此我也从来没有喝过豆汁儿。朱、张二位起身告辞,我恰巧也在屋中玩耍,张学铭先生突然问我喝没喝过豆汁儿,我说没有喝过。他听我说从没喝过豆汁儿就急了,说:“那不行,今天一定要和我们去喝豆汁儿。”而且是不容分说,拉住我就走。我虽没有喝过豆汁儿,但常常听人们提起,认为一定是和豆浆差不多,而且是甜滋滋的东西,于是欣然同意与他们一起去。

【张学铭先生自己喜欢喝豆汁儿,就认为“我”没有喝过豆汁儿是很不正常的事儿,“而且是不容分说,拉住我就走”。而“我”因为对豆汁儿的错误认知,“欣然同意与他们一起去”。两相碰撞,很自然地为后续困境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卖豆汁儿一般是在下午,刚刚熬好,就着焦圈儿和咸菜丝儿喝。等到豆汁端上桌,我却傻了眼,眼前是一碗灰绿色的东西,用鼻子闻闻,又酸又馊,我怀疑这是不是豆汁儿。因为离我的想像差得太远。我借口太烫,先不喝,倒要看看他们两位是如何开销这东西。没有想到,他们两人非常安详自然地端起碗,慢慢悠悠,很斯文地喝了起来,时不时还吃些焦圈儿和咸菜。

【豆汁儿是“一碗灰绿色的东西”—不好看;“又酸又馊”—不好闻,“离我的想像差得太远”。由此推断,豆汁儿的味道也不怎么样—困境由此产生。而“我”应对的办法是“借口太烫,先不喝”。“我”的窘况,与“他们两人”的安详自然形成强烈的反差,困境之“困”,更加强烈。】

耗了半天,再没有理由说是烫而不喝,只得硬着头皮抿了一小口,味道有点像醋,还有一股子馊味儿,实在难以下咽。这时张先生用眼瞪着我说:“怎么了?就这味,好喝极了。”当着两位比我长两辈的人,简直再想不出推托的理由,只得闭着气,一口一口喝进去,喝完最后一口,真是如逢特赦。继而是阵阵恶心,简直要吐,硬是用一个焦圈儿压下去。朱海北先生只喝了一碗,他是真的爱喝,还是“舍命陪君子”,也很难说。张先生喝了一碗,又喝一碗,真是不虚此行。那年我不是十岁,就是十一岁。

【再也没有理由推脱不喝,只得硬喝。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抿”“闭”“吐”“压”,写出了应对困境的艰难;“张先生喝了一碗,又喝一碗”与“我”的难以下咽形成鲜明的对比,困境之“困”,愈发突出。】

1979年左右,我去琉璃厂,路过新华街正是下午两三点钟。新华街有家专营豆汁儿的店,享誉京城,很多朋友向我介绍过。但因为有二十年前的印象,确实没有勇气去品尝。恰好经过,要不要再去试一试?况且二十年间尝了不少人间的酸甜苦辣,口味也会有改变。正在踟蹰不前,碰到一位熟悉的京剧演员,他非常热情地拉我进去,并且告诉我,他是每天这个钟点儿必来的。

【“专营豆汁儿的店,享誉京城,很多朋友向我介绍过”,这使“我”又产生了品尝的欲望。然而,“二十年前的印象”却让“我”没有勇气去品尝—“踟蹰不前”,说明新的困境产生了。“熟悉的京剧演员非常热情地拉我进去”,困境由此得到破解。】

一碗豆汁儿端上来,冒着热气,他端起碗就是一口,我也试着尝尝,味道尚可以接受。这位演员于是大讲豆汁儿,从它的制作和工艺过程,到豆汁的讲究,什么时候喝,喝的方法,一直说到豆汁的好处。边听边喝,豆汁儿的味道渐渐地在我口中起了变化。一碗喝完,口中有种回甘的感觉,余韵妙不可言。他建议再来一碗,我欣然同意。自此之后,豆汁儿喝出了滋味儿。

【由“味道尚可以接受”,到全面了解豆汁儿文化,豆汁儿变得“有种回甘的感觉”,甚至“余韵妙不可言”,直至“再来一碗”,困境由此得到彻底化解。】

看来二十年沧桑,人们的口味是会有变化的。

【二十年沧桑,为什么会带来口味的变化呢?仅仅是因为时间吗?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呢?结尾言简意赅,引人深思,余味无穷。】

点拨

《第一次喝豆汁儿》语言自然、朴素、平实,没有常见的各种修辞,没有华丽的“好词好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妙趣横生。作者在不动声色中埋下伏笔,又顺其自然地创设了一个又一个困境,大困境中套着小困境,在不停消除困境的过程中,将故事推向巅峰。前后两个大困境的有机联系,使故事余味悠长。

在创设困境的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与张先生对比和与京剧演员对比。两个对比,更显示出困境在写作上的效果。

银耳汤

樊芷轩/文

每当过年的时候,不管是外婆家,还是姑婆、姨婆家,总会煮一大锅银耳汤,给来拜年的亲戚喝。

看着大人们津津有味地喝着银耳汤,我想:“这些大人不觉得那黏乎乎的东西很怪吗?为什么会因此胃口大开?”

【“黏乎乎的东西”,是视觉的困境。】

我用手托着下巴,正想着银耳汤那奇怪的味道时,突然传来“咚”的一声,中断了我的思考。我抬起头一看,原来是妈妈端来了一碗银耳汤,放在我面前。

我用鼻子闻了闻—好像还蛮香的呀!我舀了一勺,想要尝一下味道。然而,在看见那粘稠汤液的时候,我刚提起的一点点食欲就立刻烟消云散了。妈妈看我心不在焉地用调羹玩着银耳汤,说:“这东西不好吃吗?不可能的!你赶紧趁热喝!”我只好闭上眼睛,迫不得已一口接一口地喝着银耳汤。

终于,我把最后一口银耳汤咽了下去。我感觉有点恶心,赶紧吃了块水果,才好了些。

【视觉与味觉的困境同时出现。这部分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第一次喝豆汁儿》的影子,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细节勾勒。】

那年,我刚好四岁。

七年过去了,我已经上五年级了。夏天,妈妈在家煮了点银耳汤,给我盛了一碗。我屏住呼吸,尝了一口,那黏乎乎的感觉还是让我受不了。我赶紧推开那碗银耳汤,去写作业了。

我想,有些味道,哪怕时间再久,还是让人难以适应。

【按照《第一次喝豆汁儿》的思路,七年之后,小作者似乎也会接受银耳汤的味道。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困境依然存在。】

之后,我每次看见妈妈煮银耳汤,都躲得远远的。

点评

模仿是写作起步时的必由之路。这篇习作,从整体结构的构思到具体困境的设计,无不模仿《第一次喝豆汁儿》。但是,小作者并非全盘模仿:七年之后,困境仍在,使读者始料不及。这是小作者别出心裁之处,体现了她可贵的创新精神,也体现了她对生活的独立思考。

逃离“无人岛”

刘方萧/文

记得那还是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我的肚子饿了。正想叫外婆烧晚饭,外婆却跟我说:“我有事出去一下,你在家里自己玩。”

“好的,早点回来。”我说。

不知不觉,我的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了,外婆却还是没有回来。我突然想起来,外婆很喜欢打麻将,她一定是出去打麻将了!现在没人给我烧饭了,我一定会饿死的!怎么办呢?

【肚子饿—没人烧饭—会饿死,困境接踵而至,把这个还在读幼儿园的孩子推向了“绝境”。】

一定要逃出去!

我走到门前,想把门打开。可门把手太高,我够不到。

我灵机一动,书房里不是有外公买来的大宝剑吗?我可以用它把门给斩开,这样就可以逃出去了。宝剑太重,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拖到门口。可麻烦又来了,怎么让剑出剑鞘呢?我从外公的工具箱里找出一把螺丝刀,一点一点,终于撬出了大宝剑—可我连举都举不起来,更不用说斩开门了。

【试图脱离困境,却以失败告终。】

我想起来我会写几个字,决定找人求助。我找来一张纸,可外公家只有墨水没有笔,我只好用一节竹条蘸着写。我在纸上写了大大的“出不去了”四个字。这四个字就像小鸟一样,在纸上“飞来飞去”,想必世上除了我,就没有第二个人能认出来了。

我把纸揉成团,从窗户扔了出去。可是过了好久,还是没有人来救我。

【写字条求助也以失败告终,困境之“困”,非同一般。】

“哎!”我灵机一动,想到可以打电话给外公,让他来接我啊!可是我不知道外公的电话号码,只记得外婆用过一个本子,里面有外公的电话号码。

我在家里东找西找,终于找到了那个本子。

“嘟……嘟……嘟……”

“喂!萧萧,是你吗……”外公在电话另一头问道。

过了一会儿,外公来了。我终于“得救”了!

【千方百计,终于脱离困境。】

点评

我却摇了摇头说,蔡大姐,你就不要鼓励我了。你看,这次换届哪个想升迁的不在跑不在送?当了这些年的副局长,我已经烦透了。

小作者一个人在家里,肚子饿,门又无法打开,家成了“无人岛”,陷入了困境。小作者想了多个办法,试图脱离困境。希望出现又破灭,再出现,再破灭,如此一波三折,困境不断出现,推动着故事情节一步步发展,也激发着读者的阅读期待——小作者会以怎样的方式脱离困境呢?最后,他打通了外公的电话,终于脱离困境。结尾干净利落。

拼装风波

刘偲鑫/文

“收到拼装喽!收到拼装喽!”是谁这么高兴呀?是我!我收到了自己在网上买的拼装,非常高兴!

【起笔的“高兴”与后续的困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吃了晚饭,我拼起了拼装。

这拼装,有两千六百片小零件。光是看看零件的数目,就能让你心里发颤,但我这个“拼装狂人”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

我照着图纸拼了起来:第一步,第二步……拼到第二十四步的时候,我的手指有点疼,不由得松了一下手。只听“啪啦啦”一阵响,拼装摔到了地上,摔了个“七零八落”。

我皱了一下眉头,有些可惜,也有些失望,但我并没有气馁。我把零件捡起来,又按照图纸上拼了起来:第一步、第二步……拼到第三十步的时候,我才猛然发现:拼错了!

【零件数量多,拼装的步骤复杂,因此“拼错了”—第二个困境产生,合乎逻辑。】

我把拼装拆开,扔进盒子,准备明天拼,可心里有个声音在告诉我:“再试一次,再试一次!”

【面对困境,原本准备退缩,但又不甘心,决定“再试一次”—“拼装狂人”的形象得以确立。】

于是,我又拿出了拼装,并在心里说:“目标,第三十五步!”我按图纸拼了起来:第一步、第二步……我每拼一步都要核对一下,生怕拼错。就这样,我一直拼到了第三十四步。我高兴极了,更加小心。我的手很疼,眼睛很酸,但我忍着。终于,我拼到了第三十五步!成功了!

【“生怕拼错”“手很疼”“眼睛很酸”,都是困境。多个困境集中出现,使故事达到高潮,从而体现了成功来之不易。】

人生就和拼拼装一样,有些时候,再试一次,就可能获得成功。

点评

与《逃离“无人岛”》相同的是,《拼装风波》也是困境接踵而至,始终笼罩着紧张的氛围。不同的是,在《逃离“无人岛”》中,“我”一直在努力;而在《拼装风波》中,“我”曾想过放弃。这一细节的处理,使习作的语言节奏有了变化,从而更突显了成功的分量。结尾宕开一笔,升华了主题。

打字记

陈祥云/文

我创作了一篇一万多字的科幻小说《手机崛起》,老师叫我打成电子稿。寒假里,当我接到老师的通知时,高兴得上蹿下跳—因为,我终于又可以使用电脑了!

刚刚高兴完,我却突然想起来,电脑好像昨天刚刚坏掉了。于是,我试着按了一下开机按钮。咦,没反应?再按一下,还是没反应。

哦,不!

【乐极生悲,困境出现。】

突然,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我为何不去同学家打字呢?我家的电脑坏了,总不可能他们家的电脑也坏了吧!

但我很快地否定了这个念头。如果同学想用电脑看电视剧或者打游戏怎么办?再说了,我这篇小说有一万多字,要在电脑上打很多天,天天去打扰他们,他们一定不会乐意的—更何况我每次都要用几个小时。

去网吧?也不行。未成年人禁止进入。

【没有合理的解决办法,困境再现。】

我苦思冥想,最终决定还是用手机打。虽然小了一点,但不会给别人带来麻烦。说干就干,不知不觉中,我从中午打到了晚上。

渐渐地,我感到身上越来越冷,于是去床上扯了一条毯子盖在腿上—可腿上暖和了,手还冰冰凉的,总不能把毯子盖在手上吧,我还要继续打字呢!那么,戴手套如何?可那样的话,打字又慢又容易出错。唉,没办法,还是只能委屈我的双手了。

【电脑的困境解决了,新的困境又出现了。腿冷,可以用毯子保暖;手冷,却只能忍受。困境解决与未解决相互交织,习作更真实,丰满度也更高。】

手冷,腿麻,眼睛酸胀—终于打好了一章!可想想还有九章要打,我就叫苦不迭。没办法,只能继续努力了,谁让写作是我的爱好呢!真是“痛并快乐着”啊!

点评

电脑坏了,用手机打字;腿冷了,用毯子御寒。但并非所有的困境都能得到解决,比如手冷和眼睛酸胀,陈祥云同学的习作为读者提供了新的困境阅读体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小困境之后,还有更大的困境——“还有九章要打”。小作者用“痛并快乐着”来概括这种独特的体验,真是恰如其分。

总评

生活总有困境,但生活中的困境却是写作的绝妙素材。有困境,就要思考如何脱离,心理描写就产生了;有困境,就要找人帮忙,对话描写就产生了;有困境,就要将应对之法付诸行动,动作描写就产生了;有的困境能解决,有的困境不能解决,悬念就产生了。小困境解决了,大困境又产生了,重重叠叠的困境刺激着读者的思维,不断产生阅读期待。如此,内容就丰实了,情节就曲折了,文章就耐读了。

一个好故事,不能缺少困境。发现困境,凸显困境,放大困境,是重要的写作能力。让困境成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动机,习作因此更精彩。

猜你喜欢
豆汁外公困境
豆汁儿
豆汁 老北京的标志
炎黄地理(2020年8期)2020-11-06 07:33:46
困境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08
我的外公
外公做的门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28
外公是个象棋迷
豆汁儿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32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环境科技(2016年3期)2016-11-08 12: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