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杉
穿越大理古城南门,顺主街走300余米,拐进一条小巷再走五六分钟,便来到大理的新地标——大理床单厂艺术区。在这里,画廊、书店、咖啡馆等设计独特又有强烈色彩冲击的工作室迎面而来;在这里,生活着一群有趣的人,独立音乐人、作家、摄影师、陶艺师、画家……摆放在室外的波比足球桌、墙上的涂鸦都来自他们。与其说这里是艺术区,倒不如说这里是个其乐融融的小社区。在2014年以前,这里还是荒废十多年的老厂房。这些改变,离不开赵渝、乔崎和他们的朋友们。
回望时光里的大理
乔崎,土生土长的大理人,离乡多年,回到大理,现在是大理床单厂艺术区总监。
赵渝,扎根二十年的“新大理人”,一遇大理定终身,既是床单厂创始人,也是大理摄影博物馆馆长。
在乔崎看来,大理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城市,骨子里没有排外的情绪。外来人口、外来文化,构成了今天大理文化的魂,它是包容的。
“我们就是想通过镜头,通过不同视角,记录大理。”赵渝和乔崎于2009年创办了大图影像工作室,2010年开始拍摄《中国白族群像》。凡是有白族村落的地方,他们都去了,他们把白族村落的生活状态一一记录下来,并邀请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摄影师来大理拍摄、开展影会。随后,他们便萌生了打造艺术区的想法。
老厂房的新生命
2014年,大家合力之下,曾经破败废弃的工厂,成为如今的大理床单厂艺术园区,汇集了大理摄影博物馆、大理当代艺术展览馆、多功能小剧场等30多家机构。
“我们还是想保留床单厂的一些东西,能够记录和保留一部分歷史,我觉得这是曾经这个工厂的一种延续。它之前是生产毛巾、手绢、床单一类的纺织品,现在又过渡到一个创意和艺术园区,这是工厂新的生命力和新的改变。不少城市都有这样的先例,原来的老厂房,现在改成艺术园区,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一种新的生命的延续,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乔崎说。
“正在生长”的大理
如果说北上广的魔力在于机会,那么大理的魔力则源于生活。
在床单厂艺术区的一群“新大理人”,似乎更能代表新大理的样子,虽然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但做的事儿又都是本地化的。每一个行业都与大理本地特色相结合,大家相互碰撞,让大理的文化形态更多元。
如今,每过一段时间,床单厂艺术区都会甄选出各式各样有意思的展览和市集。自有影像市集、陶艺市集、“我周围的塑料装置作品展”“《百样大理》大理历史影像展”……看展观物,感受有趣,成为许多人一定要到大理床单厂艺术区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