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影,薛祥山,周影烈,王建富,杨 钢,张中元
(1.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2.常州智建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江苏 常州 213000)
城市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供水系统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大城市对水源、水量分配及供水设施的保障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越发重视水资源规划和供水保障体系规划的编制,以期科学指导和推动供水事业。因此,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供水体系,确保供水安全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邛崃市水资源量相对较丰富,但区域分配不均,对其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分配水量,可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优水优用。此外,对供水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充分论证水源和供水设施建设,优化供水格局,可有效保障供水安全并提高供水系统运行可靠性[1- 7]。
邛崃市位于成都市西南部,隶属成都市“西控”、“南拓”范畴,境内共有9条河流,河网密布,年径流总量为9.91亿m3,可利用量为5.328亿m3。邛崃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0.7亿m3,可利用量约为7.36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为5353m3,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量为77.4万m3/km2,水资源总量相对较丰富。
邛崃市主要以地表水供水为主,采用蓄、引、提相结合,大、中、小型工程兼备的水资源供水体系。共有19个供水厂,总供水能力约为17万m3/d,其中城区供水来自城市自来水厂,农村供水以卧龙水厂为主,主要供给平原集中发展乡镇,山区则为一乡镇一水厂。用水主要集中在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几个方面,总体符合三条红线4.4亿m3的总量控制指标。但随着邛崃市招商引资的进行、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兴建,工业用水增加迅速,供用水矛盾逐渐凸显。
邛崃市水资源总体较丰富,但存在时空分布不均、供需分配不均衡,供水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总体降雨量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季节性差异大邛崃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040.5mm,降雨量自西向东逐渐递减。最大年降雨量1378.2mm,最小838.3mm。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丰水期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枯水期仅占全年7.3%。
(2)水源单一
市域内供水厂都是单一水源,缺乏第二水源。出现紧急情况时,无法保障正常供水,存在供水风险。其中,城市自来水厂水源为南河石河堰地表水,为单水源且上游存在沿途污染风险。卧龙水厂水源为境外的百丈水库,水源保护管理困难,水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存在安全隐患。
(3)供水保障率差
近几年邛崃市为落实成都“西控”“南拓”要求,全力融入天府新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卫星城目标,城镇和产业园区迅速发展,需水量大幅增加,部分水厂已超负荷运行,卧龙水厂最为突出。卧龙水厂供市域东部13个乡镇和2个产业园区,供水主干管已接近饱和,水厂实际供水已超负荷,但仍无法满足用水需求。随着工业园区逐渐建成,服务人口及范围随之扩增,供水压力持续增加,供水安全保障威胁也愈发突显。城区水厂虽满足供区用水总量需求,但由于部分管网管材不达标,出现漏损、爆管现象。同时,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部分管道管径不足,水量分配不均衡,供水保证率低,亟需改造。因此,邛崃市需统筹并优化配置水资源,合理提升、改造供水设施,按“合理开发,优水优用”的原则,提高供水保障率,确保供水安全,整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8- 10]。
(1)经济效益目标:供水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大,即国内生产总值(GDP)最大
Max(GDP)=A1·X1+A2·X2+A3·X3
(1)
式中,X1—第一产业用水量;X2—第二产业用水量;X3—第三产业用水量。A1—单位水资源第一产业产值;A2—单位水资源第二产业产值;A3—单位水资源第三产业产值。
(2)缺水量目标:缺水量最小
Min(V)=X1+X2+X3+LSH+LST-TZ
(2)
式中,LSH—生活用水量;LST—生态用水量;TZ—总可用水量;其余符号意义同上。
(1)可用水量约束:
TZ=T地表+T地下+T其他
(3)
式中,TZ—总可用水量;T地表—地表水可用水量;T地下—地下水可用水量;T其他—其他水源可用水量(如污水回用量、海水利用量等)。
(2)各部门用水量约束:
bi(i=1,2,3) (4) 式中,Xi—第i用水部门的用水总量;i—第i产业;bi—第i用水部门的最低用水总量;di—第i用水部门的最大用水总量;其余符号意义同上。 以2022年和2035年2个规划水平年作为研究的时间尺度,对邛崃市的水资源进行配置计算。基于上述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参考三条红线控制指标进行反复调算,得出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见表1。 表1 水资源配置结果表 单位:108m3 参考各用水部门用水配置比例,计算出规划水平年2022年可供综合生活用水量为0.63亿m3,可供工业用水量为1.34亿m3。各用水部门水量配置结果见表2,总体满足用水需求。 鉴于邛崃市供水厂水源单一、供水保障率差等问题,提出城区和乡镇主水厂第二水源方案,建立双水源供水模式。根据邛崃市实际情况进行多个水源方案比选及可行性分析论证,经论证后确定最优方案,形成现有供水体系的第二水源系统,在遇特枯年或连续枯水年水量不足或突发供水事件时,可满足各用水户的基本用水需求。最优方案如下: (1)城区水厂——由玉溪河引水枢纽通过沙石支渠输水至邛崃市北部陈祠堂水库,将陈祠堂水库与红旗水库进行连通,通过输水管道输送至城市自来水厂,作为城区水厂第二水源,以此双重保障城区的供水安全及供水保障率。 (2)卧龙水厂——利用水厂上游五绵山支渠从玉溪河引水至大山岗,将大山岗作为水源地,从大山岗接输水管道至卧龙水厂,作为卧龙水厂第二水源。 综合考虑邛崃市地形、流域、行政区划、灌区等各方面因素,以地形、流域的影响因素为主导,结合邛崃市用水情况及行政区域统分性、组合性与完整性,将市域划分为3个供水片区,如图1所示。 图1 邛崃市供水片区划分及水厂建设布局图 根据前述各部门水量配置结果、结合城市用水需求,卧龙水厂规模应增加至25万t/d;西南山丘区建设3万t/d的天台山水厂,供给西南地区用水。最终实现以卧龙水厂、城市自来水厂、天台山水厂等三大水厂为主的“大水厂供水、大管网输水、小水厂应急备用”的城乡一体、全域覆盖供水格局。同时对部分年代久远、老化的设备进行改造,以便在集中水厂紧急关停时起到应急保障作用,确保供水安全。 5.4.1 管网分区 供水管网分区计量是将复杂的系统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实现分区供水,是进行管网漏损分析和产销差控制比较通用的做法,根据邛崃市地形及区域特征,以原有的城市供水自然经营区域为基础,将城区管网划分为9个分区,如图2所示。 5.4.2 模型构建及模拟计算 根据现状CAD图形文件进行供水管网拓扑信息录入,再对管网拓扑结构正确性进行检验,得到完整的现状管网拓扑信息,进而结合管网建模需求,进行管网简化计算。本研究经简化后的管网节点数为191,管段数为315。最后,输入水厂、泵站、阀门、摩阻系数等管网属性信息,进行水量分配,实现管网模拟计算。 在水力模拟计算过程中,一般采用新管的海曾-威廉C值,即130。但由于供水管网建设年限和管径都对C值有不同程度影响,本次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相关管段阻力系数实测结果,确定现状管网C值为110。节点高程数据参考邛崃地形及相关竖向规划确定。根据以上分析,本模型共包含管道858个,节点542个,管道总长度333.5km,如图3所示。 图2 中心城区供水管网分区图 图3 模型拓扑结构图 5.4.3 模拟结果及管网优化调整 经模型模拟计算后,主城区部分管段流速为0.6~1.0m/s,局部管段流速超过1.0m/s,整体流速偏大,管道负荷过高。因此,需通过调整局部管网布局、管径等方式进行优化布置,主要方案如下: (1)沿西郊路(西河大桥以北)新建DN1000输水管道,新增水量通过北部君平大道输送至规划新建地区,降低新增流量对老城区管网系统的冲击。 (2)对滨河路(现状水厂出厂管网过河处至西河大桥段)进行改造,改造后管径为DN600;沿黄坝东路新建DN600供水管线。(3)结合综合管廊建设,对君平大道、西环路、凤凰大道管网进行更新改造。 通过改造后流速工况模拟分析,相较于改造前流速分布更加合理,管道负荷进一步降低。 5.4.4 最高日最高时工况分析 水量计算中,时变化系数采用1.4,则最高日最高时设计流量为2385L/s。各分区流量见表3。 表3 各分区流量计算一览表 根据模拟计算结果,最不利点ID编号为294,自由水头为28m,满足服务压力需求。城市水厂出流量为2130.9L/s,出厂压力水头为42.9m。由模型计算出的管网流速分布得出,大部分管道流速介于0.3~0.6m/s,部分管道流速为0.6~1.0m/s。同时,从模型中可分析出,城市水厂至规划最远点总水头线坡度平缓,自由水头满足水压设定目标。 5.4.5 消防与事故校核 研究区人口按32万人计,同一时间内火灾2起,一起火灾设计流量按60L/s计算。最不利点水压为27.2m,最大流速1.28m/s,满足消防要求。 供水干管发生事故时,设计流量按城区远期(含发展备用地)最大时的70%考虑,即1669.6L/s,最大流速1.29m/s。满足要求。 本文针对邛崃市多水源多水厂的现状,提出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经配置后的各部门水量满足用水需求,单位水资源发挥了更大效益,可为今后类似水资源分配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在供水体系研究中,提出了双水源供水模式及以三大水厂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全域覆盖的供水格局。结合管网水力模拟分析,提出相应改造方案,调整管网格局,优化现状管网,提高供水效率和供水保障率,保障城市供水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供水体系建设综合性较强、涉及面广,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城市供水体系的可持续发展。4 水量优化配置结果
5 供水体系分析
5.1 水源保障系统分析
5.2 供水片区划分
5.3 水厂建设布局
5.4 供水管网分析
6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