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看“关键”词

2019-03-07 07:35文|宋
中国品牌 2019年3期
关键词:关键制造业经济

文|宋 青

所谓见微知著,仔细分析经济发展中的若干个“关键词”,往往比埋头细读红头文件更能发现各种端倪动向

在一个“关键”词被反复提及的时候,其之所以被很快认同和传播,取决于它所代表的意义,也可以理解为是“关键”时期的“注意事项”。

两会“关键词”

随着多地两会陆续结束,2019年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不用说,人们也都很清楚,这次“两会”非常重要。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国内外都很关注这次“两会”会传递出什么样的重要信号。

我们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该稳定脚步、严肃面对未来的时刻了,但放眼望去,“焦虑”恐怕是我们眼下面临的最大的关键词。内外需求同步减弱,增长动能稳中趋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诸多不确定性和压力,让我们这些社会人坐在闪烁的电脑前,不停查看有关信息和政策的,目光焦灼。

2018年的我国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可谓步步惊心,从年初开始波澜壮阔的高开高走,到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严峻,再到年终上市公司的业绩与股价的断崖下跌。这种跌宕起伏的市场变局也影响到本届政府此前的不少制度设计和实施计划。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概括了2018年的特征,那就是内部变化很剧烈,外部冲击很强烈。这种社会结构演化和国际格局改变的力量,似乎是这些年来最强的,像是要启动另一个时期。

实际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已经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经济发展战略的转移以及工作重心的转向,反映出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我们理解当前经济运行的逻辑,寻找未来驱动经济的因素变化的基础。

我们认为,2018年之后的经济未来并没有那么云山雾罩,我们可以通过若干个“关键词”来解读我们的“未来社会”。

第一个关键词是:打气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顶层设计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从高端开始的总体规划方式,自然是有其道理的。但当下的中国,尽管经济基本面依然良好,但不可否认,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信心正变得越来越宝贵。

那么,信心从哪里来?近期,最大的提振信心的措施无疑是“打气”。

近期,中美贸易博弈还在继续,处在博弈最前沿的出口型民营企业更面临变数。有数字显示,2018年,浙江义乌制造企业在未受关税影响的情况下,各种成本就至少上涨了5%。“原材料成本上涨很快,人工成本也以每年500元每月的速度在上涨。对于制造业的企业来说,成本上几个点的变动,就很可能让家制造业企业由盈利变成微利,甚至是亏损。”一家以生产日用品为主的规上制造企业的厂长丁某告诉《中国品牌》记者。

但他也并没因此而灰心,因为他看到了,从高层到金融监管部门,乃至司法系统,所有人都纷纷给民企“打气”。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多次提到,要对国有和民营经济“一视同仁”。

刘鹤经常提到一组数据: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企业数量。“如果没有民营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

所以,一些改革举措已在实施。首先,祭出“减税降费”这个“杀手锏”,力图更好助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其次,在金融政策上,着力提升民营企业信用水平和融资能力;此外,还特别是重点提高民营企业的出口退税比例、降低开采、生产、制造与销售、流通等环节的税收科目,尽可能减少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缓解民营企业资金难题。

据统计,自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已有十余个省份出台相关措施,除了资金支持外,多地政府也试图从税收、成本、营商环境方面着手,给民企开“绿灯”。

丁某告诉记者说,目前明显感受到的利好政策是:11月1日开始,出口退税额度从13%增长到16%,3%的退税增长对他们来说帮助很大,他计划把这3%让利给客户。

在一部分观点看来,为民企“打气”是一种应急之策。但回顾这几年的经济改革历程,很容易发现,这也并非应急,而是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

形象地讲,这几年的结构性调整,犹如是一场统筹得力、技术精湛的经济“外科手术”。这场改革的高超之处,既在于对国际经济环境的洞察,也在于对本国经济现状的实事求是。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我国资本市场最高监管部门——证监会更换了新主席,A股也将由此开始另一次“洗礼”,相信它的明天会更好,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说到,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

第二个关键词是:倒逼

1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时,语重心长地表示“今年我国发展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更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政府工作艰巨繁重。”隔天,财政部部长助理许宏才更是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要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该减的支出一定要减下来,政府要过紧日子,要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预算,一般性支出要压减5%以上,取消低效无效支出。

“经济下行,实业不景气,中美贸易摩擦更使得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到了转型关口。在这种背景下,行业相关人士都寄希望于新技术给中国制造业带来变化和转机。

然而,《2018年中国制造业痛点分析报告》针对中国制造业被人诟病的“大而不强”给出充足数据的基础上,直接点明了中国制造业升级过程中面临的几大痛点:工业设备终端连接率低,数字化程度低;缺乏互通互联的数据标准;企业信息安全与设备数据安全存在风险。

有了清醒的认知之后,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呢?

按照国际产业分工的一般理论,制造业并非利润丰厚环节。“微笑曲线”理论认为,曲线左右两侧的“研发”和“销售”附加价值高,利润空间大;而处在曲线中间弧底位置的加工、组装、制造等,技术含量不高,附加价值低,利润微薄。

当年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向着所谓的价值链高端延伸。由于在很多领域缺乏原创性的技术,企业多半选了走品牌化的道路。通过这条路,不少企业成功崛起,但这条路也并非适合所有的制造业企业。

产业界的另一变革趋势,颠覆了前路。日本索尼中村研究所所长中村末广提出了“武藏曲线”,即和微笑曲线相反的拱形曲线—真正最丰厚的利润源正是在“制造”上。

制造业升级的核心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相互融合,标准数据化、精细化、自动化、智能化、去中间渠道化。从“制造与组装”出发,制造业环节将有机会在产业链上重新获得议价优势,然后不断整合两端,斩获高额回报和实现产业升级。富士康,美的、格力的成功都说明了这一点。

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贸易都是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当中。“链”上利益交织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中国企业与全球企业同处一条“链”上。

做OEM(代工生产)起家的广东某钣金企业领导吴平龙也清楚地意识到,不能一直充当低端生产的角色,得有自己的产品。

他向记者表示,“我们目前已经能自行研发、设计产品了,这也是他今后的发展方向。从接单加工,到自行设计加工,逐步形成品牌,伴随着这种阶梯式的升级过程,像他们这样的中小企业创造和留住的价值量逐渐增多。

从这一个角度来说,中美贸易战会客观上也倒逼了中国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拓宽海外市场。 “目前制造业发展进入到了‘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关键关口。”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研究室主任付保宗说,我们应辩证看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处境。“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和复杂外部环境确实给制造业投资、工业产品出口、先进制造业发展等多方面带来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进一步使我们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会坚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信念,倒逼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

除了对环境情况的准确把握之外,牵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元素“资金”也需要准确解读。

据《中国品牌》记者了解,未来有两个政策趋势可以确认:一是中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将会采取逆周期调节,重点在于稳住需求端,稳住民众消费和企业投资的需求,而这其中财政政策将会扮演重要角色。二是货币政策表述中没有出现“积极”“宽松”等字眼,这意味着货币政策依然坚持稳健的总基调,不会成为刺激经济的主力军。

这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什么?我们认为,2018年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所以宏观政策更需要强化逆周期调节。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包括两方面意思,一是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这会相应减少制造业企业负担;二是财政政策注重提升效率,增加财政资金尤其是各种专项资金的利用效率,对于一些政策推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会有一个明显的促进作用。

第三个关键词是:钱少

回顾历年“两会”的热点话题,可以看出,胶着点越来越具体了。在谈到过去的一年有哪些大事件影响着我们的经济生活,专家们给《中国品牌》记者罗列出:在线教育、共享经济、大数据等等关键词,几乎覆盖到了每一个消费层面。隔三差五就有一个数千万美元起的融资事件发生。

资本放大了野心,也产生了泡沫。据说,每一家拿到融资的公司几乎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烧钱。有公司刚上线时有过一天烧掉6000万元的大手笔。创业者也别无选择,因为投资人看重的是流量、排名,才决定下一次融资,在资源只会向头部集中的市场中,不扩张就意味着连上桌的机会都没有。

到了2018年,这种势头在高歌猛进中开始了一路急跌。投资数量腰斩甚至断崖式下跌,有些知名的风投都变得谨慎起来,甚至不再投新的案子。

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创业者最想见到的人”华兴资本的杜永波曾告诫创业者,“市场已经过热了,老虎、DST等都也收手不投了。忘掉你对投资人拍着胸脯说的增速和GMV吧。你要关注现金流,要活下来。”

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风停了,市场必须要经历一场惨痛的出清。没了热钱追捧的新兴行业,顷刻间,一线停招,二线精简,三线暴雷,四线倒闭,独角兽跑路。据钛媒体TMT base全球数据库统计,过去5年,彻底关闭或准关闭项目多集中在电子商务、本地生活、社交、企业服务等领域;北上广浙四地成为重灾区,“死亡”项目中处于A轮及A轮前早期的比率高达98.60%。

在资本“寒冬”下,原本通过融资烧钱快速发展的方式,如今已很难再实现。新兴行业高增长的泡沫难以为继,典型代表就是共享单车明星企业OFO的倒下。

在《中国品牌》记者采访的诸多财经观察员中,针对“钱少”有着一种共识:一是去杠杆、控风险成为金融政策主基调,所以人民币基金募资难,出现了“钱荒”的局面。第二,从宏观经济来看,中国经济增速已经从快速增长期过渡到中慢速增长阶段。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中国经济要去杠杆、调结构的形势下,一个活跃的、稳定的股票市场,对经济转型的推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首先,它会降低企业的负债率,通过股权资金的注入,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策略转向和技术的升级;其次,股市融资不会产生新的派生货币,而是把现有货币重新配置好,有利于稳定社会的通胀预期,这对企业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有好处。

因此,去年以来,政府部门重振股市的决心是很明显的,但投资者的信心却有待提高。

未来,中国股市最大的改革是注册制的推行,这是对当前核准制的颠覆。但在全国“两会”期间,注册制的推出还没有明确答案。所以,要给市场以信心,这些关键信息应该尽早明确。

第四个关键词是:创新

“如果你还相信技术是中性的,那你就太愚蠢了。”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说得很不客气。他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技术手段革新会重构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变社会文化。

的确如此,“创新驱动发展”曾是去年两会当之无愧的关键词,反映出中国再度通过数据和技术的创新推动经济转型。《纽约时报》也提到,中国政府承诺将加大对先进技术的投入,说明创新对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俄罗斯《独立报》则认为,世界政治和经济体系正处于重大转变之时,中国是主要创新来源。

由此可见,“创新”依然是今年“两会”的重要议题。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指出,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已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创业创新的风潮,特别是“新经济”对“就业”的支撑超出预期。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报告称,全球262家“独角兽”(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私营初创企业)中有三分之一是中国企业;在这背后是中国风投行业的迅猛发展,投资总额从2011-2013年的120亿美元跃升至2014-2016年的770亿美元,在全球风险投资总量比也相应从6%提升到了19%。大部分风投资本流向了数字技术。

事实上,不管2019的市场经济现状变得多么琢磨不清,不管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对于企业而言,创新是活下去唯一的方向。

我们可以看到,这场经济“寒冬”让很多企业家都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或忙着拓展销售渠道,多元布局产业线,或忙着转型升级,推陈出新,新产品新概念层出不穷。

“经过多道工艺加工而成的T800级高性能碳纤维,一束碳纤维产品只有4毫米宽,里面含有12000根碳纤维,每根比头发丝还细得多,却能经受高温、腐蚀而不失强度,在航空航天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吕春祥代表说。

此前,由于核心技术被少数国家垄断,高性能碳纤维曾经长期依赖进口。怎么才能“炼”出世界级强度新材料?吕春祥的答案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这个世界是喜新厌旧的,因循守旧的公司注定会被淘汰掉,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自我颠覆的企业才可以有持续活下去的机会。“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因此,不管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还是管理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国际市场的准入,并在市场上逐步求得生存。

猜你喜欢
关键制造业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高考考好是关键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蒋百里:“关键是中国人自己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