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云增 张培志 左建平
背景情况 我国养老体制运行十多年来,对深化改革和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快速的老龄化又给我国的养老体制带来了新的问题。目前老年人口数量激增,依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检测统计数据,截至去年底,上海老龄人口的比例超过总人口的20%,而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这使得有限的社会养老资源明显不足,供需矛盾突出。据统计,目前全市养老机构共计702家,养老床位13.28万张,社区养老服务组织不到300家,服务于12.66万人。目前,全市的这些养老服务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的需求。因此,我们应着重思考如何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使社区养老更精准化、专业化、高效化、规范化。
问题及分析
1.社区养老资源紧缺
尽管中央财政大力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加大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力度,并完善了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使上海应对老年照料压力迎来一个缓冲期。但是目前本市新增的老年人口都将进入高龄,从而使上海的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向急速高龄化发展,因此老龄化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弊端,使得缺少子女照顾的老人和“失独”老人占比攀升,这个特殊群体面临就医难、养老难的问题。近年来,本市老年人口抚养比呈上升趋势,社区资源呈明显供需不平态势,社区养老设施不足,养老床位供给数量严重匮乏,不能满足老人的护理需求。
2.医养结合养老推进缓慢
针对当前人口结构、老龄化发展趋势,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医养融合发展。但目前,本市尚未实现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全覆盖。老年人仍面临看病难问题,社区与二级以上医院、老年病医院、康复中心、养老机构等之间尚未联动产生协同效应,医养仍未完全打破壁垒,实现共享。尚需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医院、社区康复中心等,思考如何形成规模相适应、功能互补、便捷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建 议 1.安装智慧终端,实现社区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建议政府招标物联网高新技术,为高龄独居老人安装智慧终端,开启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并逐步扩大智慧养老试点范围,拓展服务领域,实现更为全面、便捷的居家养老服务。智慧终端可集成诸多功能,例如:(1)建立电子病历档案云端共享,与社区、二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联动,实现医养结合的“互联网+”在线即时诊疗服务,推进精准养老;(2)整合用药提醒,快速救护服务,及健康监测等功能。可借助手腕式血压计等,实时监测老人身体情况,并能知晓他们的活动轨迹,发挥“隐形安全助手”作用。根据老人不同需求,可定制化安装煤气监测、地面传感器等,例如老人摔倒了可立即连线就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联系志愿者前来救助。
2.大力推行政府購买服务,鼓励民间资本介入,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发展。加强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政府应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可在规划、资金投入、土地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推动民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发展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社区养老机构为辅的多元化网络,改善供给结构,服务更精准化,以满足更多有需求的老人,缓解社会养老压力。
3.扩大社区养老人才队伍,加强专职、兼职和志愿者服务梯队建设。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社区是居家老人重要生活空间,在发展社区养老的同时,也要积极普及“养老、爱老”教育,提高社会养老意识,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可在社会爱心人士、大学生甚至中学生等人群中招募志愿者,以社会服务为名,以“结对子”方式为主,对社区孤寡老人进行探望关怀。志愿者可在就学、就业、就医、落户等方面享受适度的优惠或优待。
4.发展社区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并积极拓展社区养老服务业务。可为独居老人提供老年食堂、法律服务、心理咨询等,甚至为体弱老人提供免费家政服务、定期探望、陪伴出行等个性化定制服务,丰富社区养老服务内容,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另外,可开发养老服务相关APP,子女可为有需求的老人发布特定需求,由就近的义工、志愿者接单,上门服务。
5.健康大数据需标准规范。应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个人电子病历、健康档案进行规范统一,促进健康大数据的隐私受到保护,以便于更好的调阅共享。
编辑:杨皓1561821092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