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保云
背景情况 如今,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据预测,至2020年,上海常住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570万。积极应对人口深度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问题及分析 2005年,上海在参考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老龄化的发展趋势,率先提出了“9073”养老服务格局的发展思路,并列入《上海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最近10年来,上海加快发展养老事业,已经逐步形成了“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9073”的养老服务格局初步形成。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深度发展,尤其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75岁以后,“4-2-2”家庭结构的逐步形成和扩大,上海养老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上海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不断增加和养老意识的不断更新,居家养老已愈发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尤其是家庭条件稍微好一点的老年朋友,更希望能找到服务到位规范、硬件软件都相对不错的、能基本符合生活条件的养老机构去养老,所以按现有3%机构养老的比例规划远远不能满足上海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建 议 以下就针对目前上海人口老龄化现状和趋势、养老需求面临的问题提几个建议:
1.抓好政府统筹,调整整体规划。到2025年,机构养老床位数在原来3%的基础上争取提高2个百分点,增加到5%的养老床位数。因为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增加养老机构床位难度越来越大,机构养老设施用地供给不足,导致机构建设落地困难。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全市土地资源趋于紧张,土地成本不断上升。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區,问题更为突出。相对于其他城市设施,机构养老设施的落地,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所以还需要政府机构统筹安排,进行一体化整体规划。
2.到2025年,在原来的基数上要增加十几万张养老床位。市区的土地、容量、交通很难满足要求,所以增加部分的床位建议原则上由郊区来承担,同时对该部分的土地指标、资金来源、人口指标等,应全市总体考虑,统筹规划。
3.对于在养老产业上有意愿、有能力、有成绩、有贡献的郊区应给予各项优惠政策,以鼓励他们的积极性。对养老需求大,但又无法解决养老床位的中心城区要给郊区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在交通、就医方面也希望进一步得以改善,便于更多的城市老龄化人群选择郊区养老。
4.大力扶持有担当、有责任、有使命感的中坚力量民营企业,充分挖掘和吸纳民间资本投入养老行业。这样不但可以分担政府的一部分压力,同时也鼓励更多的有志之士参与到中国养老事业中来,共同为实现新时代伟大梦想而守望相助、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