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兹
春节的假期,我格外珍惜,因为那是一段不错的舒心与放松身心的好日子。我喜欢利用这个恰好的时间点,去欣赏各类文化的补给,在春节的气氛里发酵开来。
回想记忆犹新的2018年农历狗年年尾时分,参观了湖南省博物馆里的马王堆墓葬,亲眼体验一回汉墓的穿越,看到利用现代考古科技解开的棺椁文化和墓葬珍宝的过程,还是非常满足和意犹未尽的。那件西汉马王堆一号汉墓的T型帛画,被视为国宝档案的奇珍。我想也许是因为中国人的美好向往,帛画上的内容表达了人死后对天上、人间、地下的不同想象,揭示了人们的无限愿景与心中美好的期许。墓主人的神秘让我充满好奇,我开始天马行空地去联想这些物背后的神奇故事。
辞旧迎新,福气满满的猪年到了,先祝大家福气绵长、吉祥如意。我也想说说一些和猪有关的艺术宝贝,头一件想说的就是咱们老祖宗的青铜礼器:猪型青铜尊。尊为酒器,此器的猪背上开椭圆形口,设盖,腹内盛酒。盖上捉手残缺,根据残存情况复原成凤鸟形。双眼直视,獠牙外露,两耳竖立,四肢粗壮,尾下垂。从动物进化的角度看,不属于家养,而是一头野公猪。肘部前后各有一圆形管孔,经过尊腹,直通另一肘部。此管应是先铸,然后安装于豕尊范中铸造的。这件猪尊同样出土于湖南。1981年,湘潭县九华公社船形山的山坳中出土了这件猪尊。出土地点位于长沙市南约20公里的湘江西岸。
根据考古队的调查,出土时器物置于直径约1米的圆坑底部,距离地表1.5米左右。同湖南出土的大多数青铜器一样,没有共存遗物,是一件单器出土的。这件器物出土时,除背部和盖钮稍有残损外,其余基本完整。整体造型为十分逼真的野猪形象,腹内中空,造型上极富有野性。有典型的地方性特点。猪首饰有粗线的云雷纹,盖面、颈部、腹部均有鳞片纹,这种鳞片纹是长江流域青铜文化常见的一种装饰,在日本根津美术馆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双羊尊等器物上都有发现这类纹饰。但是,在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很少有这种装饰,有学者认为这些纹饰是南方而不是殷墟发明的,出现在殷墟的是从南方借鉴来的。可以观察它的前后腱分别饰有不同的龙纹。空隙处都填满了云雷纹。其中能看到前面腹部对穿的圆孔,这种结构和形状应当是为了便于搬动,用来贯穿绳索或棍状物。
虽然猪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可是出现在文物中的猪形器物却并不多。猪图腾文化主要还是因它的体态浑圆、憨态可掬、性情温驯,深受人们喜爱,其文化內核是代表诚实质朴、富贵吉祥。新石器时代,人类已把野猪驯养为家猪。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猪龙”,是早期猪与龙的合体,虽然是一种神化了的产物,却也体现了人们尚猪崇猪习俗的延续。红山文化墓葬中,往往有成批的玉器出土,这些玉器一般个体都较小,且有穿孔,被认为是佩饰,所以这类玉器不仅仅视为佩饰,而应是代表某种等级和权力的祭祀礼器。这些玉猪龙大大小小,反映着拥有者的社会地位、等级、权力,是一种原始的“礼器”。
商周时期,猪往往用于祭祀,考古学者认为商周时期的象生动物,艺术地表现了人们的原始宗教观念,其具体作用是人们与神灵之间的沟通媒介,起着巫术般的祈求避邪作用。汉代墓葬中,又有手握玉猪的习俗,是希望逝者带着满满的“财富”而去。从实用器具来讲,有出土的战国时期猪形木雕漆酒具盒。酒具为战国时贵族所用,酒具盒用木头雕成了猪形,外刷了一层黑漆,并配有红绿彩绘,同时器具内有六个耳杯、二把酒壶和一个盘子。我想古时候的人们,在每个与家人共度的节庆日子里,都会使用这些精致的器具,来共享勤劳之后的美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