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疗效

2019-03-06 14:50陈祥英胡云英
健康大视野 2019年2期
关键词:负性情绪心理治疗

陈祥英 胡云英

【摘要】目的:探究功能胃肠疾病患者在药物治疗方案基础上开展心理治疗的效果及意义。方法:择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根据完全随机法进行分组,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行单纯药物疗法,观察组基于对照组药物治疗基础上开展心理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检测评定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效果,同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SAS、SDS评分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AS、SDS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更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对照组临床疗效68.00%,观察组临床疗效92.00%明显更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胃肠疾病患者行药物联合心理治疗方案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药物方案;心理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负性情绪

【中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2-052-01

功能性胃肠病属于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病因复杂,多与胃肠道功能障碍、肠道感染、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及心理因素的不良影响有关。很多研究结果显示,该疾病患者多伴有恐惧、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对其药物疗效、健康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1]。因此在药物方案基础上为患者实施心理治疗,缓解其不良心理,减少不良心理应激反应对患者疗效具有积极影响。本次择取25例患者开展药物联合心理治疗方案,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血尿便常规检查后确诊。根据完全随机法进行分组,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中包括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3.6±2.5)岁;观察组中包括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44.2±2.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可行。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基础治疗,包括给予其抑酸类药物、促胃动力药物、胃黏膜保护类药物,严格控制患者饮食,避免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新鲜果蔬,同时禁烟酒、咖啡及浓茶等。同时对照组行药物治疗,枸橼酸莫沙必利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17;5mg*36片/盒)口服给药,单次剂量5mg;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6379;20mgx7片/盒)口服给药,单次剂量20mg;肠易激综合征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胶囊(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30087;250mg*30s)口服给药,单次剂量500mg;蒙脱石散剂(湖南千金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304;3g*10袋/盒)温水送服,单次剂量3g。上述药物均每日给药3次。

观察组在基础治疗、对照组药物治疗基础上行心理治疗:患者入院后就诊时应及时主动与其进行沟通,获取患者信任并建立良好稳定的医患关系,与患者协商接受心理治疗的时间,科学评估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时采取心理疏导、行为干预及精神安抚,告知患者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对病情控制的重要作用,对患者的基本资料和病历资料进行全面了解和充分掌握,以其实际情况进行心理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开展认知行为疗法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和不良心态。

1.3观察指标[2]

焦虑自评量表(SAS)参考中国常模数据评分超过50分可考虑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DS)参考中国常模数据评分超过53分可考虑抑郁。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症状有所改善为有效,症状无显著变化为无效,记录显效与有效率之和为总临床疗效。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收集的计量资料通过(x±s)表达,在统计学软件(SPSS17.0)中进行组间t值检验,收集的计数资料通过(%)表达,在统计學软件(SPSS17.0)中进行组间X2检验,若P>0.05确认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若P<0.05确认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治疗前后负性情绪及症状改善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SAS(53.33±2.45)分,SDS(56.52±2.41)分;观察组SAS(53.41±2.42)分,SDS(56.54±2.43)分,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SAS(37.56±2.37)分,SDS(40.61±2.47)分;观察组SAS(30.24±1.43)分,SDS(33.42±1.35)分,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组间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治疗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17例,总有效率68.00%;观察组治疗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23例,总有效率92.00%,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当前临床中针对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以药物为主,本次研究中应用的莫沙必利、埃索美拉唑、蒙脱石散等均为治疗该疾病的常用抑酸、促胃动力药物,服用后可在患者体内发挥良好的抑酸,促进患者胃肠动力恢复的作用,进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3]。有研究发现,该疾病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这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为患者开展心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心理疏导、行为干预等方式消除了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恐惧心理,还可能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并减少不良心理对临床疗效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综上所述,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行药物与心理治疗联合方案效果理想,可有效消除患者负面心理,对其康复具有积极影响,可用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宪忠.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埃索美拉唑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分析[J].智慧健康,2017,3(17):76-77.

[2]刘小强.功能性胃肠病应用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7,38(04):718-719.

[3]姜冰玉.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在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研究[J].中外医疗,2016,35(14):159-160+190.

猜你喜欢
负性情绪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群发性产品伤害危机中未曝光企业应对策略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动态机制研究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动力取向心理治疗改善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精神病性症状个案研究
国内发展“婚外恋”心理治疗模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