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环境》,所以多了一份理解与怜悯

2019-03-06 12:40袁婉莹
环境 2019年1期
关键词:稿费大象编辑部

袁婉莹

2017年,我到泰国旅行,路上遇见同是中国的小伙伴,他们准备去骑乘大象。霎时,原本的好感一扫而光,倒是多了几分“鄙视”和同情。

与他们分别后,我走在回清迈古城的路上,心里特不是滋味。我深深地知道,普通人看起来充满乐趣的骑乘项目,在大象眼中却是充满痛苦的回忆。它们不断地被人类折磨、驯化,最后甚至“习得性无助”,终生无法逃脱。

而这一切,都是我在《环境》杂志当实习编辑的时候,第一次知道的。

2015年,我大学毕业,进入《环境》杂志。

这个偶然的实习机会,让我得知,如何辨别地沟油?人类的哪些行为会给动物带来伤害?有哪些办法成为国际环境组织的一员?

最震撼的,还是那些奋斗在一线的环境保护人员,他们深入虎穴,查出企业违法偷排污水的真相;他们深入研究,探讨是否有更好的办法降低PM2.5等大气污染物,提高空气质量,重现广州蓝。

对于当时只有22岁的我来说,日常工作便是采访、写稿、校对。我跟着编辑部的大大们到惠州大亚湾、参加佛山环境保护会议、拜访东莞观音山董事长......就算在广东湿冷的周末,也要驱车前往中山参加环境保护活动。

那段拿着录音笔四处跑的日子,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意犹未尽。因为,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真正的采访,也是第一次接触媒体写稿。沮丧的是,初出茅庐的我无从下手,每次写稿总要修改N遍,自信心瞬间崩塌。

所幸,编辑姐姐总是把我叫到她桌旁,拿起手中的红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告诉我应该怎样搭好写作框架,心里都装载着满满的感激与感动。

最开心的,莫过于每个月拿到稿费的时候。相对于钱本身来说,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鼓勵与肯定。

离开《环境》的日子里,偶尔会回到东风中路的单位叙旧。尽管大厦略显陈旧,但每次与编辑部的哥哥姐姐们重逢,都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像是被照顾的孩子一样,暂时不必理会外面的风雨,倍感温暖。

如今,3年过去了。在这3年里,去过北京吸雾霾,那种感觉,就像喉咙里含了一口沙;见过哈尔滨冬季的烟囱里,不断向空气中排放出滚滚白烟。当然,也在北方等风来的日子里,重遇蓝天。

有时候,我在想,什么时候,当环境保护成为每个人都必须重视的责任,或者,我们出门不用再戴口罩,不用担心沙尘暴,不用担心雾霾,不用担心孩子的呼吸健康是否受到不可控的威胁......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最后,在《环境》杂志创刊的40周年,想对编辑部的哥哥姐姐们说:“谢谢那些年的照顾与疼爱,令我这个懵懂的孩子开始感知社会。无论是杂志上印着的名字,还是拿到稿费的信封,都给予我无尽的回忆与自信,愿大家的未来越过越好,愿杂志越办越好”。

猜你喜欢
稿费大象编辑部
“稿费”的由来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大象无形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认真的大象
大象
历史上外国作家的稿费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
我的第一笔稿费等
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