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

2019-03-06 12:39孔伟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2期
关键词:校长标准内容

孔伟

2017年1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发布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以下简称《管理标准》),明确了6大管理职责、22项管理任务和88条具体内容。《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对标研判、依标整改,切实做到‘一校一案,全面改进和加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工作,促进学校规范办学、科学管理,整体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快推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可以说,教育部对《管理標准》的落实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对《管理标准》功能的发挥寄予了厚望。那么,学校究竟该如何落实《管理标准》?

一、充分认识《管理标准》的历史地位

自《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印发到《管理标准》正式发布,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对其态度不同、看法不一。大部分校长都对《管理标准》的制定和出台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肯定,但是也有一些校长持有不同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意见:一是认为《管理标准》没有涵盖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二是认为《管理标准》中的一些条目学校无法达到;三是认为有一部分标准条目所涉及的内容并不是学校的责任;四是认为学校已经达到了《管理标准》的所有要求。其实,校长之所以对《管理标准》有着诸多不同的认识,也与《管理标准》的宣讲解读不到位有关,未能促进校长的深入理解。

《管理标准》本质上是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建设的标准。从《管理标准》的6大管理职责和88条管理内容看,《管理标准》是从“学校管理”入手,主要是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为目的,以提升义务教育学校育人品质为最终目标。因此,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思出发,将《管理标准》理解为“管理行为”的标准。

《管理标准》的88条管理内容还可以分为三大类型:规定型标准、禁止型标准和倡导型标准。规定型标准是需要不折不扣落实的规定动作,禁止型标准是坚决不能触碰的底线,倡导型标准是积极稳妥探索的开放性要求。可见,《管理标准》并没有要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必须达到所有的管理条目。在具体的表述中,《管理标准》制定者也进行了明确界定,针对倡导型标准多有“有条件的学校”等表述。

在教育治理体系中,《管理标准》清晰地界定了政府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比如第6条:“严格执行学生考勤制度,建立和完善辍学学生劝返复学、登记与书面报告制度,加强家校联系,配合政府部门做好辍学学生劝返复学工作。”可见,《管理标准》清晰地界定了学校的责任:在初步劝返、登记、书面报告之后,“配合”政府部门来做好相关工作。之所以有的校长对第6条提出质疑,其实是因为他们对文件的阅读还不够仔细。

认为学校都已经达到了《管理标准》的所有要求的校长,往往都来自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或者某地区的名校。不可否认,有一大批义务教育学校确实已经完全达到了《管理标准》的要求,但这也需要经过科学、系统的评估后方可认定。事实上,对于学校的各项工作,学生和家长的看法与学校领导的看法往往存在较大的差距。

其实,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时间节点来看,《管理标准》是在义务教育学校硬件标准化建设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推出的内涵标准化建设的标准,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当前,义务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的阶段,而《管理标准》就是推动内涵发展所必需的纲领性文件。因此,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要高度重视《管理标准》,认真深入学习。只有吃透了《管理标准》,才能做到真正落实不走样。

二、深刻理解《管理标准》的内涵意义

《管理标准》虽然只有88条管理内容,但却是高度凝练的,其内涵深刻,意义深远。所以,校长最需要的是静下心来,认真地学习品读《管理标准》。具体来说,校长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学习理解《管理标准》的每一条管理内容。

1.现实问题

《管理标准》中的每一条管理内容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提出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管理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实际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如国家课程方案得不到有效落实、学生课业负担重等。制定《管理标准》的初衷之一就是要帮助校长了解如何管理一所学校、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解决学校管理“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

2.理论基础

《管理标准》中的具体标准条目都是有脑科学、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支撑的。比如第25条中的“家校配合保证每天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睡眠时间”。之所以要求儿童少年保证每天9至10小时的睡眠时间,其实是因为儿童一天中有两个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22:00至凌晨的1:00和早晨的5:00至7:00,而且生长激素是在深度睡眠中分泌的。可见,第25条是以儿童少年的身体健康成长发展为出发点制定的,学校需要积极主动地协调相关群体,努力配合达成。

3.政策依据

《管理标准》中提到具体名称的法律法规文件有22个,所涉及的规定性文件更多。这体现了《管理标准》的制定有明确的依据。因此,学习《管理标准》需要深入研读其中涉及到的文件。当然,还可以更进一步研读《管理标准》涉及的但是没有具体提出名称的政策文件。

总之,要想真正吃透《管理标准》,校长需要对照《管理标准》仔细地想一想三个问题:这条标准是针对什么样的现实问题提出的?这条标准背后有什么规律支撑?哪里有相关内容更详细、具体的规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基本上就真正地把《管理标准》消化了,也就真正理解了《管理标准》这样规定的真正原因,也就明确了学校应该如何落实。

三、逐项落实《管理标准》的具体要求

梳理和研究近年来的教育热点事件可发现,每个事件背后都存在学校管理制度上的漏洞,而全面落实《管理标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校堵住管理漏洞。因此,学校需要严格按照《管理标准》的88条管理内容,全面地梳理、改进和优化学校工作。那么,学校如何真正做到“依标研判”和“对标整改”呢?具体来说,有两种思路。

1.将《管理标准》的88条管理内容分解到相关责任部门

《管理标准》的88条管理内容,涵盖了学生德育、师德建设、教育教学、课程实施、文化建设、安全卫生、规范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学校可以依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将88条管理内容分解到相关责任部门,制定更为细化的自查标准。分部门组织开展自查工作,明确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内容,列入年度工作计划(计划中要拟定工作方案、工作措施、工作时间表),开展专项整改工作,并定期督促检查。

2.在“自我诊断”的基础上针对薄弱环节开展专项整改工作

学校可以将《管理标准》转化为评估指标体系,分别针对学校的干部、教师、学生和家长等更多群体,进行学校管理现状诊断自评。在“自我诊断”的基础上,查找学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优化。与第一种思路相比,这种思路稍微复杂一些,但是优势也相当明显——因为有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等更多群体的加入,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诊断也就有了更多的视角,结果也更为客观。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校长不能因个人好恶、实施难度而对《管理标准》的条目进行选择性的执行,要深刻领会条目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落实《管理标准》的各项管理内容。

四、广泛凝聚《管理标准》的相关群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出,是对愈来愈复杂的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现状作出的回应。而《管理标准》的出台,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为构建新时代义务教育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学校之外,《管理标准》界定了政府与学校、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首先需要明确政府和学校的边界,而发挥第三方评估的作用,则需要一个客观公正的标准。《管理标准》恰好明确了政府和学校的边界,也为第三方评估提供了标准。

在学校内部,《管理标准》规范了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管理标准》在不同管理职责中,对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师管理制度、师德建设、营造和谐文化等内容进行了规定,明确了学校、教师、学生等不同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建构了学校内部的治理体系。因此,从总体上看,《管理标准》为义务教育学校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框架体系。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层出不穷的教育事件已經很难用以往的措施妥善解决。这就需要秉持“治理”的理念,将与学校教育紧密相关的主体,广泛地吸引到学校的治理之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主体治理模式,促进多方的深入理解。“治理”的核心就是多方的“妥协”,而“妥协”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多方深度参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工作,将办学过程中的困难显性化、各方需求桌面化,促进各方的深度理解。

总之,落实《管理标准》,需要学校管理者深刻地认识到《管理标准》在推动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加强学习,深入理解,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切实开展“对标研判”和“依标整改”,既全面落实《管理标准》的要求,又创新实施策略、提高实效,切实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校长标准内容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永远幸福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党员标准是什么?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李敖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