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万程
2018年7月11日,夜幕落下,学生陆续归家,人大附中一间空荡荡的教室中,35岁的物理教师李永乐开始对着一台录像机“唱独角戏”。
这天他讲的内容是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科学知识。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成因”,讲到“特效药格列卫的作用”,再延展到“仿制药的生产标准”。在短短12分钟内,李永乐以课堂授课的方式,从生物到化学,穿插历史背景与法律常识,在大范围的学科交叉下把各个知识点讲得清清楚楚。
像这样的科普视频,自2018年年初以来李永乐已上传了130余条。透彻讲解知识的本领,与日常热点的贴合,加上成年观众久离校园、重归课堂的那份“怀旧感”,让他的视频受到热捧。
当老师的“美妙与正确”
天资聪颖的他从小便在数学与物理上展露天赋。他尤其喜爱钻研难题与怪题,反复琢磨、得出正解的快感让他很是着迷。老师带他参加了奥赛,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屡屡夺冠。高二时,李永乐凭借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被确定保送北京大学物理系。
在北大他辅修了经济学学位。大四主动放弃保研名额要“试试考研”,结果轻松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电子工程系研究生。
分别在中国两座最高学府有过求学经历,李永乐的履历令人称羡。但在选择职业的十字路口,李永乐也曾有过“不知道做什么”的迷茫阶段。
李永乐老家在吉林。他从小在那里长大,那里住着他的父母。他的父母也曾当过中学教师,父亲教物理,母亲教体育。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对教师这份职业自然有耳濡目染的亲近。
一次,有朋友建议李永乐“可以利用口才去外面讲课赚点外快”。李永乐寻思着可行,就去新东方试了试,这让他第一次真正地站到了讲台上。
初登讲坛,李永乐好像找到了“天职”一般,那感觉美妙无比。就这样,研究生的三年时光,李永乐一边上课,一边教课,直到毕业前夕。
在人才济济的清华北大,本系的同学多出国深造,就业也是在金融业与互联网行业居多。他也去花旗银行、索尼等知名公司应聘过,面试过程中,他不断追问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然而相较于企业中“对上级唯命是从”的工作模式,李永乐觉得还是相对自由的“传道、授业、解惑”更适合他。
最终他下定决心,一头扎进了中学教师的队伍。而这一做,就是9个年头。
科普是让人们更加理解这个世界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永乐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教学视频的方式,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让更多的人受益。他先是在年轻人居多的B站上传了一些日常课堂视频,供全国各地的学生免费观看。這样陆陆续续做了几年,李永乐在中学网络教育里积攒了一些经验与名气。然而,在主流大众中的意外爆红让他始料未及。
2017年4月份,今日头条转发了他几年前做的“闰年是怎么回事”的视频,突然成为热点。几经转载,全网播放量高达上千万次,网友好评如潮。
李永乐感到有些受宠若惊,“既然大家喜欢看科普,那我就多做点”。在粉丝的期待与鼓励下,李永乐断断续续地又发布了一些科普视频,结果部部热播,每部播放量几乎都有几十万次。短时间内,李永乐积累了近百万粉丝,且数量还在节节攀升。
在日常教学的闲暇之余,李永乐走上了辛勤创作之路。他时刻关注热点,努力把其背后关联的科学内容提炼出来,重新编排,打通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看到《无问西东》中“奔跑的核”,身为清华人的他有感而发,讲了期原子弹的物理原理。他爱炒股,遇上暴跌心情郁闷,就做了期股票赔钱背后的数学逻辑。看到世界杯C罗任意球绝杀,对“电梯球”产生兴趣,连夜学习弄懂了其中的伯努利定律和马格努斯效应,第二天就做出了节目。
几乎一日一更的高频率,李永乐做得累,却无比开心。一方面是成就感的巨大满足,一方面是收入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大众科普视频所积累的,还未真正显现的社会积极影响。
小时候,李永乐的父母订了本少年科普期刊,对杂志上的科普故事与智力游戏,他甘之如饴,也由此产生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回想这段经历他感慨道,科普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让人们更加理解这个世界,激起大家对科学的兴趣。“如果一大批人能通过我的视频爱上科学,并把这种想法传递给他们的孩子,那就是功德无量的事”。
(张晓玛摘自《华声》201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