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书,为何依然没有洞见

2019-03-05 19:56李靖
意林·作文素材 2019年4期
关键词:洞见果酱书单

李靖

【适用话题】洞见力 学习方式 知识体系 复杂与简单 数量与质量

【素材分析】要想拥有敏锐而深刻的洞见力,就要学会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通俗地说,就是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思考,主动地去发现,并逐渐养成习惯,直至形成一种“自动触发”的本能。更直白地说,就是向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将思想所得,见缝插针地用于实践之中。

【速用名言】

1.人凭借思考而能变成神。

——法国诗人 拉马丁

2.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匈牙利数学家 波利亚

(特约教师 严君)

有人问我是如何搜集和整理信息、如何建立知识体系的,我想很多人期待的答案是一个书单,可是我要告诉你这没有什么用。高考650分的人和450分的人书单基本上是一样的。书单本身并不能造成知识体系的差异,甚至接触信息的数量本身也不能。可是为什么有的人总是让人感觉“充满洞见”,而有的人却不能?这往往并不是因为他们接触了更多的信息,找到了更适合搜信息的网站,或者偶然获得了绝密书单,而是因为他们处理信息的方式、看书的方式与众不同。而我就讲讲我是如何整理信息,并且获得“系统化知识体系”的。

1.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我每看到一个有用的知识,都停下来去寻找联系——看看有什么其他的现象能够被这个理论解释。比如我偶然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我问自己:“我遇到的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呢?”如果不找出至少5个现象我是不会罢休的。首先我想到了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这句话显然比“小体积大容量的MP3”要好得多。除了广告文案,还有什么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理论的传播”本身就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啊!“只要抓住机会,即使你能力不高,也更有可能成功”,这句话早就有了,但是并没有被大家挂在嘴边,直到雷军说了句“台风口上,猪也会飞”。比起抽象的理论,这是更加视觉化的表达,自然容易朗朗上口,从而被记住和传播。说到“朗朗上口”,众多的谚语也是流传多年啊,那么它们是不是“视觉化”的呢?的确是的,谚语并没有说“同时实现多个目标”“拿在手里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而是说“一石二鸟”“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还有呢?我喜欢足球,突然发现球员的绰号也是视觉化的,比如“独狼罗马里奥”“小坦克鲁尼”“小跳蚤梅西”,而不是抽象的“一意孤行罗马里奥”“勇猛鲁尼”和“灵活梅西”。

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往往并不是知识数量,而是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随着知识的增多,建立联系的收获也会越来越大。当你只有一个知识的时候,增长一个知识可能就是增长一个知识。但是当你有10000个知识,接触一个新知识可能意味着增长了5000个知识——因为你跟其中一半的知识建立了联系。

2.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

当我接触了一个新知识的时候,不光要想“过去的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知识解释”,还要想“我的哪些行为可以被这个知识改进?”比如仍是上面的“人的大脑喜欢视觉化”,我的哪些行为或者工作可以被这个知识改进呢?

首先,我过几周可能要写“产品的象征性价值”,如果视觉化的话,不如改成“给用户戴上合适的帽子:你的产品会像帽子一样,影响用户的形象”。我甚至想到了将来求婚的时候,不应该说“我想和你永远在一起”,而是“我希望有一天我们都70岁了,仍然能手牵手走在XX的沙滩上”。总之,当你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一定要提前构思一下——这个知识会如何改变我的行为?将来我可能会怎么用它?

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的问题并不是缺乏知识,而是到了某个时刻想不起来应该用什么知识。而这种提前的设想,就可以让你形成一种“自动触发”,到了某个问题,就可以立马想到相应的知识。就好像熟练的司机开车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不用思考也知道松油门踩刹车踩离合——这些知识已经形成了“自动触发”,很容易被应用。

3.尝试去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

有一次走进一家廉价餐厅吃饭,见到了那种一页纸上密密麻麻几十上百道菜的菜单。朋友都觉得这样的菜单隐隐让人不舒服,不知道该选什么。但他们都让老板推荐了几个菜,忘记了“不舒服”的选择过程。

而我却无法容忍这种模糊的感觉,想着想着,突然想到了看过的一个心理学实验:研究人员随机找了两组消费者,给他们呈现了一系列果酱。不同的是A组面前摆着6款不同的果酱,B组面前摆着24种不同的果酱。结果发现,A组中有30%的人最终购买了果酱,而B组中只有3%的人购买——都说选择多是好事,但过多的选择让B组消费者在比较的过程中精疲力竭,最终放弃了购买。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作“决策瘫痪”,指选择过多的情况下,人会因为对比选项耗费的过多精力而直接放弃做决策。

然后我再继续想,还有什么事件和这个是类似的?比如肯德基为了方便选择,菜单只有20多道菜,甚至推出了套餐来简化选择。再比如很多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喜欢“单品爆款”,而不是“機海战术”。

还要再想,有什么行为可以因这个知识而改进?后来有一次我做募捐,一开始队友都是说:“有一个XXX公益项目,请捐一些钱吧,多少都行!”而我就想到了自己的这次经历,建议队友改为:“帮帮这些孩子,捐10块钱吧!”结果募捐的数量大幅度上涨。

很多人可以容忍生活中的奇怪现象和模糊性。在他们眼里,世界已经变得如此熟悉,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见怪不怪了。但是我却无法容忍这种模糊性和一知半解。

4.好奇心的重要性

经常有人问我“你是如何构建的知识体系”,写出来后,我却发现原来如此之简单: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看到知识后问自己:还有什么现象可以被这个知识解释?还有呢?还有呢……

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问自己:这个知识可以用于做哪些事?还有呢?还有呢……

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遇到反常或者有趣的事情,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理论或者知识可以解释?有哪些相似的事件?

我知道很多人会不喜欢这个答案,他们更加期待的是具体的一套工具,但是我提供的却是一种“无法看了就会”的方法。这种方法就像“俯卧撑训练技巧”一样,无法让你看到之后就能增长胸肌,非得自己付出大量的努力来训练才行。

实际上,洞察力、知识网络化等能力增长的确跟肌肉增长原理差不多。肌肉增长需要大量的刻意训练来刺激肌纤维的生长,而洞察力等能力也需要大量的思考、练习和探究,来刺激新的大脑神经突触的增长。

所以,如何构建庞大的知识网络?并不是要单纯多看书多接触世界就行了,而是有“好奇心”,总是想建立联系,想用知识提升现在的工作,想问“为什么”。

(摘自微信公众号“李叫兽”)

猜你喜欢
洞见果酱书单
月度荐书单
月度荐书单
爱的果酱
爱的果酱
暑假阅读书单
名家推荐:2018暑假阅读书单(下)
单独中的洞见
单独中的洞见
单独中的洞见
单独中的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