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素英
生活中洞察力强、一语中的的人总是特别让人佩服,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出惊人,体现着他异乎寻常的睿智。在时下高考全国卷事件分析型写作中,能否由事及理,鞭辟入里,则体现着考生思维品质的高下。笔者平时批阅议论文,常感觉不少学生想得简单,说得笼统,浮光掠影,不痛不痒。该如何引导学生看得深刻想得深远呢?看得深刻,方法有由果溯因、比较辨析、以小见大等。
那么,什么是以小见大?“小”即小题材、小事件和小细节,“大”即深广内容,重大主题,以小见大,即从生活小现象挖掘出社会、国家、宇宙自然等的大道理。所谓滴水见浪花,一沙一世界,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现象,也许暗含着必然,折射着普遍存在的规律。以小见大,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由当下预测未来等等。
那么学生在议论深浅上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哪儿,如何以小见大洞察深远?笔者在实践中探究,现求教于大方之家:
对事件分析型作文题的审题立意,往往需要追果溯因,尤其应抓住根本原因进行立论。而学生们看问题往往浅尝辄止,止步不前。
如作文题“2015年6月27日,在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的小品《花木兰从军》中,贾玲塑造了一个贪吃、花痴、胆小怕事的花木兰形象。7月7日,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发公开信,要求节目组道歉。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有的学生认为节目组故意扭曲了历史人物形象,这是不尊重文化的行为。不尊重历史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远大于成年人。学生虽点出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但也只是蜻蜓点水,没有往深处探索,因而立意不深。
而有的学生这样写:“请尊重文化,请尊重文化蕴含的重要精神。文化之所以被称为文化,其传承了数千年至今没有失传,正是因为其中蕴含了无数让后人受益的内容。每一项文化都是先祖们智慧的结晶,来警示我们应当做一个怎样的人。正如花木兰这一形象,女扮男装替父出征,表现了一位坚韧、勇敢、孝顺的女子形象,她是中国古代的女英雄,她是忠贞孝义的好榜样。这样的形象留给后人细细品读,这样的优秀文化蕴含着重要的精神财富,理应被大家尊重,而不是毁坏它。”这位学生的思维就更深刻,他懂得层层追问,节目组丑化花木兰形象的本质是什么?花木兰形象有怎样的内涵,为什么应受尊重不容恶搞?如此步步追问,深入开掘,我们能触及花木兰这一历史文化形象的精神层面,能揭示历史文化名人真正暖人心肺振人心神的精神品质,这就把握住了精髓。而这样由事及理、由个别到一般,正是以小见大的思维路径。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体察生活现象背后是否隐藏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高层次的思想精髓,努力做到立意深刻论述精辟。
近些年高考作文大多是情境性强的隐含任务指令式的写作,这就要求考生们要就事论事,条分缕析,有力地打击了之前新材料作文无病呻吟或套作宿构的不良文风。但考生如果一味的就事论事,总是在考题事件中打圈圈,思维视野未免也太过狭仄,体现不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广度与拔高深化中心的思维深度。因此,可以尝试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展示现象的普遍性,给人别开生面的感受。
如作文题“3月2日《人民日报》有一封读者来信,说是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当“乡下佬”碰了壁跑掉以后,一对男女理发师还说:‘乡下佬还想理平头,没门!’‘也不瞧瞧自己那模样!’……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大部分学生指出事件中的歧视现象,并分析了歧视的危害,进而提出“尊重他人”“人人平等”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说理的层次大多清晰,但深度与广度还很不够。
有学生这样写:“有乡下人要求剃平头,理发师不肯,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这赤裸裸的歧视真令人寒心!他为什么歧视乡里人?是因为乡里人没文化、见识窄,衣衫朴素、言语粗鲁?是因为乡里人贫穷、保守、落后?是因为乡里人老实巴交、软弱可欺?是不是不自觉地感觉城里人高高在上,天生高人一等?这是什么心理?是封建等级观念,贫富尊卑观念作祟!以此心理审视他人,犹如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目空一切,出语伤人。”“在生活中有如此歧视现象的不在少数,有大学里的贫困生歧视,有大都市里的农民工歧视、有相亲求偶时的条件歧视、有招考晋级时的寒门歧视……这些歧视无不体现了相关人员内心的狭隘,只看身份不看才德,只看外表不看内在,只看眼前不看未来。戴着有色眼镜选人用人,难免判断失误,最终恐怕误人误已,形成人心的隔阂,造成人才的流失,甚而至于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学生能从乡下人的外在特点、城里人的思想根源等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原因,又能由此及彼,跳出理发事件,放眼社会,在更广的生活层面思考一类现象的深层原因与危害。如此由一个到一类,由特殊到一般,拓宽了说理的视野,开掘了说理的深度。
当然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作家何满子有以下见解:“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这就是权。虽然仅仅是一把剃刀,但掌握在手里,就有那么一点剃头权,在这点权限里,谁撞在他手里,就得看他的嘴脸,听他的发落。……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分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那就不仅‘乡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没门’了。希望少有、乃至没有这种有点权就要耍的人。……”作家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可谓见解深刻!他从手中有剃刀想到有剃头权,并联想到用人权、分房权乃至更大的权,揭示某类人有权在手就任意妄为的心态,以小见大,真令人拍岸叫绝。
议论是否以小见大深刻犀利,除了以上两点,还可看说理能否体现发展性前瞻性。前瞻性,即由眼前的个别言行或生活小事,推演出未来可能产生怎样大范围严重的危害。如孔子的学生掏钱赎回一个奴隶,又谢绝了本国政府的补偿,受到他人一致赞扬,却遭到孔子的批评。孔子认为,此举使后继者做了善事也不敢领回补偿,这极大地提高了行善成本,将使人望而怯步,未来国内将再没有人愿意赎回奴隶,社会风气将再不如之前淳厚了。孔子深知人性,在行善成本超过人们承受范围时,人们往往会放弃行善。孔子由小事推演,论及社会风气的改变,能发展性地看问题,极具有前瞻性。
例如以上只配剃光头事件,有的学生从这一个歧视现象,推演开去,写下如下文字:
“令人无法想象的是,如果在这个社会,多数人都追求高人一等,用丑陋的目光冷看他人,用尖锐的言语伤害他人,那么这个社会将变得多么的黑暗!人性是那么残忍自私,到处都是乌烟瘴气。人从出生就被分出了高低,幼儿脆弱的心将碎裂,变得卑微、自私、势利……这些负面情绪像蚂蚁一样在你的血管上爬着,弄脏你的血液,啃食你的内心。那样的社会里,人们真的可以安逸舒适地活着吗?人们真的可以顺从自己的本心吗?就像回到了弱肉强食的年代,人们将再一次,苦不堪言。”学生习作虽然在表达上略有瑕疵,但她能从个别歧视现象推演开去,预测贫弱者倍受欺凌心灵扭曲,整个社会一片黑暗的境况,论证了以贫富论尊卑行为的不可取,从反面强化了论点。在古代诗文中也有许多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表达,如[选自《韩非子》战国·韩非子]“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选自《风赋》战国·宋玉]“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起初的细微变化,有时会演变成巨大的灾难,我们要从偶然中探察其是否有必然成份,由其发展趋势做适度的推演,以最终之荒谬来反面论证观点。
以上论述主要以学生习作为例,生活中,以小见大洞察深远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时下章丘铁锅热卖,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察知,真正能让产品火的是质量上乘背后隐含的大国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止于至善。又如在法国,驾驶员每行驶一小时就要休息十分钟。如果这次不休息,两小时后就一定会休息二十到三十分钟。行车情况由黑匣子记录,司机无法作假。这一个小现象,却能体现出法国治国方略――仁爱为本、律法从严。再如,中医文化渊远流长,我们可以由医道悟出治国之道。《皇帝内经》有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主张在未生病时就注意防范,饮食有节作息有序、乐观开朗阴阳调和,而治国也是如此,在太平之世就要防患于未然,君主英明百官协作,内政外交有条不紊。不能等身体病重了再治,不能等国家动乱了再整,《皇帝内经》由养生之道,推及治国之道,由小见大,可谓振聋发聩。
多学习逻辑,多练习思维,让自己眼光更毒,口齿更利。以小见大,洞察幽微,对生活现象,我们要别具慧眼审视明辨,能否滴水见浪花,能否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能否观蚁穴之微,察千里堤之溃?这一小细节,能否代表一类现象,能否由小处看到大格局,能否折射出共同的规律?层层追问后,当落笔千钧,落墨有神,用笔犀利,论证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