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田程 秦皇岛市环境监控中心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监测技术水平成为直接制约环境管理、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核心,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监测结果是否客观、真实,将直接影响执法监督的水平、环境管理的决策导向。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监测指标变得越来越多,各种设备的引进、人员的增加,导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随之增加。如何规范环境监测工作,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力、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成为环境监测工作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现场监测属于野外作业,工作环境复杂,对制定采样计划要求较高。现场检测包括监测断面的布设、采样点位的确定、断面信息的可行性和方便性、样品的现场固定、保存、运输、交接等环节。而在实际工作中,监测技术人员的水平、业务经验、思想认识、现场质量管理工作的能力都会制约监测样品的采集质量。
水环境监测工作由于监测样本的天然属性与复杂性对工作人员有着较高的专业要求。但目前在基层监测机构中,专业人员少、持证上岗人员少、独立操作仪器人员少的“三少”现象还是比较普遍和突出的,尤其是环保相关专业人员占比较低,技术水平严重制约了样品前处理、分析、数据处理等过程,无法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目前的基层环境监测机构受到人员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的制约,工作中责任意识不强,缺少质量控制意识,严重影响质控工作的效果。
部分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不能正确认识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面对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互相推诿,致使环境质量监测管理难以及时解决问题,最终埋下诸多质量隐患。检测人员无法做到快速、及时完成环境质量监测任务,使得环境监测进度难以保障,与之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未得到完善,难以有效落实环境监测全过程管理工作,影响了环境监测最终数据的精准度。
在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技术人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技术水平、协调能力、业务水平以及自身修养,对于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技术人员存在工作分配和职能定位盲区问题,部分监测技术人员认为只要做好分内工作就好,对于其它工作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缺少有效的配合和协调,最终难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参与监测工作的所有人员均需根据各自的岗位和所承担的项目经过相关的监测技术培训,具备扎实的环境监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地掌握环境监测中操作技术和质量控制程序,并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以保证监测工作符合规定要求。
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监测过程中所使用的计量仪器设备应经检定/校准合格并溯源确认后方可使用。每台监测仪器由专人负责保管,并按照相关仪器设备操作维护规程的要求进行定期维护、保养、功能检查和期间核查。
采样责任人对采样水环境的各个环节要有充分认知,了解水体空间、时间性质、气象、水文参数、采样时间和路线、现场测定项目相关测定技术,以便制定采样计划,判定存在的干扰因素和采取必要的预处理措施。样品采集、固定、保存、运输等环节按照HJ91-2002《地表水和废水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现场选用检测项目适合的质控措施实施质量控制。
实验室质量控制包括样品前处理、分析操作过程、干扰因素的消除。
实验室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与实验室间质量控制。实验室内质量控制能反映分析质量是否稳定,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核心。内部质控应尽量覆盖到每一位检测人员、每一台检测设备和每一类检测项目。同时应对薄弱环节特别关注,如客户投诉项目、新项目、无法溯源的仪器设备、新进人员、标准变更的项目、非标方法和非常规检测项目等。实验室常用的内部质控方法包括质量控制图法、空白分析、平行样分析、加标样分析、有证标准物质或质控样对比分析、比对分析和分析一个物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等。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是对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有效补充,其方式主要有能力验证计划、实验室间比对以及测量审核等。目的是为了使分析误差控制在允许限度内,保证结果在规定置信概率内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从而鉴别分析质量,鉴定分析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因素,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实验室间质量控制可以帮助环境监测工作者发现和消除实验室间存在的系统误差,提供可靠、有效的分析结果。
3.3.1 对实验室及设备、试剂的要求
(1)监测分析用房的设置应考虑安全、操作方便和避免交叉污染等因素,危险化学品和高压气体钢瓶的贮放应特别关注,确保安全。
(2)化学分析室和前处理室除门、窗通风外,应设置通风柜,产生毒害和腐蚀性刺激性气体的操作应在通风柜内进行。
(3)大型精密仪器室为防灰尘和保持室内清洁,可设置缓冲间,安装空调以保持仪器操作所需的温度和湿度。对于操作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或腐蚀性气体的,可安装排气罩。
(4)天平室应避免附近有振动源和阳光的直射,防止强空气对流影响称量操作。
(5)实验室分析仪器及设备须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取得检定/校准证书并经溯源确认符合检测方法规定后方可用于样品分析工作。
(6)分析用的各种试剂和纯水质量必须符合分析方法的要求。
3.3.2 分析工作质量控制
(1)校准曲线或标准检查点应符合相关规定。
(2)校准曲线核查:样品分析当天或仪器每运行12 h,应用校准溶液对标准曲线进行核查。
(3)每批次样品采取实验室全程序空白实验、10%的样品平行、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加标回收等自控措施。
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具有科学性、系统性、严谨性的特征。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通过管理制度的完善,保证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落实,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通过加强日常监督的方式,使管理制度系统化,使每一位监测人员都参与到质量管理工作中来。要调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强调各部门人员之间的协调、配合,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基层监测机构的领导人要切实懂得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要加强监测人员的思想、业务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随着现代环境监测技术的进步,对监测技术人员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根据新形势下环境管理的需要,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完善基层监测人员继续教育机制,创新培训方式,加大环保业务知识技能培训和演练力度,切实增强培训实效,不断提升基层环境监测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培养出一批专业从事管理控制工作的技术人员,从思想上、业务上切实保障日常监测管理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监测技术人员开展业务培训,从根本上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
现场监测易受到气象、流体力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同时监测人员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工作经验等因素也影响较大,导致现场监测环节成为较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因此加强现场监测的质量管理,避免现场监测措施不合理而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环境监测中一项较为基础的工作,只有做好日常质量控制工作,切实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才能更好的为环境管理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依据,推动环境质量的根本改善,充分体现环境监测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