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一民
(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编导系,四川成都610065)
随着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电影表现漫画中的英雄人物成为可能。最初福克和索尼凭借《X战警》《蜘蛛侠》系列一举获利,作为创始人漫威不甘心一直为他人做嫁衣,便开始了漫威电影宇宙计划;作为漫画出版公司,漫威开始向好莱坞制片业转型。 此计划将英雄人物所在宇宙编号为Earth-199999,作为漫威平行宇宙中的电影世界。从2008年起,它系统地根据漫威漫画出版物中的角色改编成为美国超级英雄电影系列,漫威的电影世界由此形成。自以钢铁侠、浩克、托尔、美国队长为代表的超级英雄形象开始,漫威在各影片中埋下伏笔,随后通过《复仇者联盟》把他们集结起来,成为漫威电影宇宙发展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自2013年上映的《钢铁侠3》《雷神2》开始到2015年上映的《蚁人3》。第三阶段,以2016年上映的《美国队长3》为界,直到计划在2019年5月上映的“复联”系列,影片已经制作并上映19部之多。然而这一切仅仅是开始,漫威电影宇宙计划将在2019年7月以《蜘蛛侠》续集电影开启第四阶段。世界电影历史票房数据库显示,截止到2018年3月中旬,其票房已经超过140亿美元,漫威电影宇宙的热潮势必会持续蔓延下去。
漫威电影发展至今已经十年,其核心是围绕漫威宇宙的概念。漫威平行宇宙是漫威的一个宏大宇宙观,把平行世界里众多地球编号,如(Earth-616)是主线故事发生的世界、(Earth-1218)是普通人类居住的世界,偶尔会出现超级英雄、Earth-199999 是《复仇者联盟》出现过所有英雄的电影世界等。英雄们战斗在同一个世界,相互穿插往来,那么对于人类生活着的世界而言,漫画人物就是另一个平行宇宙世界,在那里,也有遭受过两次世界大战人类文明的痕迹,英雄在地球上又发生着战斗、拯救。这其实不难理解,每个选择产生一种宇宙,无数个选择诞生无数种宇宙。这个概念虽然是从漫画早期就早已形成,但真正走入大众的视野还是靠着近年来的几部漫威超级英雄系列电影。简而言之,漫威电影宇宙是在漫威平行宇宙概念中的电影世界,独立于漫威宇宙中的主宇宙(Earth-616)和终极宇宙(Earth-1610),电影都是围绕MCU(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中的各个英雄人物故事展开,其成功模式是集漫迷与影迷于一体,运用先进的制作技术,灌输了美国式英雄拯救世界的理念,使其得到了业界评论和商业化收益双丰收。
漫威电影宇宙关于多宇宙的设置在哲学思辨上参考了哥本哈根解释对于多宇宙的逻辑回答。哥本哈根解释诞生于哥本哈根学派,此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1921年在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的倡议下,成立了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学研究所,由此建立了哥本哈根学派。该学派通过量子力学中对多宇宙存在的思考进行证真或是证伪,形成了著名的哥本哈根解释,并主要采用几率测量研究和实验室检测观察的方法进行推断。哥本哈根解释的代表人物波尔坚信粒子之间的特定关联性只有在被测量时才能准备被发现,并且这种关联性不受到空间的前设条件限制[1]。如同两个显性粒子分别位于南北半球,当南半球的粒子被观测到的时候,北半球的粒子将同时显现出相似的特征。哥本哈根解释在哲学意义上进行解构后,可以看作:“不存在一个与我们的精神世界并行的客观独立的物质世界,我们所描述的物质世界是依赖于我们的精神世界而存在的,量子之间显现的超距同谋是个体生命意识活动的综合反映。世界的实在性扎根于个体生命的感受和理解中。”这个观点在漫威电影的宇宙分层中有着深刻的体现,不同宇宙,主角的性格、行为和思想都看似惊人的相似却又有着千差万别的差异。这些差异深刻地反映了哥本哈根解释由量子力学哲学思考过渡到影视艺术时空分层的影响中。
哥本哈根解释认为:微观极视世界和宏观经典世界是二元对立的,解释彼此的方法必定采用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的手段,不能跨越彼此且同时解释。量子力学是脆弱的,是非基本的,只是适用于微观领域的封闭系统,一旦对微观世界进行测量,那么微观客体的本性———量子叠加性,就会以“波函数随机塌缩”的形式消失而得到确定的观测结果。所以,在微观世界向宏观世界过渡的时候,引入了波函数随机塌缩,并把波函数看作几率波,至于是什么引起波函数塌缩,则最后归结为观察者的特殊地位[2]。什么是观察者的特殊地位呢?那就是他者的心灵。他者的心灵在电影艺术学的层面上进行解读就是创作者和观众的自我认知,因此,编剧和我们随时穿插遨游于不同的宇宙体系,建构漫威神话英雄和漫威不同宇宙体系的时空穿梭通道的重要原因,即是漫威电影宇宙创作的心灵认知空间被搭设后,植根于我们内心的英雄神话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分层跳跃。
如果哥本哈根解释关于多宇宙存在的认知在于经验主义出发的哲学认知观,那么我们很容易理解哥本哈根对于多宇宙讨论的目的并不是真实地想了解多宇宙是什么,而是极度需要表述关于宇宙我们能够发表什么意见。漫威电影的多个宇宙和漫威动画的宇宙系统是极其不重合的,其已经产生的和还未产生的浩如烟海的英雄人物以及英雄所处的现实社会共同构成了漫威的时空体系。经过对比我们发现,漫画作品中的钢铁侠和漫威电影宇宙中的钢铁侠年龄差距大,而美国队长在漫画中的实际年龄、经历事实和在漫威电影宇宙中的描述差之千里。2017年出品的蜘蛛侠,实际上根据漫画主宇宙中的真实年龄已经60多岁,而在漫威电影宇宙中,2017年《蜘蛛侠:英雄归来》中蜘蛛侠被塑造成为一个只有15、16岁的翩翩少年。在影片中蜘蛛侠的出现成长经历和漫画宇宙以及漫威主宇宙的情节线索并非一致,人物性格特点、思考方式和世界观与当代年轻人的认识判断高度重合。据此推断,漫威不同宇宙世界里的蜘蛛侠身份仅仅只是作为一个英雄符号景观存在而已,但是围绕英雄的身份、时代特征和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而爱因斯坦狭义和广义相对论,对于这种时间和空间的表述几乎也只是在存在主义哲学框架下进行思考。在他的理论中,时间不过是物质运动的外在客观存在形式,而非物质的客观存在形式,并且相对论中思维空间中不过是对传统的三维空间多增加了一层时间属性[3]。因此,在与物理学交叉过程中的哲学研究角度的关照下,时间并不是不可逆,指外化在物质形态基础上的时间是线性发展的。于是,悖论明显地出现在我们对时空的理解上,显然我们意识到对于时空的可逆性认知和物质外化的不可逆性客观存在是冲突的,在意识构筑的世界中,一切时空的轮回反复都可以被我们坦然接受,一切时空中的形象颠覆和补充都可以靠我们的意识自觉修复完成。
在意识参与对物质时空的改造中,时空的可逆性造成了多个意识景观在我们大脑中的共生表达,而漫威电影的宇宙系统也正是在这一基于物理哲学认知系统予以充分的构建。漫威漫画中的无敌浩克破坏力巨大,在漫画中因为暴怒往往会破坏数个村庄,杀死数千无辜居民。在今天人们受到公共社会普世价值的启发,考虑到电影中暴力血腥对于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在影片中规避了他不进行反思的无辜生命牺牲,把浩克塑造为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英雄和恶魔的共同体,在狂怒中始终有理性的尚存,在平静中有野性的呼唤。这种人格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大众文化价值观念里是不倡导的,取而代之的是宣扬独立个性和性情的完全真实流露,不具有双面性,非白即黑和脸谱化的绿巨人是1962年以来漫画作品中的主流创作风格。2008年以来,无敌浩克的形象在漫威电影宇宙中得到极大的纠正,在《复仇者联盟》系列和《美国队长》系列影片中,无敌浩克的人格特性逐渐融合,班纳和浩克的意识趋于重合,在联盟集体主义的权力覆盖下,浩克的主观偏执得以弱化纠正,性格中班纳原有的理性和思考开始正常回归。浩克在战斗之前开始顾及普通民众;在生死攸关之际依然牵挂队友;在感性狂暴的时候,脑海里不断出现班纳的呼唤;在化身巨大战斗野兽的时候,对黑寡妇爱情的朦胧感知等都使我们越来越认同浩克可以作为一个人的形象去喜爱,取代了原来对野兽战斗机器暴力的崇拜。
与此同时,人们在接受现在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中的作品艺术内涵的时候,也在不断对过去的作品进行重新塑造和反思。具体到漫威英雄人物中来,我们不再对其进行跨空间时间的完整性还原,而仅仅对英雄“在场”进行空间固化的构建、重组乃至改造,并赋予漫威英雄们在新时代艺术表达时空中的抽象意义,这种抽象意义伴随着我们认知的不断溢出,从而甚至产生出与漫威英雄本身毫不相关的指向性意义。这种指向性意义可以和以前的作品相关或者背离,这就是意识中时间空间多维性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可帮助我们解读漫威电影宇宙这一新的时空背景下英雄们的行为方式,而不至于产生疏离和陌生。在漫威1602号宇宙世界(漫画时空版本)里,1963年出版物展现了奇异博士死亡后,靠着物理存在的头颅继续为人间正义提供智力支持。在1967年版本中,漫威2099号宇宙(漫画时空版本)里,奇异博士的性格发生了极大改变,甚至和恶魔共用身体,自我意识的模糊导致了他亦正亦邪的矛盾性格。
非常有趣的是,对哥本哈根解释一直采取批判态度的量子物理学家有很多,很多人开始考虑采取实证的方式对空间宇宙的多元和无限予以论证,著名的物理学家薛定谔用关于一个猫和量子叠加的实验,对时间空间的偶然性和存在必然性进行了批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薛定谔的猫”的实验[4]。实验的结果,否定了关于量子力学中由观察者的“惊鸿一瞥”确定实验结果的主观导向判断,该实验发现,如果按照哥本哈根解释,观察者主观经验判断决定猫的死活存在状态,这就是一个悖论,客观单一世界现实中并不存在既死又活的猫。但是在平行宇宙和多世界状态中,这种状态也许是存在的,由此,“多世界理论”的诞生延伸出了许多关于平行宇宙等物理问题和哲学争议。
多世界理论抛弃了哥本哈根解释的关于微观和宏观二元对立的假说,抛弃了其观察者经验主导的实验结果主观问题,坚持采用实证研究原则回归量子力学的本体研究,提出宇宙将连续分裂成为互相不可观察的,但却是同样真实的多个世界,即宇宙分裂成为平行宇宙,彼此独立[5]。不用于哥本哈根解释的宇宙时空逻辑,多世界理论的时间和空间认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加客观和可测量,这种时间哲学和世界神话系统中关于英雄永生不死的时间观念是对应的,这种分割永生的时间观念和传统意义上轮回永生的时间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实际上,漫威各个宇宙的英雄人物影响了现实中的好几代人,即使在今天青少年观看漫威电影对其中英雄的认知依然是沿着线性时空去努力感知的,这种感知归功在于每一个电影的叙事都是独立完整而且线索清晰。但是,如果他们对比50年发展的漫画、电视剧和电影,就会自然地对英雄们产生困惑和陌生,无法对情节线索、人物性格、时代背景和冲突矛盾产生系统认知,进而对英雄身份产生强烈的质疑,引发“神话已死”的末世关怀情结。然而,在分割时空中,一种豁然开朗的时空哲学却可以为矛盾的英雄身份提供合理的解释。区别于文学符号化的英雄形象解释体系,漫威电影宇宙舍弃了通过漫长时空的背景压力讲述浩瀚神秘宇宙中英雄的起源故事,也不再试图用美丑善恶自我思辨的命题启发教育叙事参与人,继而神话故事庄严神圣叙述解构一脉相承的严肃时空脉络体系分崩离析,彼此割裂。在割裂的时空中,符号化的英雄人物意指被打破,在每一个独立宇宙中,英雄想象都是统一的,并借此“强调过去瞬间的独特和不可逆,而是用于标记和分类时间借以在人类经验中自我显现的性质特征”[6]。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漫威英雄们在时空意义上获取了永生不死,这种永生不死“并不是对英雄形象的个体复述和累加,也不是为了割裂的表现他们在不同时空顺应时代的发展诉求,而是为了非公式化的追求不同时空下英雄的存在和我们情感哲思上对于这些具体形象的怀念、崇拜和满怀憧憬”。在2017年《银河护卫队2》中,格鲁特(Groot)获得生命轮回的新生,与《银和护卫队1》中的牺牲自我保卫团体的树人英雄一脉相承。对比之下,在本片中勇度的牺牲和在未来《银河护卫队》其他版本的电影中勇度的再度出现,可以毫无关联,勇度的出场不用再交代什么背景和剧情沿革,观众依然会坦然接受其复活,尽管那些坚持漫威电影宇宙单一的观众看起来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难以理解。
继哥本哈根解释和多宇宙理论之后,更多的物理学家对宇宙的发源、发展和归宿进行了探索,发表《时间简史》的科学家霍金也曾经感慨: “导致我研究宇宙学和量子理论的动机的问题: 宇宙从何而来? 它为什么, 并怎么样开始的?它会有末日吗? 如果有的话, 会发生什么? 这些是我们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7]但是,关于哲学和艺术学对这一命题的时空部分却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归根到底是因为现代宇宙学的出现让宇宙是什么脱离了原有哲学思考的范式,实证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让哲学和艺术退出了宇宙时空的话语体系,留着它们的可能仅仅是如维根斯坦所说的“仅余下的任务是语言分析”[8]。幸运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艺术带来的形象视觉体系不断扩展着我们的视野,同时也把非常多的现代宇宙题材呈现出来,比如《太空漫步》《星际穿越》《太空旅客》等,得益于这类型电影的产生,让我们从一个学科融合的角度重新审视艺术、哲学和历史学中关于现代宇宙学下的时空分析框架,以求在电影艺术中寻找对这类型电影深刻的认识和批评。
霍金在《果壳里的宇宙》谈道,宇宙的空间时间是没有边界的。继承彭罗斯宇宙有时间开端的理论,霍金认为,宇宙不仅有时间开端,而且还有一个虚时间空间,在这个虚时间空间里,不存在现实意义的宇宙开端和终结,历史存在多样性和被挑选性,即我们所处的宇宙为何是这样的哲学问题可以在现代宇宙学上予以解释,脱离了神学和玄学的唯上帝认知论的禁锢。在虚时间时空中,宇宙的边界条件即没有条件,在这个没有边界条件的曲面中,历史存在可重复和多样性,且高度自足。而多样性的历史可能可以在现实宇宙时空中被实证,那些被选择证实的时空就是我们人类所记录所感知的时空,存在一定的偶然性[9]。在这样的时空假设前提下,漫威电影宇宙的历史书写(电影叙事线索)就自然而然地开放成为具有四个艺术哲学特征的独特内观,在这些特征背后,漫威英雄们纷纷实现自己身份的转向,即历史身份的不同构建。
首先,多视角多线索叙事特征一直陪伴着漫威电影宇宙体系发展的十年道路,在传统电影中,如何处理人物纷杂背景和身份一直是电影编剧导演难以回避的最重要问题,既要让每个故事由多条线索平行推进,又要平衡每一条线索之间由各自的事件串联的节奏,同时必须兼顾故事的整体完整。漫威电影宇宙中的每一部电影都有众多英雄的出现,每一个英雄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和完整的故事发展脉络,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梳理和表现漫威采取了平均法则,更加注重整体情节的一致。在《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中,钢铁侠、雷神托尔、绿巨人浩克、黑寡妇、美国队长、蜘蛛侠、蚁人、神盾局众多特工粉墨登场,让人应接不暇,极大地满足了观众对电影人物消费的聚合需求。由于美国目前的电影消费主体是伴随着漫威漫画长大的人群,且在漫威电影成立之前,福克斯和迪士尼的漫威系列电影已经对英雄人物的身份给予了充分的铺垫展示,因此在英雄人物情节贯通方面漫威电影宇宙不再着力,而用一种混合时空表现的方式让观众理解在另类宇宙空间中英雄人物的故事发展。但是随着电影情节的展开和发展,每个英雄人物的细节和情绪在以往的漫画、电影、电视剧中都有深刻的投射,观众在观影时候需要实现不断的时空跳跃,才能看懂全部情节,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上帝视角和观者视角的重合一致。
其次,整体非时序是漫威电影宇宙的重要特征。正是由于其独立于漫威其他体系以外,其时间和空间的位置和概念就非常模糊了,当我们把该体系放在漫威整体体系中去考察时,不难发现编导导演企图打破漫威故事的正常顺叙逻辑,从时空的某种“错乱”上来营造叙事的趣味。将2016年《美国队长3:内战》和2017年《蜘蛛侠:英雄归来》进行比较研究,蜘蛛侠在两部电影中的叙事线索是进行交叉的,一条是单部电影本身,蜘蛛侠的叙事是按照正常时序呈现线性展开;另外一条线索是在我们观者的时空中,蜘蛛侠的叙事是一种倒叙暗线,将蜘蛛侠的身份交代从结果向起源延伸。当然这些线索和蜘蛛侠在以前的IP中形象再次形成分散和展开,共同构建了蜘蛛侠不同阶段、不同时代和不同背景下的独特英雄身份认同。
再次,如同上帝随意扔骰子决定了宇宙的历史横截面一样,在漫威电影宇宙的非线性叙事的影片中,时空、英雄人物、故事情节发展的界限和屏障被打破,故事的发展被大量的偶然性所左右。地球上普通人类已经无法对由漫威英雄们所守护的世界造成威胁时,外星人、神秘怪力、空间突变等偶然因素让故事情节得以延续,这些在观者真实世界不曾存在过的威胁在另类的时空中被演绎得惟妙惟肖,扣人心弦。未来会怎么样,这些在宇宙另外的历史时空中存在过的威胁是否有一天会降临,漫威的英雄们是否到来,真实世界所处的历史思考因为偶然的存在反而让神话更加趋近真实,英雄漫长的回归历史也是真实历史中所缺少的体验,这种体验在人类历史上总是似曾相识却又模糊不清,但是尼采的超人哲学在告诫我们伟人创造历史的时候,曾经将历史的偶然对现实的实现完整展现给人类的发展哲学图景[10]。
最后,碎片化的叙事呈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多视角、非线性,偶然发生在漫威电影宇宙情节特征发展的必然结果。漫威的电影体系由不同电影宇宙共同构成,不同的电影宇宙又是由不同的电影个体构成,不同的电影个体又有不同的编剧、导演工作团队构成,不可能在整体叙事上达成高度一致。片段化的叙事要求贯穿在整个漫威系统内,这种碎片逻辑也会沿着系统慢慢传导到不同的漫威宇宙和单个漫威电影,散点碎片情节需要观众在脑海中将固有漫威系统慢慢拼图,共同构成对漫威英雄的整体认知。但是由于观众的经验和认知不同,这种拼图互不相同,“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影体验自然让漫威英雄们充满了让人痴迷的悬疑和追思”[11]。此外,在单部影片中突然出现的和本影片毫不相关的情节闪回也让观者对于碎片化的叙事逻辑毫不意外,在意识中挑选那些能够解读的片段成为漫威电影中观众的艺术参与创作自觉,而放弃那些自认为毫不相关的影像关联也代表着对无意参与的多重历史的价值判断和取向。
在漫威宇宙中的平行空间里,漫威电影完美地推动电影观众在不同的时空中翱翔与审美达成,同时让本身的艺术美学追加了对宇宙理论的思辨性哲学意味。但是始终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抛开电影本体对英雄角色的塑造外,观众的意识和认知对英雄身份认同的再创作过程如何看待?和漫威无边界的宇宙哲学观念遥相呼应的观者自由意识是否充分在场?
当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对宇宙的浩渺和无垠已经有了确实的认知,那么关于宇宙的可知和不可知论都内化为人类关于宇宙的统一认知观念,即不存在可知或不可知的明确界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内在的哲学意识超越了宇宙的无限,实现了包含能力性在内的巨大创造性,继而回头再来审视包括漫威电影等艺术表达的时候,在时空中享有一种“超越的适然”,这种适然让我们坦然接受电影艺术表达的同时,提供一个镜面空间,在漫威英雄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和身份认同,实现自我的“超越性的回归”并建立对比影像英雄中自我人格的完善。在这个独立于影像构成的自我人格时空世界里,观众作为个体运用自己的价值判断去践行自我价值发现和构架的过程, 完整地体现着对影像世界中的现实虚构的自我理解和批评过程,并在个体生命历程中用影像对比中构建的自我人格去指导社会实践内容和完善自我人格特征图谱[12]。 因此,观众通过影像手段完成人格构建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对世界的改造和考察现实生活人格意境的哲学新观念。
在人类学中,人作为个体是存在“不特定化”生存要素的,这种不特定性表现为人对自我生存环境的寻找,人对自我存在方式的困难克服,正是有了这种不特定化的生存状态,人们需要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最终确定自己的价值目标和生存经验,开创出自己的精神栖息家园。而艺术为人类提供了这样一个精神平台和时空宇宙,让人类有需要且共同生活在以艺术所衍生出来的艺术文化所确定自己生存体验和价值的观念世界中,确定地发现自身在浩渺宇宙时空中的定位、功能、意义和为了完善自我认知所必经的发展道路和阶段。漫威神话在观念上给予观者以想象的确定性,推己及彼,让我们对英雄的崇拜拟化成对自己人格完善的追求,而漫威电影所引发出的哲学人格认知,让我们对宇宙时空有了哲学研究意义的确定性[13]。在后现代化的今天,随着各种主义的泛滥,我们对自我非神圣人格的认识和提升产生了很多疑惑,也带来了人格异化的自我身份不认同,对英雄形象的过度消费与在好莱坞商业模式下构架自我和影像人物表达的疏离,都使得我们对电影艺术的认知不再在观者的心目中形成哲学投射,影像神话所带来的想象确定也被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不确定性深刻地影响,片面世界和多重世界的解释依然是一个矛盾的对立,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立足点仍然应该以人本的角度去思考,以人为社会改造的思考和践行对象,寻求个体和群体的人格真理,才能实现人格理性的自我神圣,进而获取英雄的想象和身份赋予,即“我即英雄,英雄即我”的哲学人格真理与艺术情感共鸣。
在宇宙漫漫发展历史中,人类的出现发展不过浪花一瞬,在人类文明几千年发展历史过程中,文化和艺术的出现给我们赋予了人格的想象,在时空中给予我们以思考的边界去回答我们一直努力思考的三个哲学终极问题,即从哪里,是谁和到哪里去的问题。依赖于现代科学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确定,我们通过现代宇宙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艺术学等不断地寻求答案,并追求我们的绝对自由意志。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三个问题的无限解决的过程也正是人类向我们绝对自由意志无限接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视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想象文化范本和载体,在思考影视情节的时候,不断内省自我的观念和认知。尤其是在看到漫威英雄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行不懈斗争的时候,看到不同漫威时空中的英雄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坚持自我人格完善的时候,看到漫威神话中的英雄也有焦虑犯错的时候,我们总能发现,在漫威世界里的英雄们都是自我体验在穿越不同时空中对自己发出的一个个意味深长的微笑,理性而神秘。